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南泥湾     
经典红歌《南泥湾》是由贺敬之作词,马可作曲,1943年作于延安的。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校的秧歌队来到南泥湾,向三五九旅的英雄们献上新编的秧歌舞《挑花篮》,而《南泥湾》是其中的插曲。  相似文献   

2.
《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首新体诗,作者通过对革命圣地延安的追忆,追寻“叮咚的延河,追寻枣园梨花,追寻南泥湾的镢头,追寻杨家岭”,再现了延安军民的艰苦奋斗精神。联系当今时代,国家繁荣富强,人人丰衣足食,但仍念念不忘革命传统。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  相似文献   

3.
在陶行知著作的出版史上,有一本书的出版很特殊。它就是由延安新教育学会选编, 1943年4月在延安出版的《行知教育论文选集》。这是唯一在革命根据地编辑、出版和发行的一本陶行知教育文  相似文献   

4.
丁玲的戏剧作品数量不多,现仅存四部,即:话剧《重逢》、《河内一郎》、《窑工》,以及电影短片文学脚本《战斗的人们》。此外,还有一个秧歌剧《万队长》,是1943年丁玲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根据一个学员讲的真实的故事创作的,但只由中央党校文工团在南泥湾演出了两场,后因脚本遗失,未能保存下来。这些剧本,除《战斗的人们》写于1950年  相似文献   

5.
儿时对延安的记忆是零碎的,记不得家家张贴在墙上的画叫什么,却忘不了画面上那巍巍的宝塔山,还有那土窑洞、煤油炽纺车、羊皮袄,以及那首耳熟能详的老歌《南泥湾》,这样的记忆是深刻的。小时候就梦想到革命圣地延安去,三十多年以后终于得以实现。当看到做工精美、特色突出的剪纸,外表土里土气里面却冬暖夏凉的窑洞,涌入心中的是无限的感慨及莫名的感动。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所作的讲话,于1943年10月19日在延安《解放日报》首次刊出。该报编者在按语中写道:“今天是鲁迅先生逝世七周年纪念。我们特发表毛泽东同志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纪念这位中国文化革命的最伟大与最英勇的旗手”①。用《讲话》这个划时代的指示文艺发展方向的文献,来纪念代表“中华民族新文  相似文献   

7.
刘静 《师道》2011,(6):12-14
"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听着洋溢如此幸福气息的欢快旋律,眼前似现世外桃源般的延安,思绪仿佛轻易飘去80多年前——热血沸腾与金戈铁马交融的军民同心大生产抗顽敌的场景里。  相似文献   

8.
辛子维 《下一代》2012,(11):23-23
延安革命圣地孕育了延安精神,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土地上的小米粥、南瓜饭,养育了我们的领袖、将军、战士,使其成为坚强的领导集体,战无不胜的英雄军队,为中国的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延安的革命精神,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实践,继续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年青人。第十一届"火炬引导我前进"夏令营,就是新一代年青人学习好,传播好延安精神的又一先进集体。他  相似文献   

9.
1942年4月,延安的清凉山下,我党开展了党报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改革。1943年9月1日,陆定一发表了《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下称《我》文)。当时的“抢救运动”正在展开,可以理解文中太过浓厚的政治色彩和大段的政治套话。现在一般的观点认为,《我》文中提出的新闻定义和新闻本源问题,奠定了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理论基础。我认为,《我》文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对事实的尊重。  相似文献   

10.
《读诗四论》商务印书馆 1933年 《诗三百篇探故》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 《史记考索》开明书店 1943年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开明书店 1943年  相似文献   

11.
运用歌曲配合历史教学,容易荡起学生情感的涟漪,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何在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的课堂教学中运用歌曲呢?笔者作过如下尝试。第一步是认真选录歌曲。众多的优秀歌曲给我们以取之不尽的源泉。但受教材内容的限制,对它们绝非盲目地任意录用,而要紧紧依据教材,录制一些与教材有密切联系,能进一步反映教材内容的歌曲。依据教材,我先后选录了《松花江上》、《遵义城头霞光闪》、《过雪山草地》、《会师歌》、《延安颂》、《南泥湾》、《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歌曲,这样就为…  相似文献   

12.
人物简介     
安房直子(1943-1993),本名峰岸直子,日本著名童话女作家,1943年生于东京,日本女子大学国文科毕业。1962年发表《月夜的风琴》,从此走上童活创作之路。成名作是1970年的《花椒孩子》。  相似文献   

13.
姚倩 《中国研究生》2010,(8):F0003-F0003
7月12~13日,河北大学研究生学院延安精神社会实践团赴延安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其间,实践团师生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和枣园、南泥湾等革命旧址,并代表河北大学研究生学院与延安市消防支队建立了警学共建基地。  相似文献   

14.
初四册第一五课 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记一辆纺车》是吴伯箫的代表性作品,是当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作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在延安生活了 8年,度过了我青年的后期。我热爱延安,把延安看作革命的故乡。" 1961年,我陆续写了一组反映延安生活的短文:《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还有这篇《歌声》。前三篇从衣食住和生产劳动方面写延安,写延安是怎样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歌声》从精神生活方面写延安,写延安那种'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吴伯箫《就〈歌声〉…  相似文献   

15.
《山海情》是一部以"脱贫"为主题的电视剧,热播后引起广泛热议.人们多关注的是该剧与现实生活乃至政治经济方面的关联,却容易忽视该剧在文艺发展历史上的承传与创新.尤其是该剧对"初心"和"民心"的彰显,恰是延安文艺精神"人民性"的具体体现;劳动叙事、创业范式、集体创作、艰苦奋斗及南泥湾精神等也都内蕴其中.在这些积极而又内敛的...  相似文献   

16.
吴伯萧同志是我们熟悉的老散文作家。抗日战争期间,作者在延安生活、战斗了八年。对延安的一草一木,倍感亲切;对在延安战斗过的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延安人民,满怀深情。作者曾以延安生活为题材,写过一组散文。《记一辆纺车》、《歌声》便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歌声》写于一九六一年。这篇抒情散文,以热情的笔触,描绘了延安军民大唱革命歌曲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延安军民艰苦奋斗、团结战斗的革命精神和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革命乐观主义,表达了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热爱。《歌声》是一曲延安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17.
张慎欣 《下一代》2012,(11):21-22
(2012年8月5日)全体夏令营营员,老师和同学们,同志们,朋友们:历时9天的第十一届"火炬引导我前进"夏令营,在享有盛誉的南泥湾革命纪念地闭营。在9个火热的夏日里,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多名营员,带着饱满的政治热情,不畏酷暑劳累,在革命圣地延安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及凤凰山麓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  相似文献   

18.
叶剑英付主席的七言诗《重游延安》,发表于《诗刊》一九七七年第一期.叶付主席于一九四七年离开延安.从“一别延安十二年”的诗句推算,诗人重游延安的时间应该是一九五九年;再从“大家跃进要先行”的诗句推断,这首诗当写于火红的大跃进年代,即诗人重游延安的当时或稍后不久.所以,诗人在诗的后面有一条“1964年3月5日录重游延安旧作”的附记.《重游延安》由三首互相联系的七言短诗组成.一别延安十二年,延安已改旧时颜,王家坪上杨家岭,鸿爪从头细细看.这一首,概述了诗人重游延安的深切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限崇  相似文献   

19.
近期出版的《毛泽东思想辞典》中,将“拥政爱民拥军优属”提出的时间定在1943年10月1日。我们核对了一些资料,认为这个时间是不准确的。 早在1942年12月3日至9日的陕甘宁边区政府举行的委员会会议上,就通过了包括《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拥护军队的决定》、《修正陕甘宁边区优待抗日军人家属条例》在内的一系列法规条例。1943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又决定,每年的旧历正月,为我军的“拥政爱民月”。1943年1月16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发  相似文献   

20.
吴伯箫同志在六一年和六二年,陆续写了一组反映抗战时期延安生活的优美散文:《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歌声》。前三篇是侧重从物质生活方面写延安,《歌声》是从精神生活方面写延安。关于写作这组散文的动因,作者自己说过:“四篇都是想体现一点延安的革命传统和作风”。他还说:“《歌声》,是从唱歌谈起,以唱歌结束的。不过歌声只是一条线,用它串起来的大致是三项内容: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毛主席教导的青年的奋斗方向;为实现理想、达到方向应当遵守的纪律和注意事项。”十分清楚,《歌声》这篇抒情散文,作者命意于延安军民所爱唱的“歌声”,热情讴歌延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革命作风,抒写作者自己“作为一个亲身接受过毛主席的教育、延安教育”的革命者的真切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