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以《21世纪大学英语》的几篇文章大量例证讨论了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指出当前教学中在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说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西方文化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最后从教学实际出发,提出加强文化教育的一些原则、方法和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2.
一段时间以来 ,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较为偏重语言教学 ,忽视了英美国家文化知识的导入 ,结果导致了学生不能准确地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更无法灵活得体地运用自己所学的英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 ,它包含着文化教学。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就大学英语中出现的语言文化现象作解释说明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分析语言文化背景 ,避免因缺乏文化知识而误解误用英语。如《大学英语》(精读 )第一册第三单元PRESENT一文 ,我们就在讲课时有必要介绍一下西方的社会制度以及西方人的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3.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学习中外优秀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这一要求的提出,明确了文化的融入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语言及其文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现已有一些学者提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一些途径。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探索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将文化知识和能力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从而促进学生文化和语言能力的共同发展。通过对大学英语听说课堂的设计——将文化部分有机"渗入"教学中、教学目标及任务设计、成果反思等步骤,构建了"产出型语言文化渗入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模式"来实现跨文化与外语教学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从构建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的必要性出发,论述构建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和具体做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使之成为第一课堂的延伸、语言实践的基地和素质教育的课堂.  相似文献   

5.
交际离不开语言和文化,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大学英语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还应注重文化知识的培养。本文以《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为例,探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6.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综合技能,还应竭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是双向交流,它要求学习者能较好地掌握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既要有引进西方文化的能力,也具有传播中国本土文化的交际能力。为此,本文旨在通过《畅通英语》教学为例,对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实践进行探索,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7.
宁顺青 《文教资料》2007,(4):132-133
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对文化教学的重视仍然不够的现状不容忽视。英语学习与文化因素关系密切,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因素必不可少。本文以《大学英语》教学为例,阐述了从词汇、结构、语篇方面怎样进行文化导入。  相似文献   

8.
基督教文化在英语国家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圣经》是影响英语国家文化的主要因素。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还应对西方文化有一定认识和了解,因此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并学习相关的《圣经》知识。这不仅是大学英语教育的题中之意,还为促进跨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不同方面,浅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圣经》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针对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授课内容"偏西方"、选用教材"缺本土"、中国文化"偏弱化"、文以化人不明显等问题,坚持立德树人,确立"课程思政"的育人形式,结合学生认知现状,遵循大学英语教学规律,依据学情、课程目标及内容特点,借鉴"大思政"在其他课程中渗透的成功经验,开展以《大学英语》原有授课内容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教学,既解决了中国传统文化失语症,又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促进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提升,学生素养得到优化,教学效果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10.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的交际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根据教高厅〔2007〕3号文件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指出:"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由此可见,除了在课堂上传授语言知识外,跨文化意识和交际学习也是同等重要。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镜像。在把英语作为第二外语来学习过程中非语言交际系统的巨大差异是教学中存在同时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该重视英语课堂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将学生语言知识与文化素养相结合,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增强他们的文化交际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魅力同时更地道地用英语来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11.
语言的教学离不开文化的输入,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是我国大学生英语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且是西方文化输入中国的主要渠道之一。如今,大学英语课堂上中国文化元素严重缺失,中西文化导向处于失衡状态,急需改变这种"亲西方"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作为英语语言教学的主要课程之一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必然同文化发生密切的联系。本文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英语互译的障碍这一方面展开讨论,主张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加强中西方文化教育,并就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如何加强中西方文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教育部2004年1月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体现的不仅是课堂组织、教学活动或教学手段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和教师角色的转换。在新《课程要求》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为学生营造自然轻松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语言素养,推进我国外语教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4.
英语教学是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结合体,语言习得不仅指学习者对语言基础的了解和掌握,还指熟悉并应用目的语的文化知识。因此忽视文化而开展的语言教学活动是不全面和不完整的。现阶段,英语教师逐渐认识到文化渗透在语言教学中的必要性,并将文化渗透作为夯实学生语言基础、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保障,特别在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文化渗透逐渐成为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提升的抓手。对此,本文结合英语阅读文化渗透的基本内涵,分析英语阅读教学中所存在的教学观念、导入方法、教学能力等问题,提出转变观念、丰富方法、加强培训等策略,以期推动我国大学英语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图式都自成体系,英语学习中,既要构建英语言相关的文化图式,又要构建汉语言相关的文化图式,即"双文化图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新视野大学英语》教程的授课可采用教师课堂阐述和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两种主要途径,以思维方式、文化负载词、文化空缺词等为重点,帮助大学生构建"双文化图式",提高其英语言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6.
"互动式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双向或多向的交流活动以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活动。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科学地运用了该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目的。分析大学英语课堂的现状及原因,并从互动式教学的观点出发,对如何有效地实施精读课教学的互动模式进行详尽阐述,以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7.
教育部2007年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大学英语课程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必须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在教语言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提升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8.
王静 《双语学习》2007,(8M):58-59
教育部2004年1月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体现的不仅是课堂组织、教学活动或教学手段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和教师角色的转换。在新《课程要求》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为学生营造自然轻松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语言素养,推进我国外语教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9.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学习外语就必须学习其文化,因此外语教学必须与文化教学相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亦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可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很有必要。本文也对如何进行跨文化教学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由于缺乏文化教学大纲的统一指导,系统、全面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还处于起始阶段,且存在很多的问题。文化教学从属于语言教学甚至被其取代,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其在真实交际环境中容易产生焦虑,甚至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文章从显性文化教学法和隐性文化教学法的角度,以《大学英语》(全新版)第四册为例,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