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用巫术作战     
《家教世界》2013,(Z1):71
汉武帝天汉年间,长安城里疫情严重,汉武帝也未能幸免,病得奄奄一息,长居远离长安的甘泉宫中。宠臣江充一向与太子不睦,生怕汉武帝去世后,太子当权对自己不利,就对汉武帝谎称他的病是因为有人对他下了"巫蛊",也就是用巫术在害他。汉武帝信以为真,让江充成立专案组,在长安大规模调查巫蛊案。江充迅速网罗了一批来自匈奴和西域的巫师,到处搜查、捉鬼,把长安城搞得乌烟瘴气,株连陷害了数万人,其中包括卫太子和卫皇后。  相似文献   

2.
在西汉时期所谓巫蛊之祸这一事变当中,汉武帝太子刘据,因巫蛊事发而不得不发兵反叛,最终兵败自杀。后世学者,论及此事,多谓此事纯粹出于江充陷害,太子据并未行用巫蛊。前此我撰著《制造汉武帝》,提到太子据应是确实施行了这一巫术,很多读者以为拙说不能成立。本文就是在此前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详细阐述我对这一问题的思索,以供认真关心这一事件的学者或历史爱好者参考。文章首先指出,在西汉时期,只要不以天子为祝诅对象,巫蛊并不违法;《汉书》客观记载了从太子据宫中掘得桐木偶人这一基本事实;所谓江充之奸,不过充分利用了汉武帝因求长生而无法容忍他人对其施行巫蛊的心理,从而达到清除太子据的目的,而汉武帝后来对这一事件的“感悟”,不过是意识到他自己流露出来的更换太子的意图,是促成巫蛊之变的重要原因。然而,不仅汉武帝,甚至直至汉宣帝时期的西汉朝廷,一直认定太子据犯有对天子行用巫蛊的罪过。  相似文献   

3.
"巫蛊之祸"是汉武帝晚年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自太初元年(前104年)到后元二年(前87年)共18年间,以戾太子为首的卫氏集团、以李广利和刘屈氂为首的李氏集团以及宦官扶持起来的赵氏集团展开了夺嫡斗争。外戚势力是在皇权与宗室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但由于受"择权在君"思想的影响,武帝立嫡不坚,更加剧了夺嫡斗争的惨烈性。"巫蛊之祸"的实质是李氏集团利用江充与刘屈氂里应外合灭太子,以实现夺嫡,抢占权力制高点。  相似文献   

4.
论江充     
出身赵国的江充受到汉武帝信用。江充治巫蛊案导致西汉帝国上层出现严重的政治危机。汉武帝晚年的政策转变宣布对江充行法的全面否定。但是江充执法严峻,不避权贵的风格在中国法制史上保留了正面形象。据《盐铁论》提供的信息,江充还曾对汉武帝时代经济政策的确定和执行有积极的贡献。后世对江充的评价鄙弃者多,但是也有微弱的肯定的声音。全面评价江充的历史作用,有益于真切认识汉武帝时代的政治史。  相似文献   

5.
近年关于巫蛊事件的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把汉武帝说成事件的主谋者。事件本身十分复杂,为武帝是主谋者的说法找一些根据并不困难,但从其整体发展脉络来看,似仍需进一步讨论。本文认为:一、汉武帝没有策划易嗣,把他说成巫蛊事件的主谋者不符合历史事实;二、汉武帝迷信神仙,是酿成“巫蛊之祸”的重要原因,江充集团捣鬼有术,是“巫蛊之祸”的主谋者;三、事件过后,武帝反思一生所为,“悉罢诸方士侯神人者”,下轮台诏书,是他一生,也是西汉历史的重大转折。  相似文献   

6.
巫蛊之祸是汉武帝末年发生的重大事件。汉武帝在卫太子举兵反叛之前并未有诛杀太子之意,直至太子起兵反叛,武帝才下令诛杀,并由此引发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持续动荡。汉朝盛世局面一去不复返,由此开始了休养生息的政局。  相似文献   

7.
面对巫蛊之祸所上演的父子交兵、骨肉相残的惨剧,司马迁会为戾太子的无辜罹难而感慨叹息,也会为好友任安、田仁的悲剧而心伤神摧,但若说戾太子之死使他深感拨乱反正无望,便通过《报任安书》向汉武帝宣战而慷慨赴死,则是不符合司马迁思想实际的。对巫蛊一案史实的全面把握,对司马迁与戾太子之关系的深入了解,以及对《报任安书》的认真解读,是认识司马迁卒年问题不可或缺的思想前提。袁传璋先生所谓《报任安书》作于征和二年十一月,所谓司马迁暴卒于征和二年季冬,实属臆测而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8.
面对巫蛊之祸所上演的父子交兵、骨肉相残的惨剧,司马迁会为戾太子的无辜罹难而感慨叹息,也会为好友任安、田仁的悲剧而心伤神摧,但若说戾太子之死使他深感拨乱反正无望,便通过《报任安书》向汉武帝宣战而慷慨赴死,则是不符合司马迁思想实际的。对巫蛊一案史实的全面把握,对司马迁与戾太子之关系的深入了解,以及对《报任安书》的认真解读,是认识司马迁卒年问题不可或缺的思想前提。袁传璋先生所谓《报任安书》作于征和二年十一月,所谓司马迁暴卒于征和二年季冬,卖属臆测而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9.
晚年汉武帝与“巫蛊之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巫蛊,是以民间礼俗迷信作为观念基础而施行的加害于人的一种巫术形式,这种迷信意识严重侵入上层社会生活,汉武帝时巫风大盛,“巫蛊之祸”亦是发生于汉武帝统治晚期的一场政治风暴。研究“巫蛊之祸”,对于认识社会史,文化史之间的关系,是有其启示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谈西汉“巫蛊之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武帝征和元年(公元前92年),发生一起震骇全国的大冤狱。这起冤狱共持续了两年的时间,从京师、三辅到郡国,株连所及,上至王储、公主,下至兵丁、百姓,“坐而死者前后数万人”(《汉书·江充传》)。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巫蛊之祸”。所谓“巫蛊”,其实是汉代流行的一种诅咒人的巫术,它采用的方法,是取桐术制成偶人,埋在地下,女巫声称,只要用这种偶人对谁进行诅咒,谁就得死于非命。这种在今天看来纯属荒诞不经的鬼把戏,何以能在当时“演绎”成一场刀光剑影、人头落地、充满血腥气味的轩然大波呢?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朱标系朱元璋嫡长子,朱元璋称帝后即立为皇太子,悉心栽培。蓝玉乃太子妃舅父,因极力维护太子的储君地位,与早已觊觎皇位的燕王交恶。燕王为窃取储君之位,伪装忠厚老实,赢得父皇的赏识,并伺机除掉异已。而太祖与太子则因政见分歧渐生嫌隙,太子因政务失意积郁成疾而英年早逝。太孙年幼,经验不足。为皇权计,太祖在燕王的挑唆和猜疑心驱使下制造了蓝玉党案。  相似文献   

12.
明神宗年间,由于“争国本”一事,神宗与大臣们就长子的册立问题进行了将近三十年的斗争。而这一事件最终以神宗长子常洛继位结束。争国本从表面上看来是皇位继承问题,而事实上却反映了皇权的受限以及大臣的利益纠葛。  相似文献   

13.
《史记》中有多处文字涉及汉高祖刘邦废太子事件,从字里行间可以窥见事件的始末和真正原因。刘邦废太子之举,并不是为了江山社稷,而只是纯粹的爱屋及乌,是情感的选择,最终放弃废太子则是看清形势后理智战胜情感的决定。实质上,能够阻止刘邦废太子的主要力量是吕氏家族和以张良等为代表的功臣集团",商山四皓"只是他们为显示实力打出来给刘邦看的招牌。  相似文献   

14.
宋濂是明代著名的教育家。在其教育生涯中,有平民教育,更重要的是帝王教育。他试图用儒家的经邦治国之道影响朱元璋的思想、决策、施政,从根本上给皇帝和皇太子“治心”,造就仁德之君。以朱元璋从农民起义领袖到皇帝的转变过程而论,以宋濂为首的浙东儒生集团起了决定作用,宋濂的帝王教育是成功的。以其“复先王之道”的预期而论,则基本失败。  相似文献   

15.
西汉孝宣帝是一个自幼长在民间的封建君主,幼年经历艰难生活,22岁时,被霍光等迎为汉帝,史称孝宣帝。宣帝亲政后去诸霍,大权独揽,在位二十余年。文章从宣帝的经历、性格、心理入手,对宣帝一生的三个阶段进行探究,从而揭示了宣帝的经历、性格、心理与其行为、政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太子元恂出逃被废,皇次子元恪取而代之.夺嫡事件与元恂顽固守旧并无直接关联,后官冯氏才是始作俑者.冯氏试图延续“子贵母死”的传统,控制储君,操纵朝政,这就与孝文帝的皇权主义发生矛盾.于是,冯氏编织罗网,捏造事实,迫害元恂,终酿成历史冤案.夺嫡之争归根结底是北魏皇权与后权的矛盾,对洛阳政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玉台新咏》是宫体文学兴盛时期的产物,其成书也有着较为复杂的政治背景。以萧纲为中心的文学集团的形成,对宫体诗的产生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萧纲的被继立,他们的诗体被冠之以“宫体”之名并遭到攻讦。编写《玉台新咏》是萧纲高明的政治策略,通过编一本收集自古以来有关女性的诗歌总集,将宫体置于文学长河中,证明其合理存在,是对自己因“宫体事件”陷于政治困境的一种解说。  相似文献   

18.
誓川之变在南宋理宗朝引起了震惊,各派对此反应不一。真德秀对此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不顾性命为皇子骇呜冤申屈。他的举动惹怒了权相史弥远,史弥远发动党羽对其进行弹劾,真德秀连落三官,最后回归浦城。他的政治命运受到了极大的打击。誓川之变是史弥远一手策划和实施的。这一事件真实地展现了权相专制、党争激烈、后宫预政的南宋后期政治。  相似文献   

19.
"君终,无适子,其国可破也."[1]政权接班人的问题,在整个封建王朝中事关重大.哪一位开国皇帝不像秦始皇那样,希望子子孙孙万世而为君.打江山不易,守成却更难,为了江山永固,为了中央政权的强势与稳定,历代统治者在皇子培养、亲王管理制度上可谓煞费心思.唐朝初年,刚历经隋末唐初朝代更替的统治者们借鉴亡隋的教训,吸取历代兴亡得...  相似文献   

20.
释玄高是公元五世纪初活跃于中国北方的一位禅僧,他历经后秦、西秦、北凉、北魏四个政权,几乎走遍当时各个佛教兴盛之地。他聪颖过人,禅法高深,直至成为北魏太子拓跋晃的门师,却因卷入朝中政治斗争,于太武灭佛前罹难。以往学人对玄高的研究多在论及相关史实、佛教胜地时略提其人其事。笔者不揣鄙陋,通过对《高僧传·释玄高传》及相关史料的仔细爬梳,以期探究这位禅师游历、弘法、修禅及与北魏初期政治的关系等前人未曾涉及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