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元诗四大家”之一的杨载是闽地宗唐诗学的重要开创者,其客观上为元明时期的闽地构建了从“杨载——杜本——蓝仁、蓝智——明代闽派”的内在师承体系;尤其在地域山水诗的创作上,这种传承关系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2.
熟练掌握近体诗的分析方法,是提高本科生对近体诗欣赏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介绍了孟子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分析法以及杨载的“起、承、转、合”法与金圣叹的“前解后解法”。  相似文献   

3.
揭斯是元代诗坛上的杰出诗人 ,与虞集、杨载、范被誉为“元诗四大家”,曾对元诗的发展起过推动作用。揭斯的思想观念属于儒家 ,他尊奉孔孟之道 ,推崇儒家诗教 ,做诗提倡和平雅正 ,讲究作诗法则 ,表现了一种为现实而作的诗风  相似文献   

4.
金元诗数题     
金元诗细节研究中存在一些疑点、缺漏或纰误。比如 ,金国诗人师拓姓尹 ,耶律楚材西域诗为正确解释“垅种羊”提供了依据 ,杨载遭人误批 ,张雨的生卒年、周霆震的号、郯韶《绝句四首》的标题被人误改 ,张昱《辇下曲》中“酋长”有误改  相似文献   

5.
活跃于仁宗延祐年间的虞集、杨载、范heng、揭傒斯四人,并称“元诗四大家”。他们主张宗唐复古,讲究技法严谨与字体炼,烙守中和之通,追求雅正之风,因而成为有元一代诗歌创作的典范,代表了元诗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6.
揭傒斯、杨载同属元后期文坛"元四家",代表了这个时期文学创作的较高成就。然其武当道教文学部分作品因为年代久远或流传等缘故,不同的版本存在较大的差异,故须通过一定考据还原其本来面目,为揭傒斯、杨载的创作及评价研究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7.
元代诗文在仁宗延祐后获得进一步发展与繁荣,著名诗人有虞集、杨载、范(木亨)和揭傒斯,人称“元诗四家”。而活跃在江浙地区的杨维桢(字廉夫,号铁崖、东维子、铁笛道人、抱遗叟)亦甚负盛名。其诗“震荡凌厉駸駸,将逼盛唐,骤阅之,神出鬼没不可察其端倪。”诗名专擅一时,号铁崖体;在诗文内容上,对社会矛盾与黑暗有所揭露,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应有一席之地。但对他的研究似嫌不足,尚有待深入。本文从辩《老客妇谣》入手,兼论杨维桢思想,敬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8.
明清册封使及其从客在中琉关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琉关系,由来已久。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命行人杨载以即位建元诏告其国,其中山王察度遣弟泰期等随载入朝,贡方物”,是中琉两国政府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嚆矢。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中山王察度薨。永乐元年(1403年),世子武宁遣侄三吾良亹讣告中国。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遣行人时中赴琉球  相似文献   

9.
赵璐 《华章》2012,(14)
语文教学流程的说课模式,从宏观上讲是“总——分——总”,从微观上讲,有“方法——依据”、“依据——方法”和“方法、依据交叉”进行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各有千秋,“方法——依据”、“依据——方法”的结构简单,是常用的说课模式.  相似文献   

10.
——“我知道了,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永远。”——“有啊!”——“在哪里?”——“我永远爱你啊。”——《阿狸·永远站》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的教育思想中蕴含有丰富的素质教育内容,大致可归纳为:教育目的上实现“两改”——改造社会、改造国民;教育途径上实现“两结合”——教育与生活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方法上注重“两因”——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教育评价上注重“两性”——全面性、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深巷     
标题中的“深”字客观上有“长”意,而文章用主观上的“短”破题——辩证运笔。情节中的“深巷”和“豆花粥”相得益彰,无“豆花粥”,无以联结“深巷”之长——情真;无“深巷”,无以衬托“豆花粥”之重——爱得深。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以“眼”论诗起源于绘画理论。《世说新语·巧艺》中记载了东晋名画家顾恺之的一段名言:“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想写照,正在阿堵中。”阿堵“指的就是眼睛。通过眼睛来表达精神,成了艺术创作的一条普遍规律。诗画本一理,后来以“眼”论诗渐多。刘勰所谓“富于万篇,贫于一字”,宋晁补之所谓:“诗以一字论工拙”,都是强调这种捕捉诗眼的工夫。杨载《诗法家数》中说:“句中要有字眼,或腰或膝或足,无一定之处。”还说:“诗要炼字,字者眼也,如老杜诗‘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檐虚’,炼中间一字。”王构《修辞鉴衡》中也说:“古人炼字在于字眼上炼。”到了清代,“诗眼”说更加具体了。施补华《岘亻庸说诗》中说:“五律须讲炼字法,荆公所谓‘诗眼’也。‘泉  相似文献   

14.
<正> “名著一时,栖息一尉”的唐代诗人王昌龄,终生沉沦下僚,又屡遭贬黜,晚年还远谪遐荒的龙标(今黔阳县),最后又遇难而亡。但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特别是七言绝句达八十首之多,将近他的诗歌总数的一半。 元代范椁曾用“起、承、转、合”四字对近体诗进行结构剖析,就绝句而言,则第一句为起,次句为承,第三句为转,末句为合。杨载对此又做过进一步的诠释:“绝句之法要婉转回  相似文献   

15.
1、相如因持璧却立,怒发上冲冠。[分析]成语“怒发冲冠”就是根据“怒发上冲冠”这句话节缩而成的。这个句子要注意它的读法,学生往往会错读成“怒发——上冲——冠”,而正确的读法应该是“怒——发上——冲冠”,意思是(蔺相如)  相似文献   

16.
首段两大作用——一是诠释题中的“空隙”为“缓冲余地”;二是指出“生命空隙”是有度的,不仅有空间上的度——“一点”,更有时间上的度——“很多时候”。此文还需要升格:有关“生命空隙”的意义说得很多,而对如何具备“生命空隙”尚未涉及。文章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具备「生命空隙」上”,标题改为“留白”。  相似文献   

17.
在“十七年”政治——文化语境中,郭小川的《深深的山谷》出现了创作动机与实际效果之间有趣的相悖现象。形成这一现象的诱因在于文本的复杂性,诗歌表层上讲述的是从“合”到“分”的“爱情”故事,而在深层上则以“爱情”故事为依托。反观与思索知识分子与革命之间“融合——冲突——缝合”的动态过程,表层上讲述的是“他者”的悲欢离舍,深层上叙说的却是“自我”历史记忆及现实体验中的欢乐与痛苦。  相似文献   

18.
在一个山顶     
出人意料的“人文景观”!可惜标题不到位——应改为“山顶上的‘风景’”!前面用自然景观之“骗”,反衬后面“人文景观”——“蛇皮袋严肃地坐在男孩身旁”——之“美”。  相似文献   

19.
普通话口语教学的“听——练——记——测”法是在认知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上构建的一种教学模式。“听”是丰富输入,培养语感;“练”是精讲多练,反复强化;“记”是善于记忆,扩大内存;“测”是随堂抽查,及时反馈。“听——练——记——测”法是将理论与技能契合,训练与测试配套,以求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20.
表哥     
表哥顾斯颐比我大52天,上六年级,平时爱扮“酷”。于是,“雅号专家”——我,“授权专家”——表姐,让他戴上了“小酷虫”的头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