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一、环境气氛的描写。 描写环境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课文一开始就对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明湖居这个戏园子的盛况作了必要的描写。我们可以从听众到场情况、舞台设置、场内秩序的变化三个方面分析。首先,课文介绍了“明湖居是个大戏园子,戏台前有100多张桌子”,可容纳100多人,说书时间是下午一点钟,可是早上10点钟,场内已座无虚席,有人怕没座位,连早饭都没吃就赶来。从开演前三个不同的时间—“不过10点钟”、“到了11点钟”、“不到12点钟”—听众到场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人们为了欣赏白妞的演唱,不惜提早几个小时赶到  相似文献   

2.
《绝唱》里写演出之前,明湖居大戏园子“里面已经坐的满满的了……老残……送了看坐儿的二百个钱,才弄了一张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白妞还没出场演唱,但戏园里已是万头攒聚,焦急地等待她演唱的盛况,这就暗示了白妞演唱的高超技艺和艺术魅力。这种不将描写对象直接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的《绝唱》描写了一个民间艺人高超的说书艺术。此文文笔清新生动,描写细腻深刻,作者刘鹗采用多种写作技巧呈现出新鲜活泼、形象生动的景象。尤其是对主人公白妞的描写,作者的烘云托月的艺术手法令人拍案叫绝。一、场景烘托书本开场,作者就从三方面描写了戏园情况:听书人早早到戏园;听书人多且类别多;园内人声嘈杂。老残来到戏园时,“园子里已经坐得满满的了”,虽有“七八张桌子还无人坐”,但桌子上贴着许多已定好座的红纸条儿,已无处落脚,老残只好用二百钱贿赂看座的“弄了一张短板凳坐下”。戏园里人满为患,不论是…  相似文献   

4.
2020年第12期《语文学习》中,陈煜老师的《“纲举目张”的“张”字辨》一文,质疑《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词典对这个“张”字的解释,认为“张”是“收紧”的意思,而不是“张开”的意思。对此,笔者谈谈个人看法。《说文》:“张,施弓弦也。”也就是说“张”的本义是把弦安在弓上。《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工人之张弓也,伏檠三旬而蹈弦。”  相似文献   

5.
中学语文课本中以房屋楼台为描写对象的文章不多,即使不多的几篇。也并非以描写其本身为主。如“穷其极丽,至矣尽矣”的《阿房官赋》,只是在开头段用了130字描写阿房;“一路逐笔缓写,略不使气之文”的《醉翁亭记》,于亭仅有“翼然”二字;至于“发而为才子文章”的《岳阳楼记》,于斯楼可谓无一字着及。原因何在?除作者的写作意图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外。也未必不碍于对象的不易描写。  相似文献   

6.
读罢张翠玲老师的文章《“一句话”不是“两句话”》(《小学教学研究》2005年第l期),笔者看法与张老师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7.
我们常津津乐道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精彩的人物描写和简练的环境描写。而笔者以为这一节里,行文的交代照应也极富特色,尤其值得借鉴。标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其中的“风雪”、“山神庙”,文中就有多处照应。风雪———⑦段林冲去接管草料场“正是严冬天气,彤...  相似文献   

8.
郁达夫《故都的秋》为什么会写到“秋枣奇景”呢?“秋枣奇景”画面的描写,似乎和全文的“清”“静”“悲凉”的格调不相吻合,也似乎和前面描写的四幅图景不搭调。笔者经过考证认为:郁达夫“秋枣奇景”画面的描写里,蕴藏着一个父亲对夭折的儿子龙儿那刻骨铭心的思念。  相似文献   

9.
《水浒传》中有许多关于饮食方面的描写。笔者发现,书中人物吃的肉食多以牛肉为主。好汉们登酒楼、下饭馆,不是“熟牛肉切三五斤来”,便是“铺下一大盘牛肉”。笔者不禁要问:牛肉是宋人的主要肉食吗?为什么好汉们会对牛内情有独钟呢?  相似文献   

10.
《围城》被称为是创造了现代讽刺文学新篇章的作品.由于钱先生在艺术上的独辟蹊径,的确在许多方面都发展了新文学,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笔者认为,《围城》发展和深化了现代文学中“立人”与“救国”的母题,扩大了描写范围,展示了一个新的描写领域和视角.笔者在本文中将主要采用阐释《围城》思想内核的方式来论述这个问题.《围城》是一个隐喻世界,它的思想蕴含是什么?学术界对此至今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认为《围城》是写“男女间爱情之神的围困与跳脱”.有的认为《围城》象征世间  相似文献   

11.
“描写了几次祝福”这一题目,自课文“练习”迻录。练习题指向明显:小说对祝福景象的描写,不是“一次”,而是“几次”。笔者执教是篇多年,印象中,小说对祝福景象的描写,似乎只有祥林嫂“穷死”在鲁镇那年的一次。一篇小说,作者对一种民俗的“描写”,如没有特殊需要,自然也无须有“几次”。然而,查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编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说是言之凿凿。  相似文献   

12.
“春秋三传”中都有关于战争描写的内容,其中《左传》描写战争的成就最高。以往的学者多从文章学的角度讨论战争描写,文章则从叙事学角度,以《肴殳之战》为例,通过对结构、内容和人物、视角、主旨的分析,来窥探“三传”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3.
《绝唱》     
【自读导言】 1.描写戏园子明湖居的环境气氛,意图何在 ? 2.琴师、黑妞的艺术描写对表现“绝唱”有什么作用 ? 3.听众的反应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 ? 4.对白妞的“绝唱”进行直接描写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这样有什么好处 ?  (解说:“自读导言”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是怎样从侧面和正面来表现“绝唱”的写作特色的,同时也要思考作者在正面描写中是如何把声音化成形象的。 )【自读程序】  1.速读全文,了解大概内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及其表达作用:高谈阔论 抑扬顿挫 百变不穷谈笑自如 鸦雀无声 千回百折屏气凝神 轰…  相似文献   

14.
莫言在“现实的民间”的基础上构建出“文学形态下民间”——“高密东北乡”。莫言将众多民间文化融入创作,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世界。笔者意图挖掘小说《红高粱家族》之《红高粱》《高粱酒》中的民俗意象,解析其在环境描写、人物塑造及主题表达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两首诗中的音乐描写艺术向为人所称道,清人方扶南曾将其与白居易的《琵琶行》相提共论,并推为“摹写声音至文”(《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但是,笔者以为,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就其音乐描写艺术而言,诚有超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水浒》描写的“逼上梁山”的不同之“理”的具体不同情况,证明小说主题的多极、多问、多义性,说明《水浒》题旨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在《社戏》的“课文研讨”第一段有这样一句话:“《社戏》全文原有前后两个部分,课文节选自后一部分,描写作者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对此表述,笔者不敢苟同,窃以为不妥。  相似文献   

18.
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短篇小说《礼拜二午睡时刻》被收人人教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小说描写了一对母女去拜祭被当做“小偷”打死的至亲,整个过程她们没有像常人那样流露出悲伤,不卑不亢地直面别人的轻蔑与鄙夷.小说全文四千多字,直接描写小女孩的文字接近四百字,约占全文十分之一篇幅.对于用如此多文字刻画的小女孩,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及笔者所搜集到的几十篇教学设计(实录),却都不约而同地“忽略不计”.小姑娘真的可以“忽略不计”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本文将从表达情感、叙事功能、表现主题三个方面来分析小女孩这一形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鲁迅自己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的成功之处确实有多个方面,本文拟就《孔乙己》中“笑声”描写的作用作一初步探究。一、“笑声”是连接文章内容的一根红线《孔乙己》一文第一部分先对社会环境作了描写,在这一部分的末句,自然地点出主人公孔乙  相似文献   

20.
不同于一般《祝福》的人物分析论,本文关注的是文中的场景描写,结合跨媒介学习,笔者将场景描写融入多处的镜头速写中,重点关注三处镜头:雪之空镜头,围绕四处雪景描写,解读文本中的天地悲凉;“祝福”之长镜头,在四处祝福场景描写中,品味鲁镇的人情冷暖;“眼睛”之特写镜头,关注祥林嫂和其他人物对话时的眼神变化,在多种特写中呈现悲苦人物的形象。本文所探讨的便是这样的镜头速写,试图给小说教学一个巧妙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