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媒体的狂欢——对台湾传媒生态的观察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11月,我应台湾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的邀请赴台湾做了为期一个月的访问研究,该基金会一向致力于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而我则有幸成为该基金会邀请的第一位大陆的媒体研究者。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正好赶上台湾的两件大事,即陈进兴绑架案和台湾县市长选举,国民党败北民进党获胜,这使我获得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近距离观察台湾的媒体与社会,也由此看到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自台湾回来以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一直延续,一年  相似文献   

2.
名人轶事     
经国先生评点文风台湾的《中央月刊》曾介绍过一个小故事,大意是:一次,蒋经国在主持国民党中常会时讲,最近有几位同志向我反映,我们有许多出版物,文字太深,文章太长,读起来艰涩难懂.对这一看法,我深有同感.我们办杂志、写文章,总以为"厚重"就表示有份量,才够体面.但平心而论,我们有几个人可以看完这厚厚的一本、长长的一篇?有位朋友  相似文献   

3.
王升 《云南档案》2000,(3):42-44
历史的怪胎 台独是台湾问题中一个特殊的现象,它的出现与台湾的独特历史有关.1895年,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因为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从此,台湾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整整50年.日本投降后,牧泽和许丙等人,秘密组建了台独团体,继续活动,直到1947年被国民党当局破获,这就是最早出现的台独.  相似文献   

4.
舒嘉 《陕西档案》2000,(1):39-42
第二次背叛:国民党 李登辉在台湾政坛的经历,很像一个日本忍者. 1951年,在台大担任助教的李登辉考取"中美基金会"的奖学金,前往美国依阿华大学研究农业问题,并获得硕士学位.这为李登辉在今后的台湾学术界与政界得到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返台后,李登辉在台大同学郭婉容的帮助下,立即在台湾大学出任讲师,并担任了台湾合作金库的研究员.1954年,李登辉又经人介绍,兼任台湾省农林厅股长.  相似文献   

5.
<正>落脚父辈生活过的地方我1953年在台湾出生,从小在台湾中坜的眷村长大,那里住的都是国民党上校以上的军官,邻居中有好几位是中将。我父亲朱鸿选,曾任国民党伞训处处长。1945至1946年间,曾担任过美军观察组的秘书(查资料好像没有到过上海)。1949年随国民党军队撤退到台湾,从此和大陆的亲人们失去联系。到台湾后任屏东空降团团长,官至特种部队副司令。因为父亲是国民党高级军官,所以眷村的日子  相似文献   

6.
1949年春,国民党政权已陷入崩溃前的一片混乱,孙科于3月辞去行政院院长职务后,由广州移居香港.在此期间,他对国民党前途已不抱希望,同时台湾方面既不欢迎他,也不给他发放申请赴美的护照,无奈之中他只得流亡香港和海外.孙科在欧洲、美国前后旅居16年,息影山林,潜心读书,于1965年被邀前往台湾定居,次年出任考试院院长,在其晚年的最后八年,又开始了颇为忙碌的社会活动,直至1973年9月去世.  相似文献   

7.
营明 《湖北档案》2006,(2):84-86
1949年春,国民党政权已陷入崩溃前的一片混乱,孙科于3月辞去行政院院长职务后,由广州移居香港.在此期间,他对国民党前途已不抱希望,同时台湾方面既不欢迎他,也不给他发放申请赴美的护照,无奈之中他只得流亡香港和海外.孙科在欧洲、美国前后旅居16年,息影山林,潜心读书,于1965年被邀前往台湾定居,次年出任考试院院长,在其晚年的最后八年,又开始了颇为忙碌的社会活动,直至1973年9月去世.……  相似文献   

8.
1924年,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改造成新三民主义,并提出要实行"耕者有其田"。然而,国民党却是在丢了整个中国大陆败逃到台湾后,才开始认真做这件事。台湾土地改革的成果之一,就是自耕农成为台湾农村社会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9.
一个地区的政治与该地区的经济有密切的关联.上世纪70年代,台湾经济迅猛发展.80年代,国民党解除"党禁",民进党成立.同时,民进党不满媒体资源长期被国民党操控,兴起了开放第四家无线电视台的风潮.此后,台湾媒体"解严",媒体数量从1988年前3家无线电视台发展到如今数百家电视台,其中,全天直播新闻的电视台就有8家.8家新闻台争抢有限的受众,竞争不可谓不激烈.在激烈的竞争中,台湾电视新闻形成了既区别于大陆,也区别于欧美的特点.近年来,叙事学与新闻传播学不断结合,为学者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视野,笔者试图从此角度剖析台湾电视新闻,呈现独特的台湾电视文化.  相似文献   

10.
正电视连续剧《原乡》的热播,让我想起那些曾经和仍然生活在"眷村"的台湾朋友们。"一二三,到台湾,台湾有个阿里山,阿里山,有神木,我们一起回大陆。"这是在京投资台商说给我的一首儿歌,据说几十年间流传在台湾岛内。词作者无从考证,但其特征很明显:一是它的时代色彩很浓,估计当年初创是配合国民党的所谓"反攻大陆"而作。能流传日久,或因寄托了去台老兵的思乡之情;二是它的生命很长,伴随着那数以万计的"眷村子弟"长大成人。所谓"眷村子弟",泛指一九四九年前后随国民党去台军中眷属  相似文献   

11.
台湾见闻     
我六哥已在台湾居住了六十多年.他是国民党部队一位退伍的老兵。今年已有82岁,体弱多病,行走不便。因此,我向公安部门申请,办好入境台湾手续,于今年九月中旬,前往台湾看望六哥,在台湾住了十多天,观看台湾之现状感慨甚多,现将所见所闻之事,纪实如下:  相似文献   

12.
王侃 《浙江档案》2000,(11):38-40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去世,台湾进入"后蒋时代".1992年,国民党当局宣布解除戒严,一些往日"尘封"的史料慢慢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13.
2003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回答台湾记者对两岸关系的看法时,温总理饱含深情地说:“说起台湾我就是很动情。不由得想起了一位辛亥革命的老人、国民党的一位元老于右任在他临终前写过的一首哀歌。”接着,他背诵了于右任著名的诗《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于右任这首深切思念故乡而不得归的游子哀歌,再次勾起了人们对这位国民党元老、书法大家的回忆。众所周知,民…  相似文献   

14.
贺汤烈 《档案时空》2015,(12):43-44
2015年5月30日,临武电视台《岁月写真》栏目以"家里的档案"播放了我建立家庭档案的电视片,这是我县宣传家庭档案的一个平台,节目播放后反映良好.我于2014年6月参加县档案局组织召开的建立家庭档案座谈会议后,才开始整理我的家庭档案.通过将近一年的努力,共整理文书档案200余册,实物档案1000余件.在建立家庭档案中,挥洒着快乐人生. 一、充分认识到建立家庭档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参加工作50余年,从50年代开始收集个人资料,特别是退休以后,我先后出版了《峥嵘岁月》、《岁月如歌》、《舜峰晚霞》、《含笑人生》四本书,都是从积累的资料中寻找素材.  相似文献   

15.
一个大"○"八月十四日,我正整装待发,准备参加北京部队和空军部队举行军事演习的报道,下午报社领导通知我留下来,采访黄植诚,并明确要求:除了一般的报道,还要写黄植诚谈国民党空军的长篇访问记和反映黄植诚驾机起义的报告文学.真糟!黄植诚十七日就要到达北京,而我现在对黄植诚一无所知.对国民党空军也一无所知.我面对着一个大"○",有些紧张.看来,当记者的,平时积累资料要广一些,对时事要非常留心.国民党空军的资料,我平时不能积累一些吗?黄植诚驾机起义归来已经七天,新闻报道已不少,我怎么没有想到积累呢!失职!失职!  相似文献   

16.
近两年来台湾的"修宪"议题逐渐被炒热,有关"修宪"的主张也纷纷出笼,本届"立法院"最早提出"修宪案"的是民进党"立委"李俊俋,他在2013年提议废除"监察院",并于"立法院"增设"人权监察使",增设"国家审计委员会"等提案。目前"立法院"已经有11个成案的"修宪案"。不过和以前的"修宪"一样,本次国民党与民进党在"修宪"问题上的角力同样是一个充满利益算计的博弈过程。这也再次说明台湾政  相似文献   

17.
李文艺 《兰台世界》2016,(19):124-127
1949年国民党败逃台湾后,总结教训、图存自保,在蒋介石授意下,由陈诚主持,开展了较大规模、较深度的土改和地方自治,对于稳定当时台湾局势、苟延国民党在台湾的政权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改革还奠定了台湾政治变迁的社会基础。运用国民党赴台初期省议会的档案文书等资料,对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开启地方治理模式的源流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国民党迁台初期地方自治政策的动因、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21年10月,我出生在湖北省江汉平原北部一个贫困的小山村里.那时候家里很穷,10岁我就成了孤儿.1947年冬天,国民党来村子抓壮丁,我被抓去在国民党部队训练3个月,然后从武汉经南京、上海到达辽宁锦州,在辽沈战役的锦州会战中国民党打败了,我和其他的士兵们一起弃暗投明,参加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  相似文献   

19.
1955年6月15日,是黄埔军校建校30年校庆日.是日,台湾国防部根据蒋介石谕命在台北军政学校操场上,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当天在所有出席仪式的国民党军高级将领中,惟独缺少前任台湾陆军总司令、时任"总统府"参军长的孙立人.这位声名显赫的军界要人,此后便从所有的公开场合中消失了.  相似文献   

20.
2011年7月1日下午,我借因公赴台湾出差的机会,在台湾朋友的陪同下,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樊希安总经理一起,来到台北的马场町纪念公园,这里原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马场町刑场,1950年6月10日下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老前辈朱枫烈士就在这里被杀害。朱枫烈士生前是新中国成立前我党在国民党统治区革命出版机构"老三联"的骨干,当年曾经在我父亲沈静芷负责的新知书店工作。1949年11月25日,她奉命自香港赴台湾从事情报联络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