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2 毫秒
1.
中国区域产业结构竞争力评价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给出了区域产业结构竞争力的定义,建立了区域产业结构竞争力评价体系,并就评价方法给予了讨论。运用建立的评价体系,得到2003年中国各区域产业结构竞争力的排名结果,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知识竞争力概念的提出,将21世纪区域竞争力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本文从罗伯特·哈金斯协会对知识竞争力概念的界定出发,通过分析国际三大竞争力评价体系、国家创新体系中有关知识竞争力的相关要素,确定我国区域知识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与模型.  相似文献   

3.
区域知识竞争力的国际比较及上海的实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区域知识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它建立在新的人力资本理论和经济增长的内生模型基础上.根据该模型对世界主要区域知识竞争力的评价结果,比较分析了上海在知识竞争力方面的整体表现和结构问题,揭示了其创新系统“短板”.  相似文献   

4.
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综合实力的关键。区别于以往的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主要强调了集群与核心企业竞争力对区域经济增长潜力的影响。从核心企业竞争力、人力资本竞争力、集群竞争力、基础竞争力等4个方面构建了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核心竞争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关中-天水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潜力进行实际评价,得出关中-天水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核心竞争潜力的得分与排名,并发现关中-天水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集群财政科技拨款、集群占所在城市GDP比重3方面。  相似文献   

5.
运用多元统计学的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及客观赋权法,设计了包括构成区域竞争力的9项分竞争力共122个指标,以全国31个省市为样本,对全国2003年各省市的区域竞争力进行评价,然后对排名结果给出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
《科技广场》2003,(1):6-7
国际上对各国科技发展水平相对地位评价的指标体系有很多种,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IMB)的《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简称《洛桑报告》)采用的综合指标评价法是其中较有说服力的。作为一份由三百多个指标构成的连续性年度报告,它们为各国科技发展的变化勾勒了一幅立体的、动态的画面。中国国际竞争力总体排名31位最近,IMB发布了有49个国家和地区参评的2002年度《洛桑报告》,我国总体排名为第31位,比2001年的第33位提高了2位。从报告所列的四项要素来看,我国经济绩效、政府效率和基础设施排名分别提高了4…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区域竞争力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研究江苏省各地区当前经济发展状况和各城市的实际竞争力水平,引进了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因子分析方法对江苏省十三个城市的各项经济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各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得分排名。通过对江苏省区域竞争力的实证研究我们发现:目前江苏省的十三个城市中,发达城市之间区域竞争力的差距相对较小,并且竞争非常激烈,但是由于江苏省十三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各地区的竞争力水平差异很大,南北地区经济差距非常明显,尤其是苏南和苏北两极化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当前要提升江苏省整体区域竞争力的关键在于缩小南北两地差距,要坚持江苏省政府提出的提升苏南发展水平,促进苏中快速崛起,发挥苏北后发优势区域分类指导方针,并进一步加大对苏北地区的基础建设投入,以实现全省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知识经济时代,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知识竞争力弱是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根本原因。在分析东北三省的知识实力和回顾区域知识竞争力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包括本源和本体两层次的知识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模糊积分方法对2004—2006年东北三省的知识竞争力进行实证评价,得出东北三省知识竞争力整体处于较弱水平、三省中以辽宁省知识竞争力稍显突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基于TOPSIS法的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31个省级行政区进行评价,并运用TOPSIS法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了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排名情况,并得出结论和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知识经济时代,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知识竞争力弱是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根本原因.在分析东北三省的知识实力和回顾区域知识竞争力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包括本源和本体两层次的知识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模糊积分方法对2004-2006年东北三省的知识竞争力进行实证评价,得出东北三省知识竞争力整体处于较弱水平、三省中以辽宁省知识竞争力稍显突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国家科技竞争力是一国科技实力的综合体现,是增强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国家科技竞争力的合理评价至关重要。从理论分析中得出相关评价的两种路径,选取4个国际典型的国家科技竞争力相关评价方法,对其发展过程和各个体系现状分别进行分析,并比较几种方法的评价对象、理论基础和具体指标,发现这些评价方法存在理论基础过时、重视排名导向和数据可信度低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国家科技竞争力评价工作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2.
软件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基础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21世纪的主导产业,其竞争力直接影响国家和区域的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因此,对河北省软件产业竞争力进行科学的审视和评价已成为加快河北省软件产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通过对波特的产业竞争力模型拓展与延伸,构建了基于技术竞争力、生产竞争力与市场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尝试结合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首次对河北省软件产业竞争力进行了量化评价.  相似文献   

13.
以浙江省11个地级市为评价主体,基于生态位理论,从农业的经济效益、自然资源、生产水平、结构与成长等四方面竞争力维度构建区域农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其农业竞争力生态位值、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并依据核心-边缘理论分析各市农业竞争力演化与时空格局,划分为核心城市、次级城市和边缘城市3个等级。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20年间浙江省11市的农业竞争力已经形成相对固定的空间分布格局,各市排名次序相对稳定,整体表现出从东北向西南的距离衰减;(2)各市的综合农业生态位与生态位宽度出现背离,因此衡量区域农业竞争力发展水平需综合考虑其影响支配力(生态位值)和资源获取力(生态位宽度);(3)各市之间农业竞争力生态位高度重叠,竞争显著。最后提出浙江省应强化核心区辐射带动,开展生态位扩充、生态位协同发展策略,优化生态位结构,提高各市农业竞争力,破除农业经济固化态势。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城市科技竞争力的基本概念及内涵,遵循科学性、均衡性、可操作性、规范化原则,构建了中国副省级城市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排序,结合各城市科技竞争力增长指数测算分析,对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2006—2010年科技竞争力的动态变化进行评价研究,并结合科技竞争力与经济竞争力的协调性分析,为提升科技竞争力、加强科技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从区域的角度对我国电信业竞争力进行评价研究。首先运用产业竞争力理论和灰色系统的相关方法对电信业竞争力评价进行建模;接着,对所选取的八个区域中较具代表性的省市的电信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根据测评结果找出各区域电信业竞争力与其它地区存在差距的根源,进一步提出不同区域电信业战略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科研发展对经济进步和国家创新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对区域科研竞争力展开评价研究能够丰富理论研究并指引相关实践。以十四五规划中位列“优化提升”范畴的五大国家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区域科研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法结合TOPSIS模型对城市群整体及其区域内的各省份展开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城市群科研竞争力水平差距显著,呈现为珠三角>京津冀>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的格局;各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成为区域创新的重要增长极;区域内协调发展问题十分突出,京津冀在五大城市群中区域内科研竞争力差异最为显著;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二者科研竞争力评价表现虽居五大城市群的下游,其区域内各省份科研竞争力整体实力较为均衡。  相似文献   

17.
构建区域海洋产业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方法对2012年沿海11个省份的海洋产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和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沿海各省份的优势和差异,对提升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宝胜 《软科学》2002,16(6):2-5
科技实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和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依据IMD所公布的科技竞争力世界排名,客观地分析了我国1998年以来科技竞争力世界排名下降的原因,并通过相关指标的变化,模拟预测了排名位次的移动,围绕如何提升我国的科技竞争力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