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庄子对“有情有信,无为无形”之“大美”——“道”的倡导,为艺术创作与审美提供了理论借鉴;庄子所描绘的“无声胜有声”的审美境界,恰恰符合了艺术审美特征;庄子总结的音乐艺术审美从“有声”而入“无声”、从“实境”而入“虚境”的渐进过程,提示了艺术审美的普遍规律,形成了独特的“有无相生”的审美理论。庄子关于“有”与“无”的辩证论述,昭示了其“有无相生”的审美辩证法思想,对中国艺术审美影响久远。  相似文献   

2.
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许多寓言是以技师绝匠为主人公,其中不乏有意义的职教思想,如“庖丁解牛”、“轮扁斫轮”都可以给我们以很多的启发。 首先,庄子重道。庄子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本质和客观规律性,“道”是可以被人认识的,而人们要获得  相似文献   

3.
“道”“气”“形”共同构成《庄子》中万物生化的逻辑结构,其中“道”是生成万物的本根和本原,“道”既是万物生化的起点,也是万物复归的终点。《庄子》之“道”既是“造物者”,也是“造化者”。“气”是万物互相转化之必要条件,《庄子》提出“通天下之一气”,肯定“气”在万物生成以及转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以“气”之聚合解释万物的生成,以“气”之消散解释万物的灭亡。“形”是万物生化最基本的呈现形式,基于构成万物之“气”的同质性,《庄子》提出万物皆可以不同的形式互相转化,肯定一物有转化为他物的可能。《庄子》揭示出万物由道而生、由气而化、由形而显即“道生—气化—形显”的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4.
庄子认识论的特征,学术界似乎早有定论,即庄子的认识论是绝对的怀疑论不可知论。但是,笔者通过对庄子认识论的全面考察,却发现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事实上,庄子认识论的内容十分丰富而又相当复杂,其中明显地存在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尖锐矛盾。庄子认识论的基础是他的“道”论。在庄子哲学中,道与牧是相对立的范畴。他把对道的认识称为“大知”、“至知”或者“真知”;而把对物的认识称为“小知”。庄子对真知极为笃信、崇尚,而对小知则倍加怀疑,甚至彻底否定,由此便构成了他认识论的两个层次。在前一层  相似文献   

5.
庄子的技术观不是现代意义的机械文明的概念而是基于个体手工劳动的经验诀窍。庄子对机械技术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认为“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而且对发明机械的人也持鄙视的态度,“彼赏史、杨、墨、师旷、离朱者皆外应其德而熵乱天下者也”。但是他却肯定接近道的工艺及工艺精神,同时也肯定类艺术的个体劳动者的经验技术.“经验技术”所具备“重内轻外”、“入素复朴”,“体性抱神”、“只可意会”、“无效用性”五大特征。  相似文献   

6.
“道”是庄子哲学的中心思想,庄子讲“道”,更讲体“道”,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对中国山水画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它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庄子“道”的境界,而意境的创造和真正实现也体现着庄子“道”的深层意识。  相似文献   

7.
"象"与"体道"     
中国的“象”思维在整体上遵循的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框架,同世界的本体“道”是相通的。“象”与意象审美范畴之于艺术创造和艺术接受都与庄子所言说的“体道”的思维和境界具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8.
庄子(公元前369—前286年),战国宋国蒙城人。主要著作《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 庄子的哲学休系是博大精深的,其中心是“道”。“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概念,它集中反映了道家学派对宇宙本体和物质变化的总体认识。“道”有多层含义,可以指宇宙的本质,可以指万物变化发展所依  相似文献   

9.
“道言悖论”及庄子对言说方式的 怀疑、改造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语言本身的怀疑是庄子怀疑论不同于西方怀疑论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怀疑语言,故庄子主张“无言”,认为“道不可言”,然而“道”作为本质的“言”就决定了“道”从根本上来说不可能脱离“言”。“道”与“言”的悖论使庄子最终不可能抛开“言”而显示“道”,而只能对言说方式进行改造与创新。这种由庄子独创的言说方式以言而无待、两行以明、不谴是非为其特征。正是这种言说方式的改造使庄子的哲学得以通往艺术与美学之域。  相似文献   

10.
庄子哲学思想中最重要的范畴就是"道",他对"道"论的贡献就是把"道"推演到政治,伦理纲常之中去;他的物质起源说是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而物质的存在形式即时间和空间;庄子对物质存在和发展规律的论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老庄道家哲学中,关于“道”这一范畴,老子和庄子的认识既有相似的一面,也有不同之处。老庄的天道观,从根本上讲,都是唯心主义的,他们认为“道”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并且在“道”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上也有基本相同的看法。但老庄关于“道”的认识也有不同之处,老子的“道”是形而上的本体论,庄子则将“道”内化为心灵的境界;老子强调“道”的自然无为,庄子则追求精神境界的超升;老子的“道”玄不可测,而庄子的“道”则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老庄“道”论之异同,对老庄后学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庄子哲学的特色和精髓在于他的小宇宙哲学。他所提出的“我与万物为一”及其独创的“心斋”、“坐忘”、“朝彻”、“见独”,貌似神秘,被有些人视为“唯心”,其实是打开人类灵性与智慧的大门,是对人类学的独特贡献,具有永恒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而道最根本的性质是"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落实到社会问题上,最好的治国之道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无以为"与"无不为"应该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互相补充.在此基础上,老子对儒家的仁、义、礼等作了评论和批判.在当时人们特别是统治者太"有为"的情况下,老子的这一思想有着解毒剂的作用,但它也容易招致误解,而且这一思想本身也并非无可挑剔.  相似文献   

14.
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而道最根本的性质是“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落实到社会问题上,最好的治国之道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无以为”与“无不为”应该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互相补充。在此基础上,老子对儒家的仁、义、礼等作了评论和批判。在当时人们特别是统治者太“有为”的情况下,老子的这一思想有着解毒剂的作用,但它也容易招致误解,而且这一思想本身也并非无可挑剔。  相似文献   

15.
老子哲学的基本概念是“道”,与儒墨显学从伦理道德立场言“道”不同,老子站在关怀世界终极问题的立场上言“道”,“道”乃是老子形上思维的基本命题,是关于世界之“在”的原理和方式,作为宇宙生成,发展的法则,作为人之生存的根据,“在”乃是“无”,“无”:“在”在有“不在”,“无”因此成为《老子》形上思维的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16.
在庄子语言思想中,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现代哲学解释学意义。以解释学的某些思想为参照系,分析庄子语言思想中的存在论意蕴,可以澄清由于某些历史原因造成的对庄子思想的一些偏见,最终在语言的存在论意义的基础上,对庄子提出的“是非两行”这一重要思想的合理性意义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先生从美国学成归来,在南京北郊劳山脚下的晓庄,实践生活教育的理论,探求教育救国的道路。陶行知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隐逸文人对独立人格精神的追求中吸取营养,其人格魅力感召后世,被宋庆龄誉为“万世师表”。陶行知先生对中国传统隐士人格精神的接受,对于当代教师人格教育应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本就嵇康现存的诗,指出其受庄子影响,来源于庄子思想的成分,并逐一分析其论题,指出他在哪些问题上、在什么程度上继承、发扬了庄子的思想精神。最后归结起来,我们可以认识到嵇康发扬庄子思想的表现是:1、不论看什么问题都以任情、任自然的观点为主;2、坚持庄子反儒教的立场;3、发挥庄子逻辑严密、概念准确的特色以及某些语汇的吸收、运用。  相似文献   

19.
海子“太阳”系列长诗与其诗学理念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太阳”系列长诗见证了海子后期长诗刨作感应先锋诗潮所作的多种技巧、多种形式的尝试与实验,见证了其脱离前期乡村抒情歌手式的创作风格的转型,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西方文化发生激烈碰撞、当代诗坛从有序走向无序的时代大势和海子在此背景下所发生的诗学理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颇具中国化特色。他在论述近代乡村教育价值时,从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特点出发,提出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战略地位,并指出在现代化背景下中国乡村教育具有“为农”和“离农”的双重使命。这对于今天的农村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