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本期策划,涉及到一个人——圣人孔子。我从哪里来?这不只是人生应当追问的问题,也应当是中国教育应当追问的问题。尤其是在当下,在国人日益习惯于向西看,且不断从西方拿来,各种教  相似文献   

2.
自觉:教育本体价值提升的基础(1期)教育自觉是教育本体价值提升的基础,要求我们:不断审视教育规定性,在时时追问"我是谁"的过程中确定未来发展的新动力;不断审视教育传统,在时时追问"我从哪里来"的过程中确定未来发展的新起点;不断审视教育环境,在时时追问"我在哪里"的过程中确立未来发展的新定位。  相似文献   

3.
自2000多年前孔子提出因材施教思想以来,围绕教育教学与个体需求之间的探索就没有间断过。分层教育难能可贵的是,克服了集体教育的弊病,为各层次程度的学生开拓了一个积极的世界。分层教育的思想在班级管理的实践中,我们不得不追问,分层教育的起点在哪里?  相似文献   

4.
朱永新 《成才之路》2010,(11):I0003-I0003
何谓新教育?新教育新在哪里?我们为什么要做新教育?新教育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新教育能为我们这个时代做点什么?亲爱的新教育的同仁们,我在问你们。我也在问我自己。每逢岁末年关,我总要不断地追问这些老问题。答案越来越清晰,使命感也就越来越强。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中国迎来了基本完成义务教育普及工作的“后普九”阶段。这一阶段教育的重心应当放在哪里?是仍放在“普九”上,还是转向更高层次教育的普及方面?这是涉及宏观教育的重大决策问题。要妥善处理这一问题,需要从义务教育的性质、所追求的目标和我国在“后普九”阶段义务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他会时不时地发出“我是谁?”“我在哪里?”“我有什么用?”“我该怎么做?…“我为什么要这么做?”等等的追问。这些是每个行业的人都会遭遇的问题。教师当然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7.
作为教育学研究者,我们必须追寻教育学研究对于我们自身的意义,明确教育学研究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这是赖以维系我们作为教育学研究者的命脉所在。如果说教育学研究者的使命在于指导教育实践,那么我们就需要追问指导谁的教育实践?如果是他人的教育实践,那么我们就有必要继续追问我们何以指导他人的教育实践,是用我们的教育思想还是我们的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8.
我们一直在追问: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动力来自哪里?是空穴来风吗?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又在哪里?是虚空中的人为构造吗?如果把目光投向广大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9.
参加“国培”,聆听赵亚夫教授《历史教育的起点与历史课程改革》、齐健教授《历史是不懈的追问——一个历史教育边缘者的观察与随想》的报告,引发了我这位从事历史教研工作多年仍艰难跋涉的历史教研员的不断反省与自我追问。因为赵亚夫教授抛开纷扰,直截追问历史教学的起点,看我们的研究实际不实际?看我们在教学中究竟遇到了怎样的问题?齐健教授从一堂引发争议的历史课说起,追问当今的历史教育,究竟要向学生教育什么?历史课上,我们究竟要交给学生什么才是最具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0.
王华 《贵州教育》2011,(21):11-12,17
师者何以为师?这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教师是以什么来教育人?应具备什么品质?教师所应有的教育素质从哪里来?这是教师成长,教育发展必须弄清楚的重要问题。教师以个人的能力、素质和修养来教育人,教师的能力、素质和修养从学习中来,从读书中来。教师  相似文献   

11.
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灵魂的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教育的异化与教育的灵魂的遮蔽 (一)教育异化的种种表现 如果我们今天提出一个问题“教育是什么”,相信无论是教育理论工作者还是教育实践工作者都能给出答案。但是,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追问“教育应当是什么”,恐怕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来。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教育是一种异化的教育,是一种失去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基础教育正在回归公益性、社会性、适应性和基础性本质。要求我们在转型教育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开启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新路。当下基础教育学校共性的东西依然过多,真正关注学生绿色发展的教育还屈指可数。这促使我们思考学校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一是追问"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二是追问基础教育的基础在哪里,是知识、技能,还是终身受用的东西。三是追问初中挑战的严峻性在哪里,面对巨大的学生个体差异,怎样突破培养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3.
大家都是中学老师,但是大家有没有认真想过,中学是干什么的?中学的功能是什么?中学和小学、大学的区别在哪里?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做许多文章。我想中学除了具有一般的教育特点外,由于它的教育对象是中学生,就又有了一些独有的特点。这就需要进一步追问:中学生在人的一生的生命发展中处于什么地位?是什么阶段,  相似文献   

14.
我们追问的/不是中国教育缺了什么/而是中国缺什么样的教育?我们追寻的/不仅是社会能为教育付出什么/而是教育能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  相似文献   

15.
纵观华文教学的现状和研究走向,我们应该深刻思考一个重要的话题:华文教育的根本究竟在哪里?面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在全面深入改革开放的今天,华文教育中我们应当担当什么样的责任?又如何把握华文教育的改革走向,使华文教育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6.
参加上海市教师艺术人文素养培养与研究实训基地的第一次正式学习,导师赵其坤老师就与我们交流了关于教育的问题与思考:我们有教育理想吗?学校是个怎样的地方?教育的灵魂是什么?我们的教育立场是什么?超越他人,我们的力量在哪里?……这些问题,在我心中不断萦绕着,执教至今已有十余年了,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到渐近不惑之年,是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番反思了。  相似文献   

17.
永远的语文     
语文,该关注什么? 从事语文教育多年,我一直认为在思考语文该关注什么之前,应该弄懂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们的语文素养到底从哪里来?是从听老师讲课中来,还是更多地靠自己阅读感悟得来?第二个问题:学生一个学期或者一年不上语文课,他的语文成绩会差吗?如果一个学期、一年不上语文课,他可能会差在哪里?损失在哪里?第三个问题:真的有必要篇篇课文都那么细讲、那么分析吗?该在什么地方讲、怎么讲呢?  相似文献   

18.
在农村小学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深知农村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现状.我常在想,我们农村的小学生比不上城市的小学生,问题出在哪里?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是生源?还是师质?还是教学条件?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相似文献   

19.
这一期我们刊登了杨方忠老师的文章《教育改革应该借鉴生活教育理论》一文。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国教育的改革需要新的教育理论来指导,这个新的理论应该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之父,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指导中国的现代化教育,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中国当下的教育,已经成为满脑子应试教育的新八股教育,陶行知对传统教育的批判鞭辟入里,对现代化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论阐述。新八股这个病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的药来治,是最为有效的。尤其可贵的是,写这篇文章的杨方忠老师多年从事基础教育工作,他的思考来自教学的第一线,这就更说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有强大的生命力。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是什么,应该怎样体现?我们希望大家来关注这个问题,希望广大第一线的教师也能参加到这个讨论中。  相似文献   

20.
宋运来 《教师》2014,(10):1-1
正曾几何时,李吉林、于永正诸位大师们的教育智慧令无数教师折服,我们模仿着大师们的一招一式,试图学到大师们教学艺术的精要所在,但是总感觉缺乏内在的精气。于是,我们开始追问大师们的智慧从哪里来。对于教育智慧,有人说是指一种态度,它来自教师对学生的善良感,来自教师对学生人格尊严的尊重。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