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被钟嵘赞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曹植,他聪敏早慧,才华卓异。其诗篇堪称“建安之杰”,其赋作开魏晋抒情赋的先河。所写《洛神赋》,思若有神,华采丰赡,清彻圆丽,秀美多姿,为历代赋家所称赏。据《洛神赋))小序介绍,这篇赋作于“黄初三年”,并指出这篇赋作一因“大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日宓妃”,二因“感宋玉对楚王说神女之事”,因而写了这篇赋。前者主要是指屈原,是为赋作的内因。后者指宋玉《神女赋》之作,是为作赋的触媒。清人何焯说:  相似文献   

2.
正魏晋南北朝是中华艺术中极为辉煌的历史时段:书有王羲之,诗有三曹七子二谢,画有陆探微、张僧繇、顾恺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取材于曹植《洛神赋》,赋文叙述了自己于洛水边与美丽洛神相遇的故事。本文品味、赏鉴《洛神赋图》,从六朝艺术"明空见性"说起,兼论曹植《洛神赋》的创作动机,点出《洛神赋图》的闪光之处在于宣扬人神相通,以美劝世。本文不同于普通的绘画鉴赏,作者并不在意绘画的内容、笔法,在他看来,不论是画还是赋,都为了展现对美、至诚和自然孜孜不倦的追求。而这一追求古今相通,或许这正是《洛神赋图》和《洛神赋》跨越了千年还能深深打动我们的原因吧。  相似文献   

3.
汉末魏初,大量篇幅短小、风格清新的抒情小赋不断涌现,逐渐替代了以“润色鸿业”、铺张扬厉为主要特征的汉大赋。这一时期,赋家林立、赋作众多,但被后代最为推崇的赋家首属曹植,被后人最喜吟诵的赋作首属《洛神赋》。《洛神赋》令后世无数文人学士倾倒的田素是多方面的,其中语言的精美华茂就是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下面笔者就《洛神赋》的语言美作几点探讨,以就教于通者。  相似文献   

4.
李渔非常重视戏曲的唱词的通俗化和机趣性。他在《闲情偶寄·词采第二》一章中专门讨论了曲文的词采问题,提出了“贵显浅”、“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四款。李渔戏曲的词采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它集中表现为意深词浅的通俗美和机趣尖新的形象美。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学在其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历经了文、赋、诗、词、曲、小说等各种文学体裁的更迭替换,但意境美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一种美学境界,这种美学境界所表现出来的文学魅力令千年以来的国人屡屡赞叹,为之折服。意境美所体现出来的审美内涵主要有"言有尽而意无穷"、"意蕴无穷"等,这种美学旨趣的形成与《周易》之取象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洛神赋图》以其独特的连环有序的空间魅力、气韵绵长的幽兰之气、巧夺天工的跌宕之美向我们呈现出一种形式美,即连环之美。《洛神赋图》卷的连环特质体现在长卷构成形式、人物造型、背景环境的经营布局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魏晋之间,洛神成为一个令各类艺术迷醉的女神形象。《洛神赋图》受《洛神赋》与时代文化的影响,偏好女性题材,追求人性对审美激情的感发,以眼神对视来经营位置,在表现人体之美时,重在衣折秀媚的线条讲究,追求艳姿的描绘,具有那个时代绘画特有的审美理性。通过对《洛神赋图》、《洛神赋》与顾恺之画学思想的关系的研究,可以做出推论:一代巨匠顾恺之创作了一代名画《洛神赋图》。  相似文献   

8.
欧明 《农村教育》2004,(11):50-50
《洛神赋》是曹植久负盛名的代表作。最早见于萧统的《文选》、据说曹植曾经追求甄氏女子,后被曹丕纳入后宫.甄女死后,曹植为了纪念他所思恋的甄后而作此赋,在这篇赋里.曹植把甄后比为洛水的水神宓妃,通过对宓妃美的具体刻画,表现出了较为突出的审美意识和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9.
《洛神赋图》是以三国时曹植的名篇《洛神赋》为题材而创作的绘画,该画以生动的形象完整地表现了该赋的内容,系连续性的神话故事画。现存《洛神赋图》是一件宋代摹本,但仍保留了不少顾恺之的画法风格,具有原作之风。画作巧妙地把诗的幻想,在造型艺术上加以形象化,创造了诗、画结合的杰出范例。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  相似文献   

10.
散文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注重文化交流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吸收和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文化,而且要注重向世界传达中国文化之美、中国文化之精髓。当前有关散文翻译的研究主要从文章整体含义的角度出发,且以批判性分析为主,很少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对散文翻译进行研究。本文以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为基础,探讨张培基的英译散文《梦》,从音美、词美、句美及意境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约翰·多恩的《早安》是英国玄学派诗歌的经典之作。该诗意象新奇,内涵丰富,给读者带来了极致的美学体验。从惊奇之美、意象之美、几何之美、人文之美等四种角度入手,对该诗进行了美学解读。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洛神赋》主旨,以史实为据,考究赋作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具体的政治环境,对《洛神赋》主旨的“感甄”说和“寄心君王”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文章联系作者创作时的特殊处境,分析其写作心态,对照其政治追求,并溯源“求女情结”的文化嬗变,因此认为赋作的主旨是“政治失落的遣怀”。这既便于加深对赋作内涵的体悟解读,亦更加深入对曹植政治人格的全面认识理解。  相似文献   

13.
针对荀子《劝学》审美鉴赏问题展开论述,先简要介绍《劝学》的立意、文学地位,指出研究目的是激活学生兴趣、优化教学组织,帮助教师规避偏重文字修辞、忽视审美引导的误区。然后深入剖析《劝学》美学特征,从文章语言之美、结构之美、辩证之美、哲理之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能够充实《劝学》教学理论观点,促进教学思路的优化及转变。  相似文献   

14.
李颖 《现代语文》2009,(12):24-25
陶渊明《闲情赋》继承爱情赋创作传统,但又在形象塑造、艺术表现力上有自己的追求,从而与曹植《洛神赋》一起对后世辞赋与后代文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作年新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一般依从南宋傅藻的观点,认为此词为苏轼元丰五年七月游赤壁后继《前赤壁赋》而作。比较《念奴娇》词和《前赤壁赋》描写的情境,二作当不可能因同一次赤壁之游而作;词中对英雄人物的热烈歌颂和“人间如梦”的人生悲慨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冲突,此种强烈情绪必因一非常事件之触发。考北宋史实,元丰四年十一月宋师“灵州溃败”,可能这正是本词创作的原因。因苏轼得到宋师失败消息当在该年十二月中下旬,故本词亦当作于是时。另本词的词牌、词题、词句以及形象的塑造和谋篇布局中都暗藏玄机,这些都为元丰四年说之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6.
钟嵘在建立中国诗美学进而建立中国纯美学方面有开拓之功。他建构了以“味”的审美感觉为中心的审美创作和鉴赏论。他所说的五言之有“滋味”、所描述的“诗之至”境是“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所贬斥的玄言诗是“淡乎寡味”。他的“味”论与诗体进化形式相关,与诗的形象感相关,更与诗的深层涵蕴相关。他对实现“滋味”至境的途径和手段有完整的描述,对兴、比、赋作出了具有美学色彩的阐释。他对“风力”与“丹彩”并重的诗美型态的重视,对“词采华茂”的欣赏,对“质木无文”的不满,对诗美与对象世界“直寻”关系的确定及其自然性美学观,都带有所处时代的审美理想的特征,代表了那个时代美学上的最高水平,并在总体美学思想和精神方面沾溉后世。  相似文献   

17.
刘蓉 《青海师专学报》2006,26(3):98-101
本文以形式美的最高法则一和谐美为视角,从汉语成语和英语成对词的语言特征,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以及美学原理方面探讨了汉语成语和英语成对词形式的和谐美,其主要表现为均齐美和反复美,对称美和均衡美,对比美和调和美以及节奏美和音韵美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楚骚美学和儒家美学、道家美学、禅宗美学一起并称为中国四大美学,并且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对后代文学产生过巨大影响,诚所谓“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文心雕龙·辨骚》)近年学者们对楚骚美学的内涵和特点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本文拟从“正”美和“奇”美这一角度探析楚骚美学一些特点,不足之处,尚祈方家正之。  相似文献   

19.
李清 《青海师专学报》2010,30(4):137-139
黎巴嫩作家纪伯伦的《组歌》是一部深刻隽永的哲理散文诗。诗人通过"浪"、"雨"、"美"、"花"、"幸福"之口来吟唱,构筑了诗人心中爱与美的理想世界。本文试从四个方面来解读这部作品的美学特征:形象之美、意蕴之美、表达之美、图画之美,从而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0.
萧统在《文选》赋类中首次设“情”目,填补了在赋作分类中无“情”类的空白,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入选的赋作代表了萧统心目中“情”类赋的理想面貌,萧统认可的“情”是“止乎礼义”的、为传统儒家思想所浸染的“情”。对赋中女子“中和之美”和赋中故事“以悲为美”的认同和赞赏则体现出了萧统对传统美学观念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