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段时间,在湖北宜昌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绘声绘色地相互传颂着:“宜昌的‘王海’出现了!他花了280元在通达商场购买假冒‘浪琴’女表一块,获得560元的赔款……”王海是一个专门购假索赔的山东青年,在京城各大商家购假索赔屡获成功,成为打假英雄。由于宜昌的“王海”是《宜昌日报》27岁的青年记者张良,这一特殊的身份,在读者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2.
《宜昌日报·科教版》今年实施“新闻希望工程”,“一期工程”就是通过舆论引导,支持贫困山区改善办学条件,报道产生强烈的社会反映.请看一则电讯稿:一篇报道“建起”两栋校舍新华社北京9月5日电(宜昌日报记者田云兵、柳平)地处鄂西山区宜昌县边远山区的南家河小学,9月1日邀请《宜昌日报》总编辑熊庆文前往该校参加新校舍竣工庆典剪彩,以感谢报社对发展教育的舆论支持.南家河小学所在的栗子坪乡是宜昌市的贫困乡镇之一,去年开始拆危房建新舍,由于资金困难而在春节前被迫停工.《宜昌日报》记者今年3月采访报道了学校艰苦创业的事迹,介绍了所遇到的困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县内外近300个单位和5万多人共向该校捐助30多万元现金,使该校建起了两栋新校舍.要说这次报道是成功的话,那么,主要得益于在新闻中“加重”份量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一、找准“上”“下”关注的结合部,“加”到“刀刃”  相似文献   

3.
今年国庆节前夕,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复,同意《宜昌日报》更名为《三峡日报》,更名后的《三峡日报》将在宣传宜昌,特别是宣传三峡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宜昌日报》作为宜昌市委机关报,创刊56年来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受广大读者及国内外来宜客人的喜爱。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宜昌已成为海内外瞩目的城市。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要将宜昌建设成为“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奋斗目标。面对新的形势和机遇,宜昌日报社经过调查研究和反复论证,提出将《宜昌日报》更名为《三峡日报》,得到了上级部门的支持。更名后的《三峡日报》将立足宜昌,走向三峡,…  相似文献   

4.
《宜昌日报》1996年捷报频传:4月,湖北新闻奖评出20个一等奖《宜昌日报》拿到两个;5月,省委、省政府奖励新闻佳作,《宜昌日报》文有两件作品获奖;7月,中国时事好作品评出6件一等新闻作品,《宜昌日报》也夺一奖;8月,中国新闻奖评选揭晓,《宜昌日报》第四次如愿以偿.1996年并非奇迹.湖北新闻奖开评16年、中国地市报好新闻开评10年、中国时事好新闻开评7年,《宜昌日报》年年都夺得了一等奖.有人问我《宜昌日报》有什么诀窍.诀窍没有,体会有几点,归纳为“四化”,提出来与各位同仁共商,向前辈求教.意识不弱化一家报纸特别是这家报纸的总编辑是否始终具有强烈的好新闻意识,决定这家报纸新闻精品的数量多寡和档次高低.1985年1月28日,当时的宜昌日报社长兼总编辑林永仁讲过这样一段话:“要把攻创好新闻作品当作业务训练、人才培养、班子配备、提高质量、扩大影响、发行广告、广告的广告.报社生存发展的基础工程来抓.”时过13年,后又有三位总编辑接任,《宜昌日报》始终坚持攻创好新闻作品,并当作报纸工作大事来抓,年年有动作,年年有收获.坚持并不容易.13年来,我们先后排除了四种思想障碍.先是平均主义作怪,认为“几百字奖几百元不合理”.我们认为奖励优质产品就是按劳分配原则的体现,我们不但没有取消奖励,反  相似文献   

5.
1992年第7期《新闻知识》刊载的《用项目促进记者转变作风——宜昌日报构建记者深入实际机制的思路与实践》是一篇好经验。文章好在切中记者“深”不下去的时弊,开出了医治这一痼疾顽症的良药。深入基层的重要性是新闻界的共识,大凡记者,无论资深资浅,年老年少,对此都无异议。但记者蹲宾馆、坐小车、跑机关、看材料的现象都十分普遍,致使出现了“三多三少”,即“跑领导机关多,跑基层较少;报道上层活动多,报道基层较少;报道领导人物活动多,报道普通百姓较少”。除社会大环境外,笔者也认为,问题表现在记者身上,根子却在领导。正如宜昌日报文章中说的,“报内部长期缺乏一个引导、约束、激励记者深入采访的运行机制。”我们的大多数记者是向往做名记者的,而名记者  相似文献   

6.
作为县级报的江苏《张家港日报》,竟然以发起者的角色,同千里之外的地市级大报《宜昌日报》联手,进行跨地区的互动采访,热情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两地产生了持久的轰动效应,并由此使得经济发达地区的张家港市同国家级贫困县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缔结了一桩美好的“姻缘”,这是《张家港日报》最近在积极探索“三贴近”方面取得的可喜成绩。  相似文献   

7.
吕道宁 《新闻前哨》2005,(11):31-31
本刊讯最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复,同意《宜昌日报》更名为《三峡日报》,新报名将于2006年1月1 日正式启用。更名后的这家报纸将凭借三峡品牌优势,为把宜昌建设成为“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发挥更大更好的新闻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8.
《宜昌日报》今年下半年在提高报纸质量过程中,“四管齐下”攻标题,一改过去党委机关报标题老套、呆板、重复、乏味的局面,使新闻进一步增强了可读性和吸引力.俗话说“秧好谷一半,题好文一半”.《宜昌日报》编辑部认为,过去很多新闻缺乏可读性,很大程度上是“死”在标题上,因此,确立了“增强可读性,从标题抓起”的指导思想,提出了标题“准确、鲜明、简短、通俗、生动”的十字要求,并采取了四条措施.—提出忌用词语.为解决标题落俗套、重复多的问题,编辑部提出了《宜昌日报标题忌用词语六十例》,规定诸如“强调指出”、“效果显著”、“一致好评”之类词语为忌用语,逼使编辑记者抓新闻、抓特点.特别是会议报道和经济报道忌用一些词语之后开始活起来.—实行“差额选举”.过去标题差,原因在于作者用功少,编辑也不爱动脑筋,总编审稿来不及.要闻部率先进行标  相似文献   

9.
关于如何突破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报道,一直是新闻媒体、尤其是党委机关报长期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最近,笔者看了《宜昌日报》精心策划和组织的系列报道《史光权南下卖猪记》,大为感叹。这组系列报道,大胆创新,采用全方位、多层面的报道方式,引起了广大读者和全社会的空前反响,从而使大家来共同参与和关注《宜昌日报》的两名资深记者追踪报道一位农民跨越湖北、湖南、广东三省卖猪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宜昌日报》编辑部最近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纠正差错开卷考试”。并制定了纠正差错的具体措施。《新闻出版报》近期陆续刊登的“30家省报编校差错情况”,在宜昌日报社引起强烈反响。编辑部经过研究,决定将“30家省报编校差  相似文献   

11.
湖北宜昌日报今年下半年在提高报纸质量过程中,“四管齐下”攻标题,一改过去党委机关报标题老套、呆板、重复、乏味的局面,使新闻进一步增强了可读性和吸引力。 俗话说:“秧好谷一半,题好文一半。”宜昌日报编辑部认为,过去很多新闻缺乏可读性,很大程度是“死”在标题上,因此,确立了“增强可读性,从标题抓起”的指导思想,提出了标题“准确、鲜明、简短、通俗、生动”的十字要求,并采取了四条措施: ——提出忌用词语。为解决标题落俗套、重复多的问题,编辑部提出了《宜昌日报标题忌用词语六十例》,规定诸如“强调指出”、“效果显著”、“一致好评”之类词语为忌用语,逼使编辑记者抓新闻、抓特点,特别是会议报道和经济报道忌用一些词语之后开始活起来。  相似文献   

12.
招聘“评论记者”,得之年薪十万。《嘉兴日报》建立“评论记者”工作机制,据称开了全国报纸先河,引起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3.
在新闻领域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地市报纸如何进一步拓宽报道领域,吸引更多的读者?这方面,宜昌日报每周三出版的《宜昌日报·科教版》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尝试。自1989年10月份创办以来,它以丰富的内容,独特的风格,“走向农村,走进农户;走向学校,走上课桌”,深受当地农民、科技人员和中小学师生的喜爱,报纸发行量也因此在不长的时间内,一跃上升到5万多份。一年多来,《宜昌日报·科教版》先后设置了《科教论坛》、《校园内外》、《教研园地》等多种栏  相似文献   

14.
《新闻实践》的编辑同志约我给“忘年交”专栏写点东西。 我想了又想,决定向青年朋友交心:谈谈我终身难忘的一段思想改造的经历。 战火的洗礼 我今年75岁了。从15岁(1937年)加入党的战斗行列算起,在革命征途上,我经历了六十年的风雨。 我1938年到延安。1945年1月,我调到《抗战日报》(《晋绥日报)前身)当随军记者,开始了我漫长的记者生涯。战争年代,我作为一个随军记者,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  相似文献   

15.
《视听界》2006,(5):108-109
事件始末富士康将记者告上法庭并提出天价索赔因不满一篇员工“超时加班”的报道,台湾首富郭台铭所控制的台湾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公司——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下称鸿富锦),以名誉侵权纠纷为由,向《第一财经日报》的两名记者提出高达人民币3000万元的索赔,并已要求相关法院查封、冻结了两名记者的个人财产。(鸿富锦为富士康全资子公司,富士康又是台湾鸿海集团子公司。)《第一财经日报》发函谴责富士康《第一财经日报》8月28日下午向富士康公司发函称“记者报道属于职务行为,报社将动用资源支持两人全力应对诉讼”。《第…  相似文献   

16.
王应文现任《焦作日报》农村部主任。1968年3月参军,在济南军区空军司令部政治处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一干就是5年,1973年元月转业到河南省修武县委宣传部当新闻干事,1983年《焦作日报》复刊后到报社当记者,最近,他被评为“第三届省优秀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17.
新闻不应有“旱湾死角”──德阳日报“周末特别采访”收获体会《德阳日报》钟克勋1995年5月,《德阳日报》与国家双休日同步推出了“周末特别采访·边远乡镇写真”特别栏目,旨在通过特定的方式加大新闻的辐射面,激发记者将新闻采访的触角伸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从...  相似文献   

18.
今年初秋,宜昌日报策划了跟踪报道《史光权南下卖猪记》。派两名记者跟随一个卖猪农民,行程3000多公里,现场采写“卖猪新闻”,这在宜昌新闻史上还是第一次。从9月15日我们发回第一篇新闻开始,到10月中旬告一段落,历时一个月,共刊发80多篇相关报道和100多篇读者短信、来信、来电及评论文章,总计约10万字。  相似文献   

19.
用形象新闻反映重大主题,是《襄樊日报》几年的一个大胆探索。早在1995年初,《襄樊日报》就提出:“要革除新闻照片只能当‘陪衬’的观念,大胆地让新闻照片领衔唱主角:革除‘重大主题只能用文字报道’的旧观念,大胆地尝试用新闻图片反映重大主题”。几年来,《襄樊日报》创造性地贯彻“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方针,大胆地将图片新闻向头条推进,向整版拓展,向系列延伸,探索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办报之路.在全国报界(包括中央报纸和省报在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襄樊日报》究竟是怎样用新闻图片去反映重大主题的呢?它的独持视…  相似文献   

20.
陈雪 《新闻前哨》2007,(12):70-71
2007年3月29日至5月15日,《三峡日报》推出“宜昌80位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的专题报道,这是该报继2005年推出《农民进城打工服务线路图》后,再次关注农民工群体的一次新闻策划,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报道先后被全国10余省市40多家报纸和网站进行了转载和推介。与以往的策划报道不同,此次新闻策划由《三峡日报》和三峡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系首次共同实施,是媒体与高校“学”、“术”互动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