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正>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进人了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时期。综观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史,一条基本的规律就是:科学技术这个“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推动人类社会从蒙昧走向文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这部名著中,根据美国进步历史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关于历史的分期法,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大致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他以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为依据,指出蒙昧时代是以采集现成的天然物为主的时期;野蛮时代是学会经营畜牧业和农业的时期;而文明时代则是以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为基本特征,它的根本标  相似文献   

2.
东南大学体育发展史是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史的一个缩影。经过东南大学一百多年的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和摸索,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大模式”。在历史发展到今天,通过对百年体育史的研完,分析“东大模式”的内涵,对我国体育的发展引发思考。  相似文献   

3.
国与国要对话 人与自然也要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文明,“不同”是什么意思?我自己有个解释,有大不同和小不同。小不同是国家和国家之间的不同,而大不同则是东西两大文明体系的不同。小不同和大不同的相互交流,产生的结果是直接失去了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对“生态文明”和“绿色交通”特征与内涵进行必要解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视角下交通运输绿色发展的主要任务,即:转变观念、完善制度、推进重点工程、加强监管。依据“全过程”和“各方面”原则,分析了交通运输转变发展理念的必要途径、实现绿色发展的制度建设重点,结合相关规划,梳理了交通运输绿色发展亟待推进的重点工程,并从监测、考核等方面提出了对行业绿色发展进行监管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运用发明创造满足需求的历史。远古时代,祖先发明了石斧、石铲为猎取野物以充饥,发明了火的用法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方式。为了取暖,人类又发明了纺织技术才有了衣穿,由于农耕技术的发明、弓箭的发明,使人类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再看看人类现代的文明进步,大规模  相似文献   

6.
从人类文明发展史角度看,人类经历了蒙昧、野蛮而逐步走向文明,从渔猎文明发展到农业文明再发展到现在的工业文明,每一次文明更替都是一次社会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大进步。目前的工业文明虽取得很大成就,但伴随着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同时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环境问题,这种危机的出现也迫使我们去重新审视人类自身原有的思维方式、生产及消费方式、发展模式,迫使我们去重新寻求一种新的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的动态发展平衡。  相似文献   

7.
正纵观古今,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往往可以看作是一部材料的发展史,人类文明的不同历史阶段也是以材料和工具作为标志,譬如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对材料的认知和利用能力决定着文明的形态和人类社会生活的质量,所以人类从未中断过对更好的材料和与之相适应的先进工具的追求。20世纪半导体材料及器件的兴起,不仅促进了新材料的制造和科技的发展,更是极大地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程,并变革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冶金工业部自动化研究院成立于1973年。研究院25年的发展历史是共和国自动化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史。特别在科技体制改革中,他们大胆改革创新、创造了辉煌业绩,一跃成为全国科研院所体制改革的一面旗帜,被原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同志誉为大院大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的范例”。为国家工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与工程支持,在共和国自动化工业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的理论内涵与计量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史的最新阶段。生态文明继承文明史上各个阶段的有益贡献,生态文明也扬弃文明史上各阶段所存在的缺憾。例如要继承原始文明中的“淳朴”,农业文明中的“勤勉”,工业文明中的“进取”,同时也要克服原始文明中的“盲目性”、农业文明中的“依赖性”、工业文明中的“掠夺性”。生态文明的一般标志是“理性、绿色、平衡、和谐”的集合名词。文章共包括了6个部分:引言、时代呼唤生态文明、从原始文明到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哲学内涵、生态文明的历史推动力、生态文明水平的数量模拟。并坚信,生态文明既是人类社会在现阶段的理性选择,也是发展现状的迫切要求 。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明与起源形成问题,在学术界已经探索了80多年。2001年开始组织实施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继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相结合研究中国历史与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并分别被列入国家“十五”“十一五”重点科研攻关项目。全面推进探源工程及其相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是为中华民族“书写家谱”,不仅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对世界和人类文明史研究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韩淑云 《科协论坛》2006,21(9):12-14
我国是世界上灾害发生频率最高、灾害种类最多、灾害破坏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人口、资源、环境和安全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所面临的4大挑战。“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已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北京作为21世纪的国际大都市,城市安伞与城市发展己成为面临的重大问题。防灾减灾和公共安全及应急避险问题正日益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举世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为北京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许多挑战,要办成历史上高水平的一届奥运会,安全保障至关重要。为此,北京减灾协会近年来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相似文献   

12.
胡敬 《科学中国人》2006,(6):112-112
“衣、食、住、行”乃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四大物质条件,“行”作为其中之一,在“时间就是效益”的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私家车挤上了车道,使得原本宽敞的大道也变得拥堵不堪,让“出行”成了一大难题。一直致力于道路、交通工程设计的崔健球,为缓解我国拥挤的交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城市中心区是显示城市历史与发展状态、城市文明水准以及城市建设成就的标志性地域,本文对我国城市中心区规划中建筑密度过大、形象混乱、规划结构不合理、交通阻塞、污染严重、景观环境质量下降、缺少文脉特色等问题做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途径。  相似文献   

14.
编者按:中国文明与起源形成问题,在学术界已经探索了80多年.2001年开始组织实施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继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相结合研究中国历史与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并分别被列入国家“十五”“十一五”重点科研攻关项目.全面推进探源工程及其相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是为中华民族“书写家谱”,不仅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对世界和人类文明史研究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一、新技术革命开创了信息时代材料、能源、信息是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三大要素,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程度是不相同的。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史,从旧石器晚期算起大约经历了五万多年,可以明显地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即材料时代、能源时代、信息时代。  相似文献   

16.
杨凌,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我国的农耕文明由此发端,从某种意义上说,杨凌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农业及农业科技文明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17.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一。世界各国在发展过程中始终都把能源工业作为振兴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国情明确提出:能源建设以电力为中心的能源发展战略方针。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缺电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国民经济和全社会的电气化程度。电气化程度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我国的电气化程度很低。电力工业虽经“八·五”期间的快速发展,使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有所缓  相似文献   

18.
可持续发展与现代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毅 《软科学》2003,17(2):66-69,74
提出社会发展综合动力观,揭示精神文化因素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资源和“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分析了可持续发展对现代化理论的扬弃与创新。批判了工具文明的弊端及负面效应,重审人类共同选择———现代化文明转型的价值尺度和终极目标。展望了中国转型的核心、主题和历史归宿:由农业文明向工具文明、从工业文明向可持续发展文明的双重超越。  相似文献   

19.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2,(8):F0002-F0002,I0001
中国文明与起源形成问题,在学术界已经探索了80多年。进入21世纪,2001年,国家开始组织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继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相结合研究中国历史与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并分别被列入国家“十五”、“十一五”重点科研攻关项目。全面推进探源工程及其相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对世界和人类文明史研究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刘美娜 《科教文汇》2007,(5X):159-159
江泽民“七一”讲话中提到:“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可见,人类文明发展是一个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过程,各种文明之间内在地具有统一性,正是这种又多样又统一的内在矛盾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本文试从文明的多样性、历史的统一性以及对当今世界的启示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