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戈尔丁的小说中渗透着浓厚的宗教色彩,评论界也注意到了戈尔丁早期小说中的圣人或基督原型。如《品彻·马丁》中的纳撒尼尔,《黑暗昭昭》中的麦蒂,等等。戈尔丁往往是让这些人物短暂地露面,却能产生重要的影响,昭示出信仰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西德尼·谢尔顿在他的最为人称道的小说《假如明天来临》中,通过主人公翠西·惠特尼的传奇经历,揭示了他对于社会与人性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3.
吴卞 《零陵学院学报》2014,(1):39-40,43
美国女作家凯瑟琳·安妮·波特是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在创作手法上,她善于运用各种写作技巧。《失窃》是波特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之一,创作特色明显。文章试图通过分析《失窃》中女主人公钱包出现的几个画面场景,探索象征这一手法在《失窃》中的运用,旨在围绕小说《失窃》中钱包出现的场景,分析钱包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4.
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成长小说涵盖非裔、西语裔和印第安裔女性成长小说等不同类型。当前国内外对美国当代少数族裔女性成长小说的研究方兴未艾,但其内涵研究尚需进一步深入。文章通过对三部代表性作品即托尼·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芒果街上的小屋》和莱斯利·马蒙·西尔克的《黄女人》的具体分析来揭示该类型小说的深刻内涵,旨在把握当代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成长过程中的一般性特征,并发掘其普遍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1909)是一部描写美国资本主义文明的悲剧。小说主人公马丁·伊登是一个复杂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悲剧人物。作品以深刻有力的笔触,描绘了这个来自社会底层的诚挚作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命运,揭示了他的精神发展直到破灭的苦难历程。人们对他最后的自杀给以充分的认识和深深的同情,然而他的自杀究竟说明了什么?这恐怕是我们理解这部作品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6.
西方评论界大都认为当代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的《美国牧歌》中的男主人公塞莫尔·利沃夫是一个因其自身美德而受罚的完美男人,而文章认为小说中有一种女性主义的声音在抵抗并颠覆男主人公塞莫尔·利沃夫、叙述者内森·朱克曼甚至作者菲利普·罗斯等构成的多重男性主导性话语,小说中的女性人物能勇敢面对强势的男权意识形态,以自己的方式挑战男性权威,努力展示自我,重新确立自己的女性身份,寻找新的归宿和出路。尽管她们的方式不甚可取,她们的结局也不够圆满,但我们看到了小说家罗斯对性别平等所做的主观努力。  相似文献   

7.
马兴芝 《文教资料》2012,(16):13-16
人性善恶的问题一直是古今中外文学史及哲学史上争论不断、见解不一的永恒课题。小说《蝇王》是英国小说家、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它是对人性这一困扰人类的伦理问题的又一次深刻思考。本文试从小说主人公对人性恶的逐渐认识的过程及小说对人性恶的揭示这两大方面对小说进行分析,探讨戈尔丁对人性恶的主题的论证,理解他的人性恶的伦理观:没有限制和约束,人类本性中存在的恶就会不断膨胀,所谓的文明就会面临毁灭的危险。  相似文献   

8.
杰克·伦敦一生奋斗不息、辛勤耕耘,功成名就之后因看破人生而英年早逝。其代表作品《马丁·伊登》中的同名主人公马丁·伊登,无论在生活经历、思想观念,还是在人物命运、社会背景等方面都深深地折射出作者杰克·伦敦的影子,可以说《马丁·伊登》即是杰克·伦敦深沉的自我写照。  相似文献   

9.
景慧 《时代教育》2009,(11):143-143
本文通过对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不同性格特征的分析,以及对小说《简爱》和《呼啸山庄》中主人公命运及细节的对比,提出小说中人物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个性的写照;只有通过对作者性格的深刻剖析,才能更深刻理解文中人物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是20世纪英国作家,其作品以浓郁的宗教意味和寓言手法而著称。《品彻·马丁》是他的寓言式小说,通过主人公海难求生的艰难过程和出人意料的结尾,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与"任意性"概念相反,语言的"象似性"主要指语言与其所指之间存在象似关系。本文试图从篇章象似性层面解读此作,从数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和隐喻象似性三个方面着手,分析文本所体现的人性特点,最终总结作者的人性观。  相似文献   

11.
《蝇王》是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最负盛名的作品。故事中的孩童们因乘坐飞机失事,迫降到一座孤岛上之后,大肆破坏环境,导致岛上自然生态严重失衡。由于远离了道德和文明的约束,迫于生存的压力,孩子们之间爆发了残酷的派别之争,形成了病态的社会形态。自然生态的失衡和社会生态的病态发展终将导致人类精神生态的畸形—被异化的人性,为了追逐权力,原本单纯的孩童们自相残杀,变成了嗜血的恶魔。从中可以管窥到戈尔丁深邃的生态观: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畸形的精神生态才能恢复正常,精神危机才可解除。  相似文献   

12.
威廉·杰拉尔德·戈尔丁在其代表作<蝇王>中使用大量象征手法来表现"人心黑暗"这一主题.他认为人的本性基本上是邪恶的,所以对人生抱着悲观态度.戈尔丁运用的象征手法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个体象征和整体象征.个体象征形象主要来源于神话传说、圣经故事,以及西方古典文学作品;整体象征形象也就是通过上下文获得象征意义的形象.这两类象征手法交替运用,起了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达到了神秘性与现实性并存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品彻·马丁》与《猫头鹰溪桥上的一个事件》里都有一个极其类似的机巧设置,后者更像是一份逃生记录,一场阅读游戏,前者的描写在马丁顽强的求生意志和同样顽强的利己精神之间形成一种矛盾平衡的张力,配以次第展开的意象,拓展事件的内涵,调整读者反应,推进叙事进程,凸显人物超越人生困境的愿望,跨越了英雄与小人的界限,包含着没有答案的伦理道德问题,表达的是关于生死的戈尔丁式的思考和困惑。  相似文献   

14.
王静  刘文静 《海外英语》2012,(10):204-205
In William Golding’ s Darkness Visible,Sophy’ s experience of " hysterical hallucin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he matic expression.They point directly to the evil nature of man.Although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hallucinations is different,they possess a common characteristic-mystical experience.They worth further research.This paper examines Sophy’ s mystical experience in her hyster ical hallucination,so as to find out the functions of mystical experience and its influences on the novel’ s thematic expression.  相似文献   

15.
人心的黑暗,社会的缩影--论《蝇王》的实物象征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当代作家威廉.戈尔丁在其成名作及代表作《蝇王》中大量运用象征手法,从不同层面赋予实物以象征意义。该文从实物方面入手剖析其象征意义,探讨本书中象征手法与主题表现、情节发展以及人物塑造的有机结合,从而解读戈尔丁所寓言的人性及人类社会中所存在的善与恶。  相似文献   

16.
《蝇王》是当代英国小说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自1954年问世以来颇受世人关注,戈尔丁也因此而荣获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构拟了一套象征体系,从设置的背景、选择的人物到安排的情节以及一系列的事物,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蕴。正是通过对象征手法的充分运用,戈尔丁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审视现实,概括而形象地反映了他所处时代和社会的重要特点,深刻地揭示了人心的黑暗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7.
王静  刘文静  崔学军 《海外英语》2012,(13):248-249
Beyond the stories,Golding spends much effort on an issue called"impotence of language"in his works,especially Lord of the Flies and Darkness Visible.Thus Golding’s language view is worthwhile to research.With help of Lacan’s theory of signifier and signified,this paper made a primary glance about Golding’s language view within the two novels.  相似文献   

18.
王静  刘文静  崔学军 《海外英语》2012,(11):194-195
One feature of Golding’ s works is to reveal the theme-the evil nature of man,through the characters’ mystical experience.This is obvious in Darkness Visible and Lord of the Flies.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out the resource for the writer to use mystical experience through biological approach.  相似文献   

19.
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是一部立足于现实且带有现代主义色彩的小说。小说中,戈尔丁借助于讽喻的手法对西方文明的危机感作了象征性的展示,并且以小说实验的方式探讨了人性恶的根源。在阐述过程中,现实主义的直观手法和现代主义的荒诞神话相结合,构成了解读《蝇王》这部作品的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历来是批评家关注的焦点,特别是他的处女作《蝇王》更是倍受青睐。作者以独特的叙述方式,在《蝇王》中表达了其人类生存的思想,他不仅仅关注人性的善恶,而且更重视人类生存的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