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传统文化中的家族主义、移植模仿性对近代日本天皇制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家族主义构成了近代天皇制的核,而移植模仿西方的政治制度则构成近代天皇制的壳,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构造了近代日本的天皇制。  相似文献   

2.
论日本右翼思潮的渊源及演变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右翼思潮源于近代天皇制观念的形成及由此派生的日本人的国体优越感。明治维新后,日本建立了天皇制国家,较快地实现了近代化,而蔑视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的理论也应运而生。战前日本的军国主义狂潮成为右翼思想的集中体现。战后,日本右翼思潮重新泛起,并以各种新的形式纷纷登台,引人深思和警惕。  相似文献   

3.
论近代日本的藩阀元老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本近代史上,近代天皇制经历了藩阀元老政治、政党政治和军部法西斯政治三种主要形态。而藩阀元老政治是对近代日本政治发挥作用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一种形态。藩阀元老主要是通过隔离天皇权力和掌控内阁来确立自己的政治统治的。而这一统治形式的基础又是由历史上的武家政治传统所决定的,并进而影响到后来军部法西斯体制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他山之石]:且看07宁夏文综的一道材料题:材料一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  相似文献   

5.
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不仅是一场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革命”,也是一场“强有力的社会变革”.明治维新导致了天皇制政权的确立,也使日本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可是一八六八年天皇制政权建立后,日本并未像十八世纪末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那样,在推翻殖民统治和封建主义后,立即制定成文宪法、实行资产阶级立宪制度.而是在镇压和分化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运动——自由民权运动后(时隔二十余年),才在农民起义、工人斗争的压力下,于一八八九(明治22)年公布了极为保守的明治宪法(即大日本帝国宪法),实行了君主立宪制.从而使近代天皇统治体制最终确立起来.此宪法对日本近现代历史发展曾产生深远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日本近代历史发展的方向.本文试图从宪法制定的历史背景,宪法的内容等方面,浅析和论述日本明治宪法的特点及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战前日本的学校仪式形式上与江户时代藩学"释典"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但性质上已成为以"日章旗"、"君之代"、<教育敕语>、"御真影"为要素的天皇制教育训练臣民的工具,是战前日本国家主义军国主义教育中的最重要环节之一.战后,美国利用天皇制的占领政策以及日本政府维护天皇制的国策,使学校仪式中天皇制教育毒素未能彻底清除.冷战终结后,以"日章旗"、"君之代"法制化为标志,日本出现了复活战前的学校仪式的征兆.  相似文献   

7.
伊藤博文是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他的政体思想直接影响着日本近代政治体制。伊藤博文最高的政治理念是在日本建立举国一致、具有高度权威的、近代天皇制中央集权体制。而且 ,他还能依据变化了的客观现实 ,及时调整自己的观点 ,在日本实现了宪政、政党政治。从而使日本的政治体制能够适应变化了的日本社会。伊藤博文的政体思想显示出温和的进步主义和高度的现实主义 ,同时他又是一个极端的军国主义者 ,军权在他的政体思想中占据着非常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以"日本无条件投降是向'所有日本武装部队要求的,并不是向日本国家要求的','保留天皇制的国体是日本向盟国投降的条件'"为由的"日本有条件投降"的观点进行了反驳。指出,盟国允许日本保留天皇制的实质是一种诱降政策,与日本保留天皇制的投降条件有本质的不同。战后日本能够保留天皇制,是战后国际政治的客观形势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日本家族国家伦理观与近代军国主义是日本近代以复古为特征的两大意识形态。在明治维新改革不彻底和西方资本主义给日本带来的压力前提下,在维护天皇制统治和扩大对外侵略的过程中,家族国家伦理观逐渐融合于近代军国主义中,从而导致了日本近代对外侵略战争的全民性、疯狂性和野蛮性,并为日本的战争罪行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信仰.神道亦是日本本土宗教,两者在长期的中日历史文化交流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古代天皇制也体现了道家思想和神道思想。  相似文献   

11.
近代天皇制是19世纪末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建立起来的。1890年10月,日本发布《教育敕令》,强调国民都要忠于天皇,并规定“神道”为国教,强调国民信仰,宣传天皇就是“人问活神”。此后几十年间,天皇专制政权极力发展军国主义,对邻近亚洲国家频繁发动侵略战争。原日本玉川大学教授若檄泰雄在《日本的战争责任》一书中说,是天...  相似文献   

12.
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由于资本主义改革不彻底,近代日本在经济、政治、思想化等方面仍然保留着封建残余,天皇制得以继续。近代日本政府通过神话天皇,鼓吹日本国体优越,宣扬大和民族优秀,使皇国观念成为近代日本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成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精神支柱。战后日本的皇国观念并没有受到彻底批判,至今仍然在社会中产生影响,阻碍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近年来我国学者关于日本天皇制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概括,并对研究情况作简要评析。认为我国学者对日本天皇制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研究中也存在很多不足。  相似文献   

14.
也谈日本投降的条件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对日本是“有条件投降”还是“无条件投降”进行了分析。以大量史实批驳了日本“有条件投降”的观点。指出,在保留天皇制问题上,盟国与日本的出发点根本不同。日本能够保留天皇制,是战后国际政治的客观形势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二战后日本天皇制被保留是由当时的国际形势多决定的。美国总统的更替与其内部的争论以及美国的战略考虑;中国蒋介石的态度与其战略考虑;日本国内民众的态度等都是影响天皇制是否被保留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在世界近代史中,日本的“明治维新”如同其它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一样,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逐步地摆脱了西方的殖民侵略,成为亚洲第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所以“明治维新”也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的历史标志。“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资产阶级一次重大改革运动,当时正是明治天皇在位,因而叫“明治维新”由于“明治维新”对日本及近代国际带来了深刻影响,因此,明治天皇也就成了世界历史上一位重要人物。本文试就明治天皇的历史作用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17.
戊戌变法为为中国近代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探寻了出路.纵观世界历史的发展,与我们临近的东亚国家日本早在当时的三十年前也进行了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即日本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以西化和现代化为目标,由日本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最终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的一次成功改革.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之间有着太多的相同之处,但其结果却大不相同.本文就以中国近代史为切入点,通过工业文明的发展来对比与研究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之间的相同点与区别.  相似文献   

18.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生的日本自由民权运动,是日本人民反对国内专制政治,争取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权利和民族独立自主的一次全国规模的政治运动.它具有近代民族民主运动的鲜明特点,属于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的范畴.现仅就自由民权运动兴起的社会背景及其思想渊源作一初步的探讨.一自由民权运动发生在明治维新后不久,它的发生与明治维新有着密切的联系.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社会变革.但是它是在日本资本主义幼芽十分赢弱、资产阶级发展极不成熟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6,(46):132-133
<正>一、教学目标及立意有关"明治维新"的主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是这样表述的:"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显然,课标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明治维新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走向世界的日本》是人教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第八单元第四课,人教版教科书以"走向世界"为线索,从近代化角度将本课分  相似文献   

20.
日本战败之际,美国操纵了貌似无条件投降的日本有条件投降,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和天皇制,从而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留下了精神支柱和制度载体.被占领初期,日本军国主义一度表面恭顺;但从20世纪50年代起,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到70-8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甚嚣尘上;至今,日本军国主义的表现形态更加完备,气焰更为嚣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