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890年的库页岛之旅是契诃夫思想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开始质疑自己一直以来信奉的"托尔斯泰主义",其作品也由先前的幽默讽刺变得沉重严肃起来.《第六病室》里描写的仍然是契诃夫一贯热衷刻画的知识分子形象,但却因其透着绝望和阴冷的气息而在契诃夫的创作中尤显独特.小说中的拉京医生凝聚着契诃夫对自己早先信奉的"托尔斯泰主义"的思考,从拉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契诃夫思想的摇摆和对自己的突破.  相似文献   

2.
在强调写作客观性的契诃夫的作品中,《第六病室》却颇有些与众不同,在作为一部充满了反判精神的小说的同时,也清晰地记录了作者思想冲撞、转变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3.
19世纪世界文学长廊中,有两位杰出的作家,一位是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的俄国作家契诃夫(1860~1904),另一位是孕育和创造中国白话文小说的鲁迅(1881~1936)。二者都是文学大师,在短篇小说创作上,成就非常瞩目。笔者仔细梳理了二者的部分短篇小说,并对文本进行比较研究与分析,从多个角度解读两位作家在文学创作上的异同。从相同性上来说,二者在小说结构安排上都遵循"幸福—转折—拯救—死亡"的写作模式,而且在主人公的选取上以及从人物自身往往会反射出来一种戏剧的"荒诞性",这种"荒诞性"使小说看似有了结局,往往又留给人无尽的想象。从相异性上来看,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以及思想情感的融入与表达,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刺杀小说家》不同于既往类型化的线性叙事,其从原著小说到改编电影,皆是在现世界与异世界互文的平行时空中展开反类型化的弥散性叙事.原著小说以文学语言构建的异世界及其情感系统,使其在文学性的堡垒中获得"电影小说"的画面感,然而电影改编所依循的镜头语言促使导演路阳在电影性的多重叙事空间中落实异世界及其情感系统的真实性与独立性...  相似文献   

5.
(一)英国小说家弗·吴尔夫在谈到契诃夫的小说《古谢夫》时指出,“对于当代作家来说……显然,关心的对象是没有被认识的深层的心理。因此重点立刻有所转移,主要的注意力转移到以前被认为不重要的方面,而另一种我们的前人难以接受、不可思议的形式外观立刻变成必要的了。  相似文献   

6.
诺贝尔奖获得者J.M.库切第三部小说《等待野蛮人》向读者展现的是一个超越国界、超越时代的故事。故事在不确切的时间、地点发生,其中大部分是一个驻扎在帝国边境的老行政长官的独白。在后现代主义视阈下,该小说在时空背景、人物形象、情节叙事三个方面都具有荒诞性。本文将从以上三方面入手,分析其中的荒诞性,进而对帝国暴力统治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7.
曼努埃尔·普伊格是在拉美文学“后爆炸”中崛起的阿根廷小说家。《蜘蛛女之吻》是最具影强力的小说。本文基于解构主义,以“性”“同性恋”等为中心议题展开讨论,揭示这些敏感话题的目前研究状况及以往关于“性”的研究,作者本人对“性”的理解及对“同性恋者”所持的态度,小说主人公同性恋者莫利纳的情感经历和命运及造成这种悲惨结果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以小说《羊脂球》的故事背景为出发点,对小说的主要人物进行介绍,同时对小说的主要情节特点加以分析,并且全面分析小说当中的人性变化,进而从质朴以及奉献层面阐述全文彰显出的人性之美,以期为有关人员提供可靠参考。  相似文献   

9.
从1956年开始写作,到1987年结束创作,张弦的小说创作时间只有十年。在这十年内,张弦共发表二十几篇小说,所写作品涉及的题材和反映的主旨是多方面的。他惯以个人真实感受为出发点,反思社会,参悟人性,使其小说在主题揭示上呈现出情感的真实性和鲜明的反叛性。以张弦十年的创作为研究对象,条分缕析出张弦小说创作主题的阶段性演进与流变。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张弦的小说世界。  相似文献   

10.
风景在乔治·爱略特的小说中表现尤为突出,批评家大多从荷兰风俗画、罗斯金的绘画观以及女性主义视角来分析爱略特小说中的现实主义创作和以“同情”为核心的人文主义关怀,但是忽略了风景中的“英国性”编码,爱略特对英国风景的描写具有田园色彩,兼具秀丽美的特征,而对欧洲或异国的风景描写则显得“高冷”,甚至还有贬义,同时小说中对法国的不断指涉也不可忽视。爱略特在早期作品中通过风景建构了一种保守、渐变的“英国性”,这也是抒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尝试之一。  相似文献   

11.
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是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拥有"加拿大契诃夫"和"当代最伟大小说家"的美誉。在40余年的文学生涯中,门罗始终执著地写作短篇小说。本文通过分析《激情》来探究门罗写作特点。  相似文献   

12.
通过解读契诃夫的戏剧作品《海鸥》,了解"海鸥"这一孤独的精神符号,同时感受作者契诃夫对于剧中人物怜悯多于嘲讽,同情胜于批判的戏剧风格.  相似文献   

13.
谈小说的阅读与欣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相对其他文学体裁而言更具有生活化、典型化的特点.本文将从小说的特点,小说的构思以及小说中的人物塑造等方面来阐述如何欣赏小说。  相似文献   

14.
穆时英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以用创新的手法描绘大都市的生活而著称。文章从穆时英小说的都市性入手,对他的小说创作特点作了深入的分析阐释,认为他的小说中描绘了大量的具有都市特征的都市景观,并且体现了当时特有的精神感悟。根据穆时英小说中出现的各种都市景观升华出小说所蕴涵的各种诸如焦躁、不安、虚无等等的精神世界。又在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比照中确定了穆时英独特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唐纳德·巴塞尔姆的长篇小说《白雪公主后传》和短篇小说《玻璃山》为例,探讨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非后现代性"。作者认为,就其本质而言,后现代主义小说依然是对美国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6.
《何家芳情事》于苦难叙述之中,深刻揭示了中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精神生活的严重匮乏,特别是性、情感与婚姻文化关照的严重缺失。对精神成长的深切呼唤.彰显出小说的思想深度。  相似文献   

17.
预设可以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两种。语用预设这一概念是语言学家stalnaker首次提出的。语用预设本身具有单向性、主观性、隐蔽性的特点,在交际过程中又具有合适性和共知性的特点。鲁迅小说《祝福》利用语用预设的这些特点,深刻地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形象地刻画人物、有力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巧妙地向读者传递潜在信息等。  相似文献   

18.
郭焱 《职大学报》2011,(6):54-58
徐小斌所筑造的小说世界,散发着一种让人难以抗拒的恶之花的魅力;她所倾力描绘的那些富有恶魔性的人物形象,闪耀着迷人的光辉让人念念不忘。本文主要借鉴陈思和教授关于"恶魔性"的论述,在广泛阅读徐小斌的文本和深入思考其内在的联系后,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切入来分析其小说世界中的恶魔性,探讨徐小斌提出了一个怎样的问题("恶有一种魅力"),她在人的价值意义上的徘徊(人是应该像"工蚁"还是像一个"人"那样活着)以及她所提供的解决方式("女人像希腊神话中的两头蛇一样,可以向任一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19.
小说教学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生在课堂上的小说阅读不同于日常小说阅读,有其自身的特点。课堂阅读的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阅读,所以小说教学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进行小说教学时应注重思维过程的展开,根据中学生不同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循序渐进的思维训练,把元认知引进小说教学,立足于小说的文体特点进行思维,使小说阅读和思维训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修辞"不仅是语法意义上的,而且是一种广义的文学性表达手段、方法和技巧.①池莉小说的修辞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幽默与准确的叙述方式,叙述视角的巧妙转换,以及分析性叙述和比喻、排比的运用.池莉后期小说的修辞风格趋于厚重和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