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纪录片定义“我觉得有一个比较简单的判断方法 ,那就是只要它不是虚构的 ,我们都可以当它是纪录片。”访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认识到自己是在做纪录片的 ,你创作纪录片是出自于一种艺术的直觉吗 ?你所理解的纪录片又是什么样的呢 ?谈 :刚开始 ,对纪录片的内涵是什么 ,是没有认识 ,因为那时没有相关的理论书籍可读 ,没什么片子可看 ,基本上是说凭直觉创作。我拍纪录片受吴文光的影响比较大 ,1990年的时候我们在一起工作。他 1988年的时候来北京 ,当时在中央台海外中心拍一个系列片《中国人》。我觉得这也是第一次有人开始关注个体 ,关注平…  相似文献   

2.
方青 《新闻世界》2011,(7):228-229
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大国崛起》从2006年到2011年,几番重播,久映不衰。火爆的收视率,可观的延时性是中国纪录片史上前所未有的,而它所引发的热议也是空前的。这部纪录片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它给我们又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  相似文献   

3.
电视记录片是电视艺术一个十分重要的大的品种,但在实际工作中和理论研究工作中,人们对电视纪录片的概念、地位、功能、特征,对电视纪录片和美学、和文学、和社会、和民族文化的关系等等,认识很不一致,连名称也不统一,不少人把它叫作“专题片”,也有人认为,“专题片”这个称谓不科学。在电视纪录片的生产中,是更多地强调它的纪实性和真实性,还是更多地强调它的审美功能,它究竟应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诸如此类,众说纷纭,很不利于实际工作。为此,我们希望实际工作者、研究工作者、教学工作者,希望本刊的作者和读者,能就电视纪录片问题开展一场讨论,力求明确它的规律,使这一重要品种更好地得到发展,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赵丽江 《视听界》2004,(3):83-83
纪录片是电视节目中一个重要的项目。在制作纪录片的时候,我们往往关注的仅仅是片子的主题和大量的事实和数据,在审片的时候,审片者也通常只注重片中提法是否得当,事实是否准确,等等。至于如何表现这些事实,让艺术作品在观众的心灵激起震荡,却不重视。艺术性对于电视人决不仅仅提供审美创造的借鉴、启示或原则,它也是一种生存的智慧。没有艺术性的电视人是思想感觉的瘸子,因而也是专业的瘸子。那么纪录片用什么样的叙事手法去结构故事?用什么样的叙事结构去感动观众?本文试以创作《因为有爱》短片来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5.
动画纪录片能否列入纪录片的范畴?它的生长过程为何长期遭受压抑?能否从哲学本体论上给它一个应有的合法席位呢?当我们认识到,纪录片观照客体时本质上存在主观性和虚拟性,这就不仅为动画纪录片的合法存在找到了充足理由,而且有如推开一扇崭新的窗口,我们看到动画纪录片极大拓宽了纪录片的表现领域。诚然,我们也必须守护纪录的最后边界,那就是拒绝文学式的虚构。  相似文献   

6.
我们知道,在电影或电视剧作品中,由于其情节、人物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在导演完成分镜头剧本后,将作品中描述并表现人与物在运动过程的时候,运用蒙太奇的手法就获得一种叙事功能——讲述故事。什么叫蒙太奇?它来自法文montage的音译,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即将个别材料根据总体计划装配组合。在影视艺术中简称就是剪辑。在学术上蒙太奇大体分为哪几类,尚无定论,但是最主要的应该包括叙事、思维、表现、节奏等等。当我们的观众在欣赏一部纪录片作品时,感觉第一是它的真实性,第二就是它的可看性。什么样的作品观众喜欢看呢?纪录片又向…  相似文献   

7.
随着时代的变更,生态纪录片的样态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们对待生态纪录片的态度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这是网络时代赋予人们的一种反思精神的必然结果。我国首部大型生态纪录片《森林之歌》诞生在"后现代"的今天,它会用什么样的姿态引领我们去思考"各美其美,和而不同"的哲学理念呢?本文将以《森林之歌》的第3集《森林之歌——容颜:绿色版图》为例来做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8.
媒介素养的全球视野与中国语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陆晔 《今传媒》2008,(2):11-14
媒介素养在西方兴起几十年来,无论作为社会运动还是理论话题,都方兴未艾.那么,在中国社会的现实语境之下,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一概念,它与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关系如何?中国的媒介素养研究应该立足于什么样的前提,又该以什么样的目标作为理论与实践推广的核心?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正是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的重要缘由.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空前繁荣,仅在中央电视台每年播出都在干部(集)左右.近两年来,北京、上海等10余个省市、自治区的电视台先后推出了固定的纪录片栏目,标志着中国纪录片创作和传播开始走向成熟.那么,当我们回望纪录片的历史发展轨迹,是否能找到一条指引它发展和存在的内在的本质的规律和理念呢?……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知识分子似乎都有追问的传统,自屈原的<天问>开始,问历史、问社会、问现实.作为我国第一部全面真实反映国内水资源整体状况的电视纪录片,<水问>问的不是水,而是问我们这群有智慧生灵的人:危机何时到来?饮水能否安全?生灵是否安宁?江河如何安澜?水究竟属于谁?大国水网有多远?节水难在何处?水的答案在哪里?……在这一系列的追问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现代人对于人类未来、民族前途的隐忧.而电视纪录片<水问>以"反求诸己"的理念追问现实,其本身也是对纪录片创作范式的一次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1.
(一)由纪录片被看好所想到的新闻纪录片一度被人冷落,但近来上海电视台开辟的“纪录片编辑室”颇受人欢迎,几乎每集都带有轰动效应,如《毛毛告状》、《大迁移》、《家在上海》等,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这一现象不由引起我的关注,什么道理?我也专心看了几集,拍摄的无非都是平常人物的平常心理,但由于其真、其纯,反映的是人们一时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所以颇受欢迎。由此给我们新闻宣传是否可以带来一些借鉴与思考呢?我看是有的。  相似文献   

12.
《愚公移山》是世界纪录片大师伊文思于1971-1975年间在中国所拍摄的纪录片作品,作品长达763分钟,深刻记录了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后世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除此之外,作品拍摄的"真实性"也在纪录片界引起广泛争议。而回溯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是什么样的因素促使了伊文思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拍摄这部《愚公移山》。本文将从伊文思个人的共产主义革命信仰、时代发展下技术进步引起的拍摄观念革新和伊文思同中国之间的深厚友谊三个方面分析《愚公移山》的拍摄动因。  相似文献   

13.
群体视角下的纪录片具有较高的社会认识价值。它容易引起社会的共鸣,能够多方面地反映社会普遍问题并得到大众的普遍认同;《远在北京的家》、《姐妹》等纪录片从群体视角记录了中国女性农民工群体进城的个人遭遇及其奋斗的一段经历,多方面记录和揭示了群体生活现状与面临的普遍问题,引起了业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充分体现了纪录片的社会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电视表现形式中,集浩浩长卷与方寸天地于一身的,当属纪录片。 纪录片从个人的良知出发,来理解社会现象,来看人世的真善美。它原汁原味的表现形态,从不人为地划定一个标准,但其中的情感性和多义性,又给了观众阔大的想象空间,令看纪录片的观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997年,一部由河南电视台创作的名为《起诉在东京》的纪录片,辗转于各类电视奖项的评比场地,以它那深刻的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征服了所有的评委,被专家誉为“长中国人志气”的力作,连获中国电视社教类一等奖、中国纪录片一等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一等奖。不仅奠定了此片在纪录片创作中的特殊地位,也代表了河南卫视纪录片创作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5.
“朝自己开枪”——话说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个题目看上去挺别扭的,是吧? 之所以用这个题目,原因很简单:再没有比这更合适的了。 这支“枪”是一种概念,或者说是一种态度。 做记者的,想写什么、想报道什么,和写了什么、报道了什么之间是一和什么样的关系?我想,凡是在正规的新闻单位工作过的朋友,都有自己切身的体会。对社会来说,电视台、电台、报纸、杂志,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我们的每一件报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有多大?也许我们自己不好妄加断言,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舆论的导向,在常规情况下是新闻媒体在起作用,也就是说,社会  相似文献   

16.
从卢米埃尔最早的纪录片到今天的电影电视纪录片,都在追求物质现实的复原。纪录片的策略和风格,如同故事片一样,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但从本质上看,所有的纪录片的策略和风格都是服从于纪实性的,因为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电视媒介的特性,决定了它比电影有更高超的纪录能力,电视纪录片的纪实性自然应当有更高的要  相似文献   

17.
每一部优秀的纪录片都会有打动我们的地方,透过《迁徙的鸟》中与鸟齐飞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透过《海豚湾》中那一抹殷红的海水你看到了什么?透过《舌尖上的中国》天南地北的美食你看到了什么?透过《海路十八里》中那条潮起潮落的滩路你看到了什么?其实无论是哪部纪录片,只要它打动了我们,透过画面我们能看到的皆是真诚,是事件的真诚、纪录的真诚、纪录精神的真诚。一、真诚无关金钱,是使命的必然选择法国导演雅克·贝汉为了拍摄纪录片《迁徙的鸟》,  相似文献   

18.
姜在青 《今传媒》2012,(3):77-78
纪录片,从电影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产生了。在电影产生的初期,我们所看到的影像都是纪录片,它们拍摄的都是真实的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从它的诞生到现在,纪录片在中外的发展状况却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无论是在叙述手法、细节刻画还是思维角度等方面都各有其特点,但又有许多的相似之处。本文将通过对《微观世界》《森林之歌》这两部题材相似的自然类纪录片在叙事手法和细节刻画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中外自然类纪录片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9.
再造真实的时空──关于电视纪录片观赏性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中国的电视纪录片无论是创作还是理论都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然而在另一方面,广大观众仍然没有把纪录片放上家庭电视的主菜单,在这种巨大的落差面前,迫使我们不断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电视纪录片的思考一、关于真实性。纪录片的第一要素当然是真实性,这是毋庸置疑的。问题是我们对真实性的理解。纪录片的真实性是一种纪实性,它包括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功能是纪录片的主功能,纪录片就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真实纪录。但是如果它作为电视纪录片,加上电视这一传播媒介,它就要面对观众,就要考虑观众的观赏心理,…  相似文献   

20.
白兰 《新闻前哨》2004,(10):50-51
看电视,是现代工业明条件下大众化生活的一部分。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看电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个人的生存状态和整个社会心理?电视作为媒体在这个被看的过程中,发挥什么样的功能?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还是商业化?电视对大众形成影响的利弊如何?电视制片人在完成电视内容的生产和流通中被哪些因素制约?这都是电视研究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