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后,我的阅读时间大大缩水,对课外书的阅读只局限于几本月刊,虽说内容涉猎较广,但我总感觉少了些什么,渐渐也少看了。后来,我开始读《论语》,读得很慢很慢,慢到一周只读一句小格言,但我未曾觉得乏味,反而感觉每天都有新的收获。读《论语》其实也是在读孔子。孔子主张"中庸",但目前还没有人为这"中庸"下过无可辩驳的定义。字典里说,"中庸"是指"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此解貌似精准,但仍造成了大多数人理解上的狭隘,认为所谓的"中庸"就是做老好人、中立、保守而不进取、"骑墙派"等等;这样的理解,要么只解释了  相似文献   

2.
每当我听到学生背诵唐诗宋词朗朗的声音,看到他们被陶醉的情态,感觉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我的心中就有一丝激动。每每对自己为应付考试而逐字逐段的讲解却少阅读而感到遗憾和不安。所以我就有了对阅读的  相似文献   

3.
疲于阅读     
张锋 《现代教育》2005,(1):63-63
现在我疲于阅读,对于网上的阅读,更是如此。我讨厌一切的感觉和意识.但是我没有选择的余地。因为谁叫我这么的理屈词穷,不,不是理屈词穷,是词语匮乏.是思想和感觉一不阅读就赶不上这个时代的脚步了,所谓文学发展的方向。每天我都的象一条狗一样的到网上去嗅觉一切的文学气息.但是我是一条患感冒的狗。鼻子太不灵敏了,所以老是被落下半拍。  相似文献   

4.
无所事事时,时间过得很慢很慢。四周宁静无风,日头懒懒地从东面升起,在我们都差不多忘记它的时候,仍然耐性很好地挂在上面。这种感觉发生在很久以前。我曾经也听摇滚乐,跳迪斯科;也玩《星际》,在《最终幻想》里畅游;也看好莱坞大片,阅读金庸、蔡智恒和安妮宝贝。但现在我开始向这些说:“我很忙。”化学试卷上鲜红的分数刺得我心痛。这已不是第一次了,我被老师“请”进办公室。老师右手的食指定定地指着一个大大的红叉:“这道题上课的时候说过两遍,我不是说极有可能考到吗?为什么还错?”我很抱歉。整整10分就这样没了。你知道…  相似文献   

5.
常飞 《高中生》2010,(1):51-51
高中生活紧张有序地进行到第三年,去上网的机会少了。教室里的电视机也被锁上了.除了大量的功课之外。我唯一休闲的方式就是阅读杂志。现在不少杂志让人感觉特别茫然.特别是一些杂志上刊登的广告令人质疑。  相似文献   

6.
教育点滴     
刘凤英 《湖南教育》2005,(13):16-16
一天下午.课堂里有几个学生睡觉,但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听课很认真,精神也很好.迟到的不多。课结束时.我真诚地袁扬他们:“夸天上课同学们表现非常好,迟到的少了、睡觉的也少了。听其他老师说不愿意上下午的课。但在你们班上课我感觉很好。”接下来几周.我上课时仔细观察,不断地发现她们的闪光点,并赞美她们。课堂气氛逐渐活跃。我发现无论是学生还是我自己.下午上课时都精神振奋,情绪激昂。  相似文献   

7.
甘洁 《师道》2012,(3):52-53
我虽然是英语教师,但喜爱阅读中文文学作品。在一次阅读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资料中,我被一篇阅读鉴赏的内容吸引住,读完以后感觉心中有一股力量被默然触动。引起了我对学生独立能力培养的思考,和对自己作为年轻教师在对学生德育方面培养的感悟和反思。  相似文献   

8.
读者来信     
亲爱的可可: 你好!初见《中学生阅读》我就喜欢得不得了,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今天我鼓足勇气,寄出这封信,除了兴奋还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或许,有幸自己的文章会被打成铅字.但如果答案是“否”的话,  相似文献   

9.
现在的书实在是太多了.看着自己的书橱常常会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实在拿不定主意.我觉得阅读经典或许是条捷径。这段时间我把自己的“深度阅读”聚焦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上。  相似文献   

10.
越读书,越感到不满足。直至今日,提起“阅读”二字,我依然心生敬畏,总感觉自己还算不上一个读书人,与同行比起来,自己知之甚少。然而,从教20年来,从初登讲台,到如今成长为一名特级教师.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真切地体悟到是阅读给予了我更多的成长力量。展开自己铺设的阅读地图.我发现,自己经历的是一个阅读与思考、实践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2000年10月订阅杂志时.我在《全国报刊杂志目录》中得知江西出版着一份《教师博览》,我减少了往年订阅的一份教育杂志.改订《教师博览》。2001年第1期《教师博览》到手,美轮美奂的封页及目录中的17个栏目给我清新欣喜的感觉.阅读杂志中的每一篇文章.既像平易近人的大师给我诠释教育的精髓.又如学养丰厚的智者给我讲述智慧的教育故事.疲惫的我犹如吃到了从未尝过的滋补珍品.心旷神怡一词不足以表达我如释重负的感觉。  相似文献   

12.
我算不上一个英语学得好的人,甚至从某种角度上说是英语差生。从进入高中以来,我的英语学习一直感觉甚为吃力,尤其是完形填空和阅读。阅读有时还能考个36分左右.但完形填空就很少有24分以上的经历。每次考试完形填空若能突破优秀分(24分),我都恨不得燃一挂鞭炮来自我庆贺一番,因此每次考试也就是能过个三位数,好一点的可以得到110分左右。尽管我也非常用功,老师对我的期望也很大,为了促进我,班主任还特意让我担任英语科代表.但我仍然一次次地让他失望.我曾经一度觉得这辈子学好英语没指望了。  相似文献   

13.
《露一手》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三册“语文园地二”中“展示台”栏目的教学内容。我曾听过几位老师关于该内容的课堂教学.课堂上可谓丰富多彩.学生表现得异常活跃.但总感觉教学内容过于泛化.少了点语文课的味道。在一次下乡进行教学视导时,又听一位老师执教了《露一手》这一内容。授课老师围绕语文学科特点,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14.
“文贵自得,书忌耳传。”看来自诩读书量还过得去的我读的书还是少,以至于第一次在贵刊今年第3期《精博结合,大量阅读》一文中见到这八个字时,感觉相见恨晚。  相似文献   

15.
张一璠 《高中生之友》2010,(6):24-24,25
一次.一位著名的小品演员到北大来给大学生们讲小品表演艺术。他的开场白是这样说的:“茅台酒是国酒.红塔山是国烟.北大是国校.”虽然庄严中多了几分调侃的感觉.但认为“北大是国校”也并不缺少依据。而在我看来北大是一篇散文。说它是散文,那是因为它既有如张中行先生所说的“散漫的一面”.又有那种“严正的一面”。我曾在北大进修一年.那一年里,我用探求的目光.自以为认真地、情趣盎然地阅读了这篇散文.这让我感到永远的幸运。  相似文献   

16.
庞启帆 《阅读与鉴赏》2010,(3):10-11,55
九岁时,我的梦想是踢足球.但突发的磨难粉碎了我的梦想.一天早上起床后.我感觉左腿隐隐作痛。就在前一天.母亲已经同意我加入学校的足球队.我不想让任何事中断我的梦想。但我的腿越来越痛。  相似文献   

17.
第一次看到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时.我心里很不以为然,觉得口气有些狂妄了。但当我捧着它细细阅读时.却感觉犹如夏日一阵清凉的风吹进我的心窗.让我领略到一种情绪疏通的欣然和愉悦,感受到精神的丰满和人生的充盈。“做最好的老师”不是狂妄,相反它恰恰反映了李老师多年来对教育理想的孜孜追求,强调的是不断超越自己,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达到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相似文献   

18.
杨译文 《教书育人》2005,(1):108-108
在我的阅读生活中.能让我反复重读五六次以上的作品并不多。然而.美国作家亨利&;#183;梭罗的《瓦尔登湖》却是一个例外。而就我个人的阅读感觉来看.张知遥的译本(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则在语境和汉语表达方式上,更符合我们当下的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19.
答读者两问     
1.问:上数学课时老师讲课我能听懂,作业也能做出来,但是一到考试的时候总感觉大脑转得好慢,做题速度也很慢,要怎样才能提高解题的速度呢?  相似文献   

20.
在梦里见面     
《特区教育》2010,(4):20-20
小蜗牛十分喜欢旅游,虽然它爬得很慢很慢。 “这个夏天我要去看我的好朋友小刺猬!”小蜗牛对自己说。可是.对小蜗牛来说,它需要很长时间的爬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