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化经典作为福建省2009年高考必考的内容,考纲要求考生"能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行分析和概括"。但是,文化经典作为两千多年前的历史存留物,与读者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对话文本的现实语境已经消失,要能够准确地理解它,并"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行分析和概括",需要对文本提供的语境信息重新把握。  相似文献   

2.
从巴金小说创作的社会历史语境、作品文本的内在质量以及民国时期的主要批评文本来看,巴金的现代文学经典地位主要是通过群选经典—国家意识形态—文学史定论这样的途径得以确立的,是一种被特定时代潮流和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等非文学因素所建构的,相对来说比较笼统、模糊的"经典",而不是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真正达到了文学经典的水准。期待着相关研究能够回到历史空间,将巴金及其创作置于产生文学文本的特定社会文化语境和读者不断向前延伸的视野来进行全新的理解和阐释,促使一种或多种具有全新文化意义与价值的"巴金"出现。  相似文献   

3.
文学经典在当代中国语文-文学课程体系中实际处于"出场"却又被"悬置"的境地,其因在于"应试教育"的实践机制与"读图时代"的文化背景.将被悬置的文学经典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落到实处",实为迫切问题.文本"细读"的实践原则表述着阅读主体对阅读对象的心理亲近与行为接近,实则是读者与文本及作者三者之间的深度交流与对话,也是促成文学经典进入当代世界与当代心灵的必由之路,它具有中华本土的悠远传统,古典"诗话"、"词话"及小说"评点"均为典范."对话性"课堂实践取代"独白型"课题模式,创设宽松而合理的课堂"对话情境",让不同的个性化认知形成意见交锋与交流,是文学经典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文本"细读"为基础的"对话性"模式,是文学经典教学的理想建构.  相似文献   

4.
人类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视觉时代",或者叫做"网络时代",也可以称"新媒体时代"。然而网络环境,使得人们的阅读方式、阅读内容和阅读态度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正是这种阅读现状,给马克思经典文本的阅读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5.
所谓"经典",是指各民族古老的、具有深刻思想意蕴,并在各民族历史上长期发挥精神指导作用的文化典籍。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堪称"文化经典"的原典首推《易》、《诗》、《书》、《礼》、《乐》、《春秋》"六经"。此外还有《论语》、《孟子》(儒家经典),《老子》、《庄子》(道家经典),《墨子》(墨家经典)等。这些典籍因其思想的原创性、内容的经典性、  相似文献   

6.
当下文学经典深陷"去经典化"的泥淖而遭粗暴"大话"、"改编"和"戏仿",文学经典如何抽身再经典,重释文学经典、厘定经典的品性和功能是行之有效的路径。文学经典在时间上是历史的、连续的、永恒的;在从空间上是民族的、地域的、文化的,具有话语张力性、审美指向性、形上超越性以及净化、审美、文化等特点和功能。当前去经典是经典适时的自我调整,足以相信在经典、去经典和再经典的否定之否定后,文学会开辟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7.
严宝银 《考试周刊》2014,(48):47-47
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开展经典诗文诵读,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既是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历史责任,又是以学强身、修身养性的有效载体。语文教学要承载传承历史优秀文化、建构学生优良品格、提高学生综合修养的重任,就必然回归到积淀丰厚、精深博大的经典文化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认识中华丰博文化,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诵读优秀诗文,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重视加强品德修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要求。这既是教育战略指向,又是教学战术指导;既是对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又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超越。作者结合小学经典诵读教学的实践,对此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8.
该文从文本经典理论的视角认为"信达雅"作为经典理论本身不具"经典性",而是它的"可阐释性"给它带来"经典化"过程,社会价值认定给它赋予了生命要素,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文章还认为任何翻译理论都存在于一个动态的解构、重构、消解过程中,这也是翻译理论的社会属性使然。  相似文献   

9.
一.活动背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007年初,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推出了一项重大活动: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同时提出活动的主题——"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旨在"倡导阅读传统经典,在诵读中亲近中国文化,在亲近中热爱中华文明,在热爱中创新传统思想,在创新中弘扬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0.
优秀古诗文是中华民族历经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文化经典。经典诵读活动对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怎样使经典走进农村寄宿制小学的文化生活,使学生在趣味盎然的诵读活动中亲近经典、学习经典、感悟经典、内化经典,并且做到乐此不疲呢?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我校将经典诵读活动与多门学科有机整合,分年级"量身定做",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趣"学经典,厚重了寄宿生活底色、提升了校园文化内涵,取得了显著的活动效果。  相似文献   

11.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由于在布局、构图上的精密构思而结构严谨、独具一格。在注意到其文本中对于现代"摄影术"大量成功运用现象的基础上,文章通过对其绘景、写人的典型文本片段进行细致分析,揭示出"摄影术"融入到现代散文艺术中的过程与表现方式。并通过进一步追寻"摄影术"融入散文的内在动因,挖掘出文化范式这一制约性因素,正是其现代化转型决定了白话散文逐渐脱离传统,最终成为了真正意义的现代散文。  相似文献   

12.
本文所论定的“经典文本”,是指“经典生成期传播”阶段的柳州彩调剧“第三方案”文本,由郑天健执导改编的歌舞剧《刘三姐》文本及电影《刘三姐》文本.由这些经典文本探讨文本呈现的传播语境,认定刘三姐经典文本的生成与雅俗文化的转向、北大歌谣学及中大民俗学运动、周恩来等领导人对地方曲艺之重视等文化动因有关;并关注抗战期间以桂林为中心的“西南剧展”与广西“刘三姐大会演”之“自我呈现”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3.
《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法典型的优秀散文,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个经典的"例子",指导学生认真揣摩分析这个"例子",掌握一种"起承转合"的结构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说到"起承转合",人们会条件反射般地印象恶劣,受八股文的坏影响,"起承转合"作为一种有用的文章结构方法也随之被人们唾弃,仿佛一提起"起承转合"便封建老朽一般,这是误会。  相似文献   

14.
在后现代主义消费时代,大众文化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作为主要由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学体制的合力所产生的红色经典,在当前语境下面临着种种困境。如何寻求红色经典文化与大众文化这两种文化的契合点,如何传承红色经典的核心精神,都将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5.
散文被誉为"美文",美在结构,美在语言,美在意境。近年来,笔者主持了山东省"阅读中外经典,享受读书乐趣"实验的子课题"记人叙事性散文"的阅读与研究工作,并且和课题组教师精心筛选了68篇记人叙事性散文开展实验。在反复的阅读观察及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记人叙事散文阅读四要素":即把握整体美,品味语言美,  相似文献   

16.
杨震  蔡风华 《下一代》2014,(7):18-18
近日,山东省荣成市石岛实验小学"同诵经典"展示活动在阶梯教室举行,将首届校园读书节推向的了高潮。"同诵经典"活动是石岛实验小学首届校园读书节系列活动之一。"同"意为"亲子同读"、"师生共吟"、"伙伴同品",以此活动吸引学生读诗文,品经典,诵名篇。活动中,倡导家长、老师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来,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展示活动中,家长走到了台上,老师走到了台上,和孩子们一起,吟诵心中最美的诗篇。三年级的"诵唐诗"、四年级的"忆经典"、五年级的"中华情",精彩的表演赢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  相似文献   

17.
第三十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翻看语文课标书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文心雕龙》云:"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意为经典乃文化之宝藏,其价值历久弥新。然而,长久以来,"宝藏"似被深藏,我们拼命抓起一切工具性的、快速的生长模式,却逐渐忘了落在身后的蕴含中国精神的灵魂。  相似文献   

18.
埃斯卡皮将出版商的作用比做"助产医生",认为没有他们的存在再好的作品也不可能面世,更不要说流传了。在中国古典小说的出版与传播的历史上,书坊主正是扮演着这样的角色。通过对书坊主这一角色的考察,可以认为,这一特殊的文化群体不仅为文本的最终面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左右了文本今后的命运,在文本走向经典的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马丽花 《考试周刊》2011,(91):44-45
作者引用了朱光潜先生的文字提出了文学教学内容的指向是"看那一园灿烂的葛藤花卉",即细读文本,欣赏言语本身的观点,并从教学实践中选取了《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两篇经典散文的不同教学设计来对比例证,进一步论证观点。  相似文献   

20.
"大学语文"课的主体内容是由一个个经典文本组成的,但是对经典文本的教学依然缺少对文本的微观分析。本文重提文本细读对经典文本阐释与教学的重要性,尝试构建"寻找文本的关键词句——寻找文本中的症候、断裂、空白点——走向文本深层与文化诗学"三层次文本细读教学模式,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价值透视与反思,以期穿越时空的经典文本经过文本细读的烛照,发挥其在学生精神建构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