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健先生在《读书的两种境 界》(见《跬步斋读思录》,江 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一文 中给我们讲了一个有趣的读书故 事: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他在读大学一 年级时曾望文生义地解释为: “古代学者读书学习是为了自 己,现今的学者读书学习是为了 别人,我们应该摒弃‘古之学者’ 的个人主义,像‘今之学者’那 样,端正学者的目的。”后来经 过洪诚先生的指点及读了杨伯峻 先生的译著,才知道自己的理解 全“拧”了。本意应该是,古代 学者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 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的却在 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相似文献   

2.
王崧舟 《教育文汇》2012,(11):52-53
我爱读书。有人问:"王老师,读书是不是你的业余爱好?"我说:"错了,应该把‘业余’二字去掉。"读书是我全身心投入的爱好。于我而言,读书跟吃饭一样,跟呼吸一样,在我的生活中是非常自然的。关于读书,我有三句话。第一句:为己读书。孔老夫子在《论语》中说有两种学问,一种叫"为己"的学问,一种叫"为人"的学问。他认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什么意思?老夫子认为,古时候的君子读书是为了  相似文献   

3.
<正>一、儒家忠恕之道的思想基础"忠"、"恕"二字常连在一起出现儒家经典之中。"忠"于谁?忠于君,忠于己。然而,无论是忠于君或是忠于己,都是忠于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于是"恕"便紧随其后。对于儒家忠恕之道的解释,学者们一直都见仁见智。儒家认为,人心各有差异,好恶、秉赋也各不相同,但人之为人的本性是基于善意的仁心、  相似文献   

4.
天道     
<正>《吕氏春秋》里有一则寓言,内容很简单:楚王在云梦泽打猎,不小心把自己心爱的弓丢失了。侍从们要循原路寻找。楚王说:"算了吧,不必找了。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到不了别处的。"孔子听说此事后,评论说:"这话去掉‘楚’字就好了,不妨说:‘人失之,人得之。’"老子听说了孔子的评论后,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再去掉‘人’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诚信缺失现象,社会科学领域中众多学者从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哲学等角度对比进行研究。本文从哲学角度将儒家有关诚信的思想以叙述史的方法铺陈出来,以展示儒家诚信文化的历史和内涵,有力地回应西方思想界马克斯.韦伯、黑格尔、孟德斯鸠等人有关中国在实际上和理论上绝对没有束缚的伦常、道德、内在的‘宗教’、‘科学’和真正的‘艺术’等偏见。在此基础上,依据"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原则对儒家有关诚信的传统思想资源进行思索贯通,以现代人的实存经验达成对儒家有关诚信思想的理解,实现对儒家传统诚信观的传承与转型。  相似文献   

6.
《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典籍之一,早在春秋时代,已有其定本。它主要记载周代的史实,其中周代之前的记事,大都后人追叙。由于后代认为《尚书》曾经孔子删定,故儒家尊之为经典。古代学者往往以研习《尚书》为治学之基础。《史通》作者刘知几说过,“《尚书》者,七经之冠冕,百氏之襟袖,学者必先精此书,次览群籍”。《尚书》在儒家经学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而儒家经学又是我国整个封建社会文化的基础;故此,无论是否同意儒家学说,凡欲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哲学、文学乃至教育和政法者,均需深入研究《尚书》。但《尚书》是较难懂的古文献。杨树达曾说:《尚书》一经,以佶屈聱牙为病者二千年矣。”《尚书》之所以“佶屈聱牙”约有如下情况:一、由于年代过于久远,辗转抄写,字句难免错误。例如:“舜格于文祖”文祖是庙名。陆德明《经典释文》说:“写本‘文祖’作‘(文彡)(爪且)’。吴承仕云:‘(文勿)(爪且)’当作‘(文勿)祖’作‘勿’作‘爪’皆隶书之失”。类似这方面困难,大部分已由汉魏以来历代学者所考证,后代阅读减少了很多困难;二、《尚书》使用的词,多为古义,颇费捉  相似文献   

7.
<正>在北京市朝阳区一所小学内,有学生说:"每一天走进学校,我都很快乐。因为当我想看书时,随处可以拿起一本书来品读;当我想找人倾诉时,这里有自己最喜欢的老师和同学;当我想展示自己时,这里有‘大家讲坛’‘童话梦工厂’等很多平台……在这里,能够实现自己所有的愿望!"有老师说:"我们学校倡导‘悦文化’,这不仅仅是一种价值体现,更是一种人生追求—乐观豁达、积极有为,我们工作得很快乐。这里是教师成长的沃土。"有家长说:"在这里,孩子的个性得以充分释放。学校倡导家长以身育子,不推卸责任,并学会欣赏自己的教育贡献……  相似文献   

8.
中央民族大学李耀宗教授在论"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时说:"传统文化之古,涵载着我们国家的‘国谱’.作为中国人,传统文化素养当作素质教育之‘基’,偏离此‘基’,素质教育必伤‘根本’:轻则导致畸形残缺;重则发生台湾吕秀莲数典亡祖那样的极端恶例."而<孟子>思想作为儒家道统的经典,无疑是中国文化的道统之声,它的文化素养对素质教育起着"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马啸 《大中专文苑》2009,(12):62-62
当年顾宁人先生曾有句道理极确、形容极妙的话,说"南方之学者,‘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北方之学者,‘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到了现在,已经二百多年了,这评语仍然是活泼泼的。  相似文献   

10.
早读课上,同学们正在自由朗读《我有一个梦想》,突然有同学举手发问“:老师‘,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马丁·路德·金会称呼自己‘黑奴’吗?”我一时语塞。我说“:这里可能翻译得不怎么合适,你想想该怎么改,把  相似文献   

11.
一、《周易》的物象在这里谈《周易》的物象指的是卦爻辞的物象。孔颖达《周易正义》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凡易者象也,以物象而明人事,若《诗》之比喻也。或取天地阴阳之象以明义者,若《乾》之‘乾龙’,‘见龙’;《坤》之‘履霜坚冰’,‘龙战’之属是也。或取万物杂象以明意者,若《屯》之六三‘既鹿无虞’,六四‘乘马斑如’之属是也。如此之类,《易》中多矣。或直已人事,不取物象以明意者,若《乾》之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坤》之六三"含章可贞"之例是也。圣人之意,可以取象者取象也,可以取人事者则取人事也。  相似文献   

12.
正待价怎么"估"?《论语·子罕》里有这样一段话:"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问孔子:"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一个出高价的人卖掉它?"孔  相似文献   

13.
王祥兵 《语文天地》2015,(10):21-22
《兰亭集序》是千古名篇,历来为读者所喜爱。读者多对"不能喻之于怀"的注释理解存有疑义,近期,宋桂奇老师力驳众家之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喻’并非‘明白’,而是‘开导’之义,‘不能喻之于怀’即是‘不能在心里开导自己’。"(《"固"字释义及其他》)宋老师的新论虽很新奇,但笔者认为仍有待商榷。宋老师认为"喻"是"开导"之义,相关的语句应做如下理解: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  相似文献   

14.
首先.先秦儒家强调学习是把修养主体精神之外的人性转化为修养主体自身的精神。所以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也。”苟子也认为如此,“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修养主体经过学习使自身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为了取悦于世。所以学习主要是把外在的人性转化为修养主体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正>一.风雅之诚与禅宗"风雅之诚"是芭蕉俳谐艺术的精髓。关于"风雅",郑民钦在《日本俳句史》里有这样一段描述:"‘风雅’源于《诗经》‘六义’之说,汉诗的这种分类影响到和歌,为《古今集》采用,把‘风雅’二字变成诗歌的代名词,成为艺术的同义语。  相似文献   

16.
<正>王安石的游记散文《游褒禅山记》的首段有这么几句话:"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第四段又照应了几句:"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对课文这两段要表达的意思,现在普遍认为有两层:第一,由"仆碑"才得考证出"华山"应是"花山",并由此想起因古书散失,后世人以讹传讹,使得"华山"的  相似文献   

17.
为何读书     
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常人望文生义地解释为:古代学者求学是为了自己,如今的学者读书学习是为了别人。然而其言本意应为:古代学者读书是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培养自己的品德;而如今的学者读书却是为了使自己有一个知识渊博的外表炫耀给别人。仔细想想,我们究竟为何而读书呢?我想目的有三:为知、为己、为人。为知,固然是为了求知,为了积累知识、增长见识。所以我们要多读书,多读好书,把读书当成一件受益终生的事对待。书中的知识岂止千千万,要想尽入囊中似乎有些不可能。但博学正需要多读书,即便有些书中之理一时无法顿悟,…  相似文献   

18.
错别字大王的屁股上长出一条长长的尾巴警察留下字条走了。他一离开,错别字大王、小粗心、小迷糊、马大哈都围着字条看。字条是这样写的:“你们自已作作业不用心,己经犯了错误,又不认真反审,这怎么的了?一字之差会闹出大事来地!你们在谜语国又猜不出谜语,你们还想在石头屋里厉脸,别包侥幸心里,应该从改正错别字作起。”错别字大王首先发现了错误:“‘自己’的‘己’错写成已经的‘已’了。”马大哈也发现了错误:“‘已经’的‘已’,写成自己的‘己’了。”小粗心也发现了错误:“‘作作业’的‘作’错了,应该是做什么的‘做’。”小迷糊见“…  相似文献   

19.
《大学》"絜矩之道"是儒家关于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基本价值理念。从历史上看,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并逐渐丰富:由最初的推己度人的己人关系到我之上位者、我之下位者和我三者的关系,再到以"己"为中心点的矩形方正的立体关系。"絜矩之道"的丰富内涵对当今的教育启示颇多:"絜矩之道"乃为人之道,为人重在修身养性,立己达人;"絜矩之道"乃处事之要,处事须恕己接物,尽心竭力;"絜矩之道"乃和谐之源,和谐讲求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20.
<正>某日下午,师者笔耕于京师英东楼之安乐窝。中间休息,遂打开QQ在线,以广言学之路。学者遂不失时机,以近日读经之惑相询。学者W曰:《大学》的"格物致知",古来解说纷纭,弟子不知所从。近日读到章太炎引王艮之解曰:"‘格物’,即物有本末;‘致知’,知所先后,乃与‘诚意’‘正心’合,次第也相符。"请问师傅,王艮的解释是否恰当?学者Q附和道:关于"格物致知"的解释确属纷繁,恳请师傅开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