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学好语文,离不开阅读。阅读不但能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还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个人素养。因此,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必须重视阅读。新课标中也把阅读作为教学目标加以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这一要求,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就必须从过去的被动方式转化为让学生主动接受的主动学习方式,需要用新的模式去展开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2.
学好语文,离不开阅读。阅读不但能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还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个人素养。因此,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必须重视阅读。新课标中也把阅读作为教学目标加以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这一要求,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就必须从过去的被动方式转化为让学生主动接受的主动学习方式,需要用新的模式去展开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3.
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阅读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能主动阅读,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今天的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  相似文献   

5.
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程标准中这一要求的提出,是要我们通过文章的人文亮点和语言美点的品学,感受汉语言文学的艺术魅力,从而唤醒学生的心灵世界,使文章走入学生的心灵,用心灵的视线阅读。用心灵的视线阅读,其根本是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重点是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核心是培育学生的审美心态。从培养人的角度因文施教,让学生用心灵的视线阅读,我们的阅读课堂一定会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相似文献   

6.
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教学,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7.
金薇 《现代语文》2006,(10):13-14
语课标标准中多处指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和享受审美乐趣。而在相应的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8.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应尽量地把时间交给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让他们尽情地阅读,在阅读中与文本进行心灵的交流,并且加强读说、读写结合,促进思维发展.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落实课标精神,引领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究,鼓励学生思维的碰撞,启发他们心灵的交流,最终达到张扬他们个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对文本加以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只有为学生提供心灵体验的空间,让学生获得心灵的独特感受,才能真正听到学生心灵的歌声。一、为学生提供心灵体验的空间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把自己的体验强加给学生,课堂上要求学生亦步亦趋,"配合"自己详尽而死板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真正引导学生感悟语言,进行创造性阅读,让学生  相似文献   

12.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一个好的音乐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作为音乐教师,应以音乐作品为载体,在进行音乐相关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要深入挖掘音乐歌曲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他们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意志上受到感染。  相似文献   

13.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那么,如何让阅读教学成为师生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让阅读指向每个学生的心灵,实现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与感悟呢?  相似文献   

14.
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阅读能培养想象能力,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扩展人生经验,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是这样的阐述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在教学中十分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15.
感悟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活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是一种语文综合能力,是衡量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教学,以学生的阅读体验作为立足点,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成为阅读教学不竭的源泉。  相似文献   

17.
范红霞 《考试》2009,(3):38-38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阋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方式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是深刻而有力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一首歌(乐)曲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作为音乐教师,应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深入挖掘出音乐歌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采用“潜移默化”的方法,把这些思想情感充分地揭示给学生,让他们更好地感受、体验和表现,使之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乃至意志上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境地。  相似文献   

19.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让学生亲密地感受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从而受到心灵感动、情感的熏陶、人格的感化,在品读、体验、感悟过程中提升阅读品位。  相似文献   

20.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