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一、党史学习逻辑的内涵与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2021年2月20日,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了党的历史是怎样的、为什么要学习党史、用什么立场观点方法学习党史等重大问题;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总书记提出了九个"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相似文献   

2.
一、活动目标1.通过知识问卷调查、阅读书籍、观看影片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党的光荣历史,知道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并感受中国共产党引导全国人民为新中国的建立浴血奋战的英勇事例,从而发自内心地歌颂党、赞美党。2.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革命先辈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史与中国社会的进步史、中华民族的复兴史是高度同构的.一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思想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这一历史进程贯穿着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主题、思想体系、思想建设与思想传播这四条核心线索.思想的历史是现实历史的能动反映,站起来、富起来与强起来,构成了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主题,反映出党的思想理论对于时代根本问题的求索与回应.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建构起具有原创性贡献与强大生命力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实现"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创造性统一.中国共产党注重从思想上建党、从理论上强党,把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基础性建设,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指导实践.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走向世界,党的思想传播实现了历史性发展,愈发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100多年来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86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为了让沈阳油田广大青少年深入了解党的历史,熟悉党的业绩,明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道理,他们抓住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6周年的契机,在"七·一"前后组织广大青少年开展知党、爱党、跟党走的宣传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5.
《邢台学院学报》2018,(1):63-68
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是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思想的历史大背景,毛泽东"两个务必"思想的形成源于对中国封建社会兴衰成败的历史以及中国共产党自身历史教训的深刻思考,源于对即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能否建立廉能政治的深刻忧虑,源于对中国共产党在建政之后能否担负起历史重任,巩固政权并实现长期执政的深刻忧思。"两个务必"的思想对于今天党的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从幼稚走向成熟。但中学历史课本中的叙述却非常简短:"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地处理了党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必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是党总结九十多年来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不懈奋斗的实践历程和历史经验的战略抉择。从南湖"红船"诞生到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逐渐开辟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初步建立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制度,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解放"为价值目标的革命文化。以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的民本思想,虽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述,但其实质是相同的,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制定和实行的正确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都贯穿了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等历史阶段,其间跌宕峰回,波澜壮阔。中国共产党90余年的光辉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和发展过程,就是在实践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过程。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根本经验之一。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有过两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四大理论成果。为了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和宣传,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  相似文献   

10.
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对党史和新中国史进行了浓墨重彩的介绍,关于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党史,有七个重点难点:为什么要成立中国共产党?党成立后通过了什么纲领?党的纲领体现了党的什么初心?党成立后为什么要实行国共合作?国共合作破裂后,党为什么要发动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政权?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后,党为什么要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来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共产党为什么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党的七大为什么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抗战胜利后,毛泽东为什么冒着风险去重庆与蒋介石谈判?蒋介石、国民党发动内战后,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为什么在短短三年时间就取得了全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教师要通过史实,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认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增强"四个自信",体现历史学科培根铸魂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执政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中国共产党执政60年来对执政党的自身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执政党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牢牢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条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始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出了一系列执政党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使党始终成为团结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注重借助俄国革命的历史、理论和文本等方面的资源,获取中国革命的路径参照、理论指导和方法启示。1938年9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与《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出版"不期而遇"。前者强调要将研究马、恩、列、斯的理论作为"时代任务",借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最终开创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后者提供了马列主义基础知识的"百科全书"和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经验的"百年总结",恰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现实需要相互契合。基于四个方面的革命需要,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掀起了以《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为"中心材料"的学习运动,为中国革命及其要素的系统建构创设了重要前提,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3.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有过三次大让步,即中共对国民党二大的妥协,这是政治上的大让步;中共对中山舰事件的退让,这是军事上的大让步;中共对《整理党务案》的再退让,这是党务上的大让步。本文将从周恩来对三次大让步的描述、共产国际和陈独秀在三次大让步中的态度两方面对三次大让步进行一个较为清晰地阐述,从而对这段历史有个较为准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个国家或政权维系所必须履行的职责,它关涉到一个执政党的生死存亡,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呈正相关。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人不仅要在执政理念上"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而且要在实践上把发展民主、保障民权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切入点,把协调民利、实现和谐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难点,把紧抓科学发展、增强国力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点,并作为当下的现实任务,才能更加有效地保障和推进民生的改善,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党的制度建设思想,是在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逐步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论述了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阐明了党的制度建设的途径和措施,揭示了党的制度建设的基本特征,强调了党的制度建设应遵循的原则。邓小平党的制度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解决了无产阶级政党在执政条件下,如何搞好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具有极为鲜明的时代特征,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建设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相似文献   

16.
中共"八大"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一次有益探索。党的"八大"路线是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正确路线,由于在随后的实践过程中背离了"八大"路线,党在后来的建设实践中为恢复"八大"路线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7.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开展群众工作,发展民主政治、推动根据地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开展反腐倡廉工作,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促进了根据地的各项建设,积累了宝贵的执政经验。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我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脉相承的民生观,这是我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由于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民生问题存在差别,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民生观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探究中国共产党民生观的历史演进轨迹,分析其内涵,把握其特色,对深刻理解党的宗旨,解决当代日益凸现的民生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苏维埃革命和苏维埃运动是共产国际指导中共先后实践的两个革命模式,影响着中国革命的发展进程。从苏维埃革命到苏维埃运动的战略转变,中国苏区有了大发展。苏维埃运动战略没有放弃以城市为中心,中央苏区的进攻路线导致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失败。  相似文献   

20.
艰苦奋斗精神,既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又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精神支撑和思想武器。艰苦奋斗精神是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强大精神支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宝贵精神资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思想保障,具有历久弥新的现代价值,必将焕发出更加灿烂的时代光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