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美术是视觉艺术,它离不开具体的形象。美术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形象性,离开了形象便没有了美术教育。黑格尔曾经指出:“艺术家创作所依靠的是生活的富裕,而不是抽象的普通观念的富裕。在艺术里不像在哲学里,创造的材料  相似文献   

2.
美术是视觉艺术,它离不开具体的形象。美术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形象性,离开了形象便没有了美术教育。黑格尔曾经指出:“艺术家创作所依靠的是生活的富裕,而不是抽象的普通观念的富裕。在艺术里不像在哲学里,创造的材料  相似文献   

3.
文学作品是以形象反映生活,作家从现实生活到艺术形象的塑造始终离不开具体的、感性的生活形象,始终离不开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作家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特殊思维方法,也是文艺的基本规律。没有形象思维,就无所谓创作。越是优秀的艺术作品,就越是要求作家善于运用形象思维,这样才能塑造出有血有肉、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和情景交融的耐人寻味的意境来。从而使其本身获得越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效果。因此,形象思维对于作家从事创作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任何艺术的表现都注重情感表达。但是抒发和表达的方式方法各有不同:造型艺术呈现的是一些具体的形象;语言艺术它是通过语言这一媒介叙述故事,描绘形象,或借景生情,或直抒胸臆的;而歌唱艺术,它不是靠描写或塑造生活中的具体形象,也不是靠叙述故事或说明概念性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沈滨凯 《文教资料》2007,(10):166-167
所谓“共时”观念主要引导研究者去注重音乐事象横向的共时构成关系,视音乐事象为一种广延存在的音乐实体[1]。它引导我们在欣赏音乐时对作品共时存在的音乐文化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因为音乐艺术不是孤立存在的,音乐的创作与发展总是与其他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艺术的共性在于他们都是以某种手段塑造典型形象或典型意境来反映社会生活及人们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6.
音乐教育应以审美教育为核心□西北师大音乐系郭琳一、以艺术的形象美感染学生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音响运动来塑造音乐形象,表现人的情感和思想,艺术地再现人类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它能利用特殊的内容和形式、生动而具体的形象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教育,使他们在情操上受...  相似文献   

7.
许多学生反映,写到作文就头痛,自己生活面很窄,从家门到校门,从书房到课堂,没什么可写。是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常说:"不是没有动听的音乐,而是没有听得出音乐美的耳朵;不是没有绚丽的风景,而是没有看得出美景的眼睛。“我们的学生不是没有丰厚的“生活源泉”,而是我们教师没有开发出他们“摄取素材”、“积累素材”的潜能。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生活素材”摄取得好,写作就“自有源头活水来”,没有吸取或者吸收得不好,就必然“难为无米之炊”。关键是语文教师怎样在作文教学中帮助、指导学生发现、整理、搜集和提炼这些可贵的素材,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高尔基说过:“艺术的作品不是叙述,而是用形象、图画来描写现实。”这里所说的“形象”放在文章范畴里,就是指文章所描述的对象,指作者根据现实生活,经过提炼、加工所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可感的画面。文章中的形象包括人物、景物、场面、环境和一切有形的物体,即文章中的每一个人物是一个形象,每个自然景物是一个形象,每个场面环境也可以是一个形象,甚至事件本身也是一个形象(叙事的曲折有致也会给人以形象感);  相似文献   

9.
音乐教育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移的大背景下,学校工作除了传授知识外,重要的就是培养“人”,培养人的内心世界,艺术教育则是塑造人类“灵魂”的有力手段。中小学音乐教学绝不仅仅是唱几首歌,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表达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音乐教育通过生动、具体、形象的感受给予人的教益,多是寓教于情感之中和娱乐之中,它潜移默化地使人在情感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  相似文献   

10.
形象思维是艺术创作的灵魂。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是作家、艺术家认识和反映生活的一种手段,是文学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特殊形式。文学作品的思想意义,不是通过作家的推理、议论,而是通过栩栩如生的形象来反映的,所以高尔基说艺术作品是用形象、图画来描写现实。要用形象和图画来描写现实,那就要用形象思维。也就是说,在创作过程中作家的思维活动,自始至终不能脱离生活形象必须把作家对现实的认识体现在具体感性的形式中,把作家丰富的感性经验(生活经验、审美经验和艺术表现经验)概括和组织到作品中来。没有生动的、具体的感性经验,也就没有艺术形象。当然,人类对现实的认识不能停留在感性阶段,文学艺术也不是纯感性的认识,但它一定要以感性经验为基础,通过想象,联想等感情活动去达到理性认识。感性经验在这里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艺术未必属于人类所独有,而艺术必然是形象的,即使是音乐也是声音的形象。我们就是被形象包围着生活的。然而,并不是任何形象对任何人都是美的。这就是文学的形象的美的塑造的必要性,这就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形象欣赏的差异性。中国文学批评是实践的、感性的、欣赏的、具体的,因而中国文学批评中的"象"的问题也是在针对文学的实践、文学的欣赏和文学的具体讨论中逐步发展其含义的。而在它的萌芽时期又并不是就文学而言"象",但又不能说与文学毫无关系。请看中国经典中的"象"是什么?圣人有以见天下之皤,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  相似文献   

12.
“音乐语言”之说虽已广为习用,但人们仍不习惯于把音乐看作是一种语言。有人把它看作是一种建筑似的“纯”艺术,有人把它看作为一联串不可名状的“符号”的堆积,即便是认为音乐是某种语言的人,也觉得它是一种不明确表达具体事物和生活经验的象征性语言,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是互不相干的两码事。因此,所有用口汇语言或文字语言去解释音乐形象的尝试,都常被看作  相似文献   

13.
一、关于整体与残缺的艺术把握。就诗歌而言,中国古典诗歌主抒情,即使是写人记事的叙事诗歌,其写人记事也不在于塑造典型,而在于为抒情服务,艺术手段属诗人主观情感的表现型。西方诗歌则属叙事写人的再现型艺术,通过写人记叙塑造艺术典型。艺术的辩证法就这样奇怪,企图完整地记叙完整的社会生活的西方艺术反而给人以不完整感,因为它表面上尽力记叙完整的事件,但生活中的某一事件是很难完整地记录下来的,所以读者往往追间“后来呢”?而中国艺术,这里说的是叙事诗歌艺术,一般说来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也没有较完整的人物性格。从…  相似文献   

14.
刘兰芳 《考试周刊》2011,(62):222-223
乌申斯基说:“教育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艺术.是一切艺术中最广泛、最崇高和最必要的艺术,它追求的是永远要求达到而从来没有充分达到的一种理想,即追求一个‘完人’的理想。”音乐教学更是整个教育艺术中最具艺术性、最艺术化的学科。我在不断追求完美的同时.深深地感到情感在整个音乐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是音乐教学成功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5.
“艺术嗓音”在我国艺术界刚刚露面,其内容所涉及的学科并非很清楚。“艺术嗓音”主要是指舞台上的艺术表演,电影、电视、广播中所出现的歌声、戏曲中的唱腔、台词等等。它是运用声音的风格、色彩,塑造不同的形象,用来表现作品的内容,反映生活。“艺术嗓音”在声音造型上,高效而微妙,多能而深奥。过去,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及学术界长期的自然分野的束缚。“艺术嗓音”与其它学科一直被人认为是“风马牛,不相及”。中国漫长的封建制度阻碍了科学的发展,音乐,戏曲等艺术成为反动统治阶级灯红酒绿的生活玩具,根本谈不上对它的重视与研究。甚至在民间流行的音乐,很多也已经失传。在欧洲,黑暗的中世纪里,宗教、神权  相似文献   

16.
象征所要使人意识到的,不应是象征体本身的那个具体形象,而是它所暗示的约定俗成的普遍性意义,或者是非确定性的其它意义。德国哲学家卡西勒认为,象征就是在知觉符号和某种意义之间建立起隐秘的联系,并把这些联系显现于我们的意识当中。知觉符号即作品中具体可感的形象(意象)。从黑格尔关于象征型艺术的论述中我们已经认识到,由于“意义”或“理念”“本身还是抽象的,未受定性的,所以不能由它本身产生出一种适合的轰现方式,而是要在  相似文献   

17.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鲁迅认为刘备形象的塑造是不成功的。那么,刘备形象塑造之失.是作者的艺术功力问题呢?还是另有原因?本文认为刘备形象塑造之失。并非作者艺术功力的问题,而是文化上的原因,是“仁政王道”的政治理想与现实政治矛盾冲突的结果,作者将空想的幻象与历史的真实扭结在一起,于是就诞生了刘备这个长厚而近似虚构.虚伪又让人敬重的“畸胎”。  相似文献   

18.
尤佳 《教师》2012,(33):109-110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任何一首歌曲或乐曲都是艺术家的情感产物,它通过音乐特有的方式来表现或活泼或婉转或庄严或凄凉的情感,使人们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生活是生动具体的,它为学生提供了形象化、情感化、个性化的音乐素材。生活是开放的、动态的,它为学生的音乐提供了广阔的时空背景。只有把生活的情趣和乐趣在音乐课堂中展示出来,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才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只有让学生在音乐的过程中积极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和情趣,学生才能爱音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志的。儿童年龄小、经验有限,生活中的形象再现越明显、越具体,他们的思想影响就越强烈。”  相似文献   

19.
徐正荣 《江西教育》2011,(24):54-55
文学作品的形象是文学家用语言来塑造的,它不具备强烈的直观性,这就为形象的再“塑造”提供了可能.文学作品教学应引导学生在与生活的比照中、在合理的想象中、在问题的探究中和在语言的品味中“塑造”形象.  相似文献   

20.
塑造人物形象是古诗词的常见内容,虚实结合手法经常被用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尤其是作者自我形象的塑造上,它可使人物形象更加具体、饱满、真实可感,有感染力,从而取得较好的艺术效果。本文在厘清虚实结合范畴的同时,着重论述古诗词中常见的虚实结合方式,结合教材中的实例,具体说明虚实结合手法在古诗词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