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现行的课程设置没有真正地体现“师范性”的特征,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美术教学人才。能实现“师范性”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体现在专业技法课、专业理论课以及教育类课程等诸方面。这样,学生的教师角色意识、教学技能以及教学理论等,才会在方方面面的学习中逐步增强和掌握,有利于缩短日后走上教师岗位的磨合期。  相似文献   

2.
“美术学科教育学”理论建构的指导思想及方法郑祖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以培养合格的中学美术专业教师为教育目标。因而,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到课堂教学都应围绕这一目标进行。目前,在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  相似文献   

3.
目前,高师美术教育重专业技能、轻教育理论;重专业性、轻师范性;定位不当,与基础教育存在错位、缺乏良好的接触与沟通。高师美术教育要适应和引领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改革,必须改变高师美术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调整课程内容,减小专业基础课的比例,增设与基础教育联系的课程,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突出师范性,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育实践;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增强教师敬业精神。  相似文献   

4.
“在地性”通过课程在高校与地方之间进行双向流动与转化,逐步形成有地方特色并获得地方高度认同的课程文化,促进高校与地方的共同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课程设置缺乏地域特色、乡土情怀缺失等导致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固化,制约了“接地气”的人才培养。地方高师院校的办学定位决定了其课程文化的“在地性”,“接地气”课程文化追求与地方形成了共生模式,在地化教育为地方提供了“贴地式”的人才培养,因而课程文化“在地性”追求成为地方高师院校的必然选择。地方高师院校课程文化“在地性”追求的实现路径是:立足本土,继承与发扬地域文化,培养具有乡土情怀的教师;文化扎根,自觉践行文化自觉,构建文化落地的课程体系;生命在场,贴地行走的“课程扶志”,实现乡土教育理想。  相似文献   

5.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办学的困境及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在传统的培养模式下 ,是实行“大美术”的教育体系 ,这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必须改革美术高考科目 ,调整课程设置 ,正确处理一专多能的关系 ,使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走出办学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持续推进指向胜任力培养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是俄罗斯提升教师培养质量、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秉持“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理念,俄罗斯高师院校积极探索“胜任力导向”的教师培养,构建由一般文化胜任力、一般职业胜任力和专业胜任力组成的教师胜任力模型,以有效解决教师教育中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脱节的现实难题。俄罗斯高师院校课程改革提出“知识”“能力”和“习惯”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通过模块化课程设置,实现专业性课程与师范性课程的深度融合,以“任务”为纽带组织教学落实行动导向,并以“任务完成度”作为胜任力评价工具,强调体现对话理念的师生双向“反馈”。  相似文献   

7.
高等师范院校担负着培养合格中学师资的繁重任务。进一步明确高师办学的指导思想,正确认识“高”与“师”的关系,是办好高等师范教育的首要问题。一、高师的“高”,要“高”得适当高等师范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组成部分,应当有“高”的要求,即高师教育要有一定的学术性。当前存在的一种倾向,是高师院校的文、理各专业向着综合性大学看齐,不论课程设置或教材深度,都以综合性大学的为准,唯恐不及。这是一种不良倾向。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当代高师美术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文章通过比较中俄两国高师美术教育的现状,对我国高师美术教学改革进行了设想,以期能给我国高师美术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高等师范课程结构改革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综观国内外高师课程设置状况,发现在本质上,高师课程设置同“师范性” 与“学术性”的观念是紧密相联的;要变革我国高师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摈弃“师范性”与“学术性”割裂的偏见;倡导高等师范“教育学术”“开放性”“适应性”等理念;在高师课程设置上,主张丰富公共基础课程,精简学科专业课程,强化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10.
面向基础教育,培养新型的合格美术师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存在的问题,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分析研究适应新时期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的培养目标,提出高师培养新型合格美术教师必须找准目标定位,面向基础教育,调整课程结构,适应“课改”要求,改革评价体系,全面考核学生,达到培养合格师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开设文艺类系列课程是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亟需建构完整的课程体系。理工科院校文艺类系列课程体系的建构应从人文素质培养的高度定位,注重思维方式的训练,并综合各门文艺类课程进行有效的课程整合,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稳定性与开放性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的人文学科教学正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强化高职人文学科地位,优化高职人文课程设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文学科教学面临的现状,对高职人文课程设置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高职院校应建立和完善适合国情的高职人文学科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系,应突破单一的"思想政治和政策法规类",增设哲学、文学、历史、艺术、文明礼仪、心理健康教育等六大类的科目,从而构建出较为合理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3.
公共艺术教育具有艺术教育、艺术的表演和校外艺术教育等公共性特征。调查表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没有硬性指标,课程内容存在层次差异与类型导向,课程设置表现为非均衡与自主性。后现代课程观背景下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应构建合理的修学机制与课程模块;关注识读课程与探究性实践课程的双向开发;整合新教育理念与技术的课程;构建开放的课程平台与网络资源课程;创设后现代课程观的新型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14.
师专美术专业由二年制改为三年制后,课程设置与目标要求都应随之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在课程设置上,注意学科内容的顺序安排与逻辑关系,增加工艺设计课.临摹课,强化速写课,野外学生(?)(?)课和社会考察课,在目标要求上,应特别注意学生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新形势下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5.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充分体现出本次改革的全面性、基础性和系统性。幼儿艺术教育内容的重新整合,既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也是对艺术学科自身规律的尊重。课程改革之后,对幼儿艺术教育实际操作的策略问题,应引起关注,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要找准劳动和教育的结合点,在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保障措施及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系统化设计。以劳动教育必修课、校本课程、学科渗透课程为第一课堂;以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团活动、各类竞赛为第二课堂;以劳动基地、家庭社区和游学研学为第三课堂,将中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与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有机相结合,增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实效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设计教育规模全球第一,而综合性大学艺术学院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教育上区别于美术学院和工科院校,并根据自身优势、资源和学科优势以及师资构成来整合成自己的特色。文章针对目前综合性大学艺术学院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提出以下观点:改变艺术设计课程设置的大同小异和毫无特点来实现差异性;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开设专业和设置课程;加强学生的人文知识教育,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设计教育应与生活互动。如此,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才能真正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8.
将张大千艺术资源引入内江小学美育课程,对弘扬传统文化和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双赢的决策.开发和利用宝贵的大千艺术资源库,应在秉承三级课程资源有效衔接、利用教师为开发主体和满足学生个性需要的课程开发理念下,通过校本研训、学社联合、活动展示、依托网络和课程建设等多条路径,使其转化为地方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资源,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服务,促进内江地方美育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翟宇 《教育教学论坛》2019,(13):271-272
当前中职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边缘化现状令人堪忧,中职学校重专业教育而轻艺术教育是违背素质教育的做法。其实,公共艺术教育的作用与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不但不妨碍各专业课的教学,反而有助于单一、枯燥的专业课的学习。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以音乐、美术欣赏课为主,基础绘画技巧、乐理知识、观摩活动等为辅。要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完善中职课程结构。学校培育创新人才,必须进一步深化艺术教育,严肃认真地组织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切实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20.
以民间艺术为核心的地方特色课程是我国开展素质教育的新成果,它不仅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而且对于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民间艺术与学校教育的结合可以为民间艺术的生存提供新的平台,从而促进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发展,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地方特色课程的开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正是源于一些教育理念方面和实际操作方面的不足。鉴于此,民间艺术为核心,从理论上剖析地方特色课程的特点,为其健康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并提出合理的培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