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这篇课文无论是文章的题目、布局构思,还是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不失为学生揣摩文章表达顺序,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的蓝本。《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中揣摩文章表达顺序,体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在高年级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教学中要“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和“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实际上就是要引导学生品味文章布局谋篇的写作技法,亦即文章的章法。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便是通过文章的揣摩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和作文能力。鲁迅指出过:“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分类有益于揣摩文章”。要揣摩文章,分类就是其中便捷的门径。中国古代的文章选本,从梁萧统《文选》至清姚鼐《古文辞类纂》大都有文必类、按类选文,就起着指示各类文章的揣摩和写作的功能。唐代大诗人杜甫要他的儿子“熟精《文选》理”,这“理”包括了《文选》分类后所体现的各类文体的性质和风格。古谚云:“《文选》烂,秀才半”,这不仅把按类系文的《文选》看成了学文的门径,而且当成了莘莘学子仕途的阶梯。宋以后,古人对文章分类功能的认识更为自觉,反复有人讲到“文章以体制为先”,认为学文“各有入门处”,“体制”即是其一,可以促人早慧。  相似文献   

4.
(1)特征:(1)说明内容:(2)(3)(1)(2)说明内容:(2)(3)(1)(3)说明内容:(2)(3){{{设计一【思路综述】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部分: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揣摩语言,学习语言的运用,并在这个过程中体会仔细观察的作用;演示课件,引发学生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教学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是立足文本,然后突出“观察”和“表达”在说明性文章中的重要作用。【教学简说】一、导入课文介绍动、植物的文章同学们都读过,学习这样的文章首先要了解文章的内容,也就是积累知识,丰富自己的学识;同时我们可以探究一些写作的思路、技巧、方法。二、初读课文,了解内…  相似文献   

5.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文主要就新课程理念指引下如何经营有效对话,打造高效课堂谈谈自己的看法。一、立足文本,贴近生活在对话教学中,文本是主要依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揣摩文本,感悟文本,然后以有效的对话来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高效课堂。下面是《我不是最弱小的》的教学片段。师: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爸爸把雨衣给了妈  相似文献   

6.
回顾一下我自已,应当说我的文艺心理学研究,是从对于“视知觉”的关注开始的。还是七十年代末的时候,我曾写过一篇随笔性的短文,题目即《论文学艺术家的“看着写”》,这是一个充满奥秘而且强烈吸引了我的课题。多年后,我又曾写下过《作家的艺术知觉与心理定势》、《艺术创造中的变形》、《黄土地上的视觉革命》等文章。其中在《美术》杂志上发表  相似文献   

7.
教师在小说教学中注重对文本细节之处的揣摩品味,才能引导学生进入文字深处,体会隐藏在文本中的人物情感及其性格特征.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例,分析文本写花的细节和爸爸打“我”又给“我”送花夹袄的细节,能够更好地体会“爸爸”这一丰满的人物形象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篇文章,无论是记叙文、说明文还是议论文,都有着作者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评价,这种认识和评价就是文章的中心意思(也叫中心思想或主题思想)。归纳文章的中心是理解文章的重要一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这双眼睛可以透视文章的中心。有些议论文,它的题目既是论题又是论点,即文章的中心。如《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等。有些说明文,题目就揭示了全文的中心,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雄伟”是人民大会堂的“特征”,也是这个题目的“题眼”。这篇文章的中心可这样归纳:本文…  相似文献   

9.
一、审题时的“厚““薄”观
  读一篇文章,一般都会先读文章的题目,有的题目就很好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读题目对文章的内容也就知道个八九不离十了。比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小稻秧脱险记》……对这样的题目,我们就要把它读“薄”。这里的读“薄”,一般指的是能找到“题眼”。“题眼”是文章中心所在,不会找“题眼”,就不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只有抓住“题眼”,才能确定文章的中心,才能让读者围绕“题眼”,进一步深入地研读文本,不断去反问,去思考,去探究,这其实已经把课题转为读“厚”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题眼”应该是‘发愤’,围绕“发愤”,学生自然会追问:“为什么要‘发愤’?”“他是如何‘发愤’”的?“结果有没有写成《史记》?”这样,既引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也提出了阅读文本时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10.
一、抓住题眼,区别文章的体裁 首先要从大方面把内容划开,即“写什么”,然后考虑“怎么写”。 区别抓住字眼,明白什么题目是写事,什么题目是写人。例如《这件事教育了我》与《我尊敬的一个人》,前面的题目是写事,从题目上,题上“事”教育了我;后一个题目写是写人,从题目上,题眼写“一个人”,要求互相区别,审题时分清写人和叙事,了解文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习作要求:同学们关于克隆的想像多么有意思啊,如果写下来,一定很有趣。那就试试看,要写清楚想克隆什么,为什么要克隆它。题目可以用“假如我会克隆”、“我要……”,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另外拟定题目。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我也是普通一兵》(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时,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我设计了三个追问,有效地诠释了“普通”一词的内涵。追问一:谁“噙满泪水”?为什么?黑板上写下问题后,学生们一愣,陷入思考。我又用粉笔在“噙满”两个字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圈“:请问‘噙满’是什么意思?”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说“要流泪了”,有的说“是泪水满满地在眼眶里打转转,呼之欲出了”,有的说“情至深处,说不出话来时就是那个样子”。我说“:一定是动了真情时才会这样。”学生们纷纷点头认可。我指着黑板问“:谁这样了?”学生回…  相似文献   

13.
其实,积累写作素材,锻炼文章绝不止写读书笔记这一项。写日记、书信,写观察笔记、影视随笔乃至剪报,写评语……无不可以达到这个目的。语文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要“开发课程资源”,我觉得我们不妨可以说要开发每个人的“写作资源”。只要你愿意,写作资源无处不在。我觉得“意留手勤”至关重要,也就是说无论书上读到的、电视里看到的、生活中遇到的,凡有所感触,必及时写下来,以免遗忘。这方面古今中外的一些作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佳话。苏轼有一首《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其中有句云:“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亡逋,指逃亡者,这…  相似文献   

14.
<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这篇课文无论是文章的题目、布局构思.还是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不失为学生揣摩文章表达顺序,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的蓝本.<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中揣摩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因此,我在实施教学时,充分挖掘课文可利用资源,用足用好教材,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习作要求:同学们关于克隆的想法多么有意思啊,如果写下来,一定很有趣,那就试试看。要写清楚想克隆什么,为什么要克隆它。题目可以用“假如我会克隆”“我要……”, 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另外拟定题目。  相似文献   

16.
著名作家毕淑敏在散文《我的五样》(苏教版)中,记叙自己通过参与一个检测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测验,对人生进行严肃思考,对自我生命存在意义作出追问的情景。面对老师的题目“写下你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作者首先以医生的身份选择了“空气”、“水”、“太阳”,接着又以女性的身份写下“鲜花”,只剩最后一样可以选择了,作者此时为难不已,  相似文献   

17.
张健全 《山东教育》2003,(16):26-26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如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日常教学中我归纳出的方法大致有:一、抓住重点句式不同的思想感情,往往选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如,《桂林山水》一课,作者为表达自己对桂林山水的赞叹之情,运用了两组感叹句式:“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另一组是:“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哪……”为表达董存瑞勇敢、坚定、视死如归的豪迈气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中运用…  相似文献   

18.
审视当前课程教学,“合理运用课程资源,提高语文课堂实效”已成为共识。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一篇篇经典时尚、精彩生动的课文后面是编写者精心设计的课后练习。作为文本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教材编写者对教育目标、学情探究、文本挖掘的集中体现。是为教与学服务的经典材料。研究课后练习就是揣摩编者意图与编者对话,是实施教学不可残缺的部分。为此,笔者所在的课研组把目光聚焦到课后练习。  相似文献   

19.
学习《汨罗行》这篇课文后,我们利用春游的机会组织了一次汨罗行。出发前,我鼓励学生:戈宝权先生游汨罗后,根据所掌握的材料写下了《汨罗行》,歌颂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此次汨罗行,要认真观察、搜集材料,然后提炼出一个观点——最好是能体现自己新颖、独到的思考的观点,写成文章。文体不限。总之,我鼓励学生大  相似文献   

20.
审题的方法主要有:分解法、比较法、限制法。分解法:先把题目分解成几个词,然后理解每个词的意思,再看看这几个词之间是什么关系,哪个词是关键词。如《我尊敬的一位老师》,这个题目可以分解成“我”、“尊敬”、“一位”、“老师”四个词,题目中的中心词是“尊敬的”,写作对象是“老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