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人说,21世纪是生物工程的世纪,领头的科学将是生命科学,这一点已为世界各国科学家所公认。生物工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它首先与人的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研究生命科学,认识人类本身,探索  相似文献   

2.
20世纪行将结束,在这个非凡的100年中,人类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发展超过了以前各世纪的总和。科学家们纷纷总结人类在20世纪的最大作为:有的称为“原子的世纪”,有的则叫作“电子和通讯的世纪”等等。总而言之,大多没有离开物理学的领域。 21世纪即将来临。在科学技术领域,谁将主宰这新的100年?!,对此,虽众说纷纭,然多数未来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医学将得到迅猛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21世纪的农业和农业科学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人类依托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大大促进了经济繁荣、社会发展。现在离下一世纪只有五年时间了,即将到来的21世纪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纪?各国的政治家、企业家和科学家已做过许多预测,虽然说法不一,但有一个基本点是共同的,这就是:21世纪将是一个高科技世纪,特别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将迅猛发展,并在未来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末21世纪初将是科学技术在深度和广度上又一次出现大发展的阶段。一方面将有一系列酝酿已久的重大科学技术突破比较集中地实现;另一方面,新技术在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应用及影响也将达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 21世纪将是信息化社会。以光电子技术、人工智能为标志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地球可以受容多少人口的问题,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考察,得出了各自迥异的答案。有人说地球可以养活6000亿、1000亿或500亿人口,有人说地球最大负载力为300亿,现在则有较多的人对于地球受容100亿人口持乐观的态度。这种乐观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近30年来,世界大多数国家先后实行了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使全球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从高峰期2%,下降到目前的1.7%,今后还将继续呈下降的趋势。预测将在21世纪未期实现世界人口的静止。二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传出令人振奋的喜讯。例如,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能够供给人类丰富的食物;新能源革命可以最终消除世界的能源危机等等。科学技术也就成为人们对地球受容100亿人口  相似文献   

6.
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周期性看,人类文明史经历了多次技术革命后,21世纪又将迎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新高潮.从大视野的角度提出了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6个新特点:前沿技术呈现新一轮突破;国际科技合作向广度和深度拓展;世界科技格局趋向三足鼎立;国际人才争夺全面展开;企业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世界南北科技差距日趋增大.  相似文献   

7.
21世纪是科学技术大发展、大突破、大崛起的非凡的世纪,人类的生存状态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传统职业将被“淘汰出局”,取而代之的高科技将使我们生活变得更加缤纷多姿。据科学家科学的论证和分析,在21世纪里,以下十大传统职业将被淘汰——电影演员电脑三维视觉技术的极大发展以及虚拟现实  相似文献   

8.
正众多学者、科学家曾经做过预测,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大发展的时代。进入21世纪以来,生命科学技术的确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对人体基因的检测、精准测序就是其中成果之一。这一技术的进步,使得医生可以提前发现人体中的一些早期癌症,并且用于临床研究。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让科学家和相关研究者更了解我们的身体和一些疾病的发病原因,例如困扰许多人的拖延症。最近,德国科学家就发现了我们"患上"拖延症的原因——拖延基因被找到了。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人体科学是极有希望和“可能导致21世纪的新的科学革命”的前沿科学领域之一。[1] 本文拟就人体科学研究、人体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以及人天观的有关问题等几个方面,作简要的概述和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行将结束。在这非凡的100年中,人类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超过了以前各世纪的总和。科学家们纷纷总结人类在20世纪的最大作为:有的称为“原子的世纪”,有的则叫做“微电子和信息技术的世纪”等等。总而言之,大多没有离开物理学的领域。 21世纪即将来临。在科学技术领域,谁将主宰这新的100年?对此虽众说纷纭,然多数未来学家预言,  相似文献   

11.
宋珮珮 《科学学研究》2000,18(2):108-109
美国科学社会学家R*K*墨顿在《17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一书中,探索了17世纪英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其中将社会互动作为宏观意义上的社会因素之一剖析之后认为高度的社会互动涉及到许多过程,这些过程一般有利于社会文化的变迁,特别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本文对这一观点作了评述,并认为,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学研究与创新思维的发展更需要科学工作者,知识分子之间广泛的社会互动与交流,同时,需要为科学家、知识分子提供有利互动的文化环境,这便是科学的社会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正> 冷战结束和科技进步带给21世纪的将是一个以发达的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全球经济竞争的新时期。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世界各国都加速了科技政策的调整。 一是确立科学技术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在继1988年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之后,邓小平又于1991年发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指示。江泽民明确提出要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1995年全国科技大会上,又明确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同时,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政府首脑深刻认识科学技术在未来竞争中将发挥关键作用,加大科技投入,确保在21世纪的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正在设计、探讨21世纪人类的住宅.如今比利时、日本等国的建筑工程师们已设计、建筑出了21世纪人类的住宅,并向人们开放,供其参观.这些住宅除了为人们提供舒适与便利,安静与卫生的环境外,还运用了现代科学技术,住宅内充满着梦幻,犹如进入仙境.  相似文献   

14.
我国党和政府一贯重视发展科技,振兴中华,主要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改革开放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促进科学技术的研究,如何使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成果能更快地转化为生产力,这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课题。现代的科学研究已经不能和十八九世纪时的科学研究同日而语。那时的大科学家、大发明家可以在非常原始和简陋的条件下,提出卓越的理论和伟大的创造发明。然而现在是二十世纪将过,二十一世纪即将到来的时期。物理和化学早已进入粒子领域,而生物学则已经进入分子领域,而且在技术上正在发展生物工程,创造新的物种或改造旧的物种。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各种新的技术将不断涌现,科学家对21世纪人工智能、粮食、能源三大领域的大发明作了预测探讨。新型量子计算机提起20世纪的最大发明,无疑地要算是计算机了。计算机在加速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急剧地使社会系统发生了巨大变化,揭开了现在的信息化社会的序幕。今后的新型计算机将大大改变21世纪的社会面貌。日本电子技术综合研究所的田村所长考虑在不久的将来,计算机将制成纸莎草(纸未  相似文献   

16.
许多人认为,预测科学技术的进展虽然是困难的,但并不像看起来那么难。但是,要预测科学技术是如何影响或改变人类生活的,那是相当闲难的一件事,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中,这样的事并不鲜见。在20世纪初,有许多科学家和学者曾经预言过:在20世纪结束之前,人类将能飞往月球。事实也正如所预言的那样,1969年7月21日,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这块土地。然而,这些科学家中却没有一位预见到当  相似文献   

17.
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达到了空前的水平,科学技术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21世纪将是一个科学技术大放光彩的时代,是一个崇尚创新、需要创新、孕育创新的时代.世界各国在迈进21世纪之初的时候,为确立自己在新世纪的地位与作用,无不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措施.随着知识经济崛起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技进步与创新已成为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国力增强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达到了空前的水平,科学技术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21世纪将是一个科学技术大放光彩的时代,是一个崇尚创新、需要创新、孕育创新的时代.世界各国在迈进21世纪之初的时候,为确立自己在新世纪的地位与作用,无不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措施.随着知识经济崛起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技进步与创新已成为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国力增强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史记·田叔列传》中说:“夫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也”。这是说,事物由小到大,发展到顶峰就将衰落下来。事物的发展进化存在着三极,即事物诞生的始极,衰亡的终极和发展繁盛的顶极。生命全过程的演化是曲线的发展变化,存在着进化发展的顶峰,在顶峰的两侧是诞生和衰亡的两极,这两极都是弱小的。以生命全过程的观念来认识生物总体时,衰亡成为生命进程的最终结果,这与越来越完善完美的达尔文进化观截然不同的,演化发展的过程观在最终点上出现了并非乐观的结果,世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世界正回响着两句具有客观效应的口号:一曰“未来世纪将是大脑文化世纪”;二曰“21世纪将是亚太区域的世纪”。前者,说的是全人类的未来:大脑智慧文化的未来;后者说的则是区域变迁的趋势:21世纪的世界发展中心将从西欧北美转移到亚洲太平洋地区。由此可见,全人类对自己双肩上扛着的大脑文化已十分重视,悟识到大脑文化是人类文化(文明)之龙头和中枢,且对亚太地区寄予了厚望、关注和信任,相信21世纪将是亚太世纪。中国,地处亚太地区的中心位置,且是亚太地区的大国之一,亚太的发展与中国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言而喻,中国对21世纪的亚太发展尤为关注,且更应着力于亚太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科技的发展,从而促进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