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翻译不是将语言进行简单的转换,而是包括历史背景、文化传统、作者心理等在内的宽泛的文本转换.本文提出当今翻译学应借鉴西方当代新修辞学的意义理论指导翻译理论、翻译方法,加强修辞意识的培养,提高译者对译文受众、对译语修辞传统和译文话语修辞力量的理解与重视,强调以受众为中心,充分展现译文的修辞力量,以及受众对译文形式的认同感,并采取顺应源语文化的翻译方式影响受众,使其领略不同文化与语言的风采,最终将修辞的力量有效地传达出来.  相似文献   

2.
数十年来延续传承的矿冶文化是黄石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主流文化,为宣传黄石地区特色文化,使其能真正达到影响、感召、吸引国外受众的效果,外宣翻译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外宣翻译的译文能否被国外受众接受及认同,最关键的在于外宣翻译译文的内容与形式是否能达到相应的劝说与交流的效果。因此,该文针对黄石矿冶文化的英译现状,在西方现代修辞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矿冶文化的翻译策略,旨在提高外宣译者的修辞意识,使黄石矿冶文化真正“走出去”。  相似文献   

3.
数十年来延续传承的矿冶文化是黄石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主流文化,为宣传黄石地区特色文化,使其能真正达到影响、感召、吸引国外受众的效果,外宣翻译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外宣翻译的译文能否被国外受众接受及认同,最关键的在于外宣翻译译文的内容与形式是否能达到相应的劝说与交流的效果。因此,该文针对黄石矿冶文化的英译现状,在西方现代修辞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矿冶文化的翻译策略,旨在提高外宣译者的修辞意识,使黄石矿冶文化真正"走出去"。  相似文献   

4.
《莆田学院学报》2013,(6):73-75
结合比彻的"修辞形势"理论中"缺失"这一概念,从外宣翻译"清楚传递事实"的本质出发,通过实例分析,阐明在外宣翻译这种特殊修辞话语中也要紧记"缺失"、恰当填补"缺失",从而充分发挥译文的修辞力量,在西方受众中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5.
贺金山  付欢 《现代语文》2014,(3):121-124
外宣翻译是外宣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探索出符合中国外宣翻译的方法策略具有非常重大的实际意义。目前"内外有别"的原则在外宣翻译界深入人心。不过为了使中国文化走向国际,有些学者也提出外宣翻译应"以我为准"。我们认为应将外宣翻译的"内外有别"和"以我为准"结合起来,而非割裂开来,才能使外宣效果最大化——既不影响受众对译文信息的接受,又能使中国文化走向国际,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6.
旅游宣传片的字幕英译修辞问题不容忽视,本文从新修辞翻译观角度考察发现,当前旅游宣传片英译问题,主要存在于译文内容、英译策略、话语方式和美学手段四个方面。本文由此提出,旅游宣传片译文首先要体现出译者的修辞意识,其次要有具体的修辞对策才能进一步提升译文质量。笔者认为新修辞翻译理论对于旅游外宣材料的翻译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郭肃清  孙敏 《海外英语》2014,(12):116-118,120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中国在国际的政治地位日益凸显。为了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外宣资料的英译则显得格外重要。从生态翻译视角来解读外宣实例的英译,展现适应选择论下"译者中心"在政治外宣资料英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旨在提高译者的生态翻译观,动态地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译出符合交际语境的译文。  相似文献   

8.
孟磊 《海外英语》2014,(4):119-120
在中国对外交往的过程中,外宣翻译成为了沟通中外的重要桥梁,其目的是为外国受众传递信息,了解中国。外宣翻译既有翻译的共性,也有其独特的特征和翻译策略。该文分析了外宣翻译注重信息传播、以受众为中心以及敏锐的政治性三大特征,并探讨了三种常见的外宣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各种形式的中越交流文艺晚会中,主持词译文的水平和质量是影响交流效果及外宣水平的重要因素,翻译时应考虑受众的心理期待。本文以广西崇左各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举办的文艺晚会主持词为研究对象,在结合传统翻译手段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辅助翻译手段,搜寻更地道的词汇译文、词汇搭配及常用的句式表达,借鉴平行文本遣词造句的特点,提高使译文的可接受度,进而提高活动的外宣质量。  相似文献   

10.
外宣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其目的是让译文受众准确无误地理解译文所传递的信息。要达到这一目的,译者应注重译文的交际效果和受众的接受程度,设法化解英汉这两种语言在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在翻译中灵活地采用"加"与"减"的技巧,在译文中忠实再现原文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为解读电影片名翻译的现状提供了新的解释。电影片名兼有文学文本属性和广告属性,但更主要的是广告属性。电影片名翻译不能单纯从传统翻译理论着眼,而要以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为基础,从受众的反应出发,采用交际翻译方法,既注重译名广告效应,又兼顾片名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2.
《马达加斯加3》上映后,字幕翻译中是否该加入流行语的问题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本文在比较另一部多处用到流行语而备受好评的卡通电影《里约大冒险》基础上,提出流行语的运用符合卡通片的观众群体需求和影片基调,但是使用的时候必须要有限度,要考虑影片中的情景语境,并且选择为大众普遍接受的隐喻型流行语,才能被观众接受,为影片增色。  相似文献   

13.
当前西方归化/异化的讨论多从后殖民理论视角出发,揭示强势文化在翻译外国文学时所采取的归化策略的文化殖民主义本质,提倡异化的策略作为一种抵抗以求文化交流上的平等。文章剖析了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策略,并与传统译论视域中的异化/归化策略进行了比较。同时提出,在弱势文化向强势文化传播过程的初期,归化翻译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但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传统译论视域中的归化/异化手段较韦努蒂倡导的异化策略更具操作性。译者还是应在忠实于原文和不妨碍译文读者理解的前提下使归化异化互为补充,并防止过度归化或异化。  相似文献   

14.
影视字幕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翻译行为。根据不同的影视风格,译者应该始终以目的语观众为核心,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肖申克的救赎》的字幕翻译是一个成功的范例。译者通过恰到好处的增译、减译和归化策略,对这部影片的字幕进行了成功的翻译。  相似文献   

15.
张晓娟 《海外英语》2012,(4):172-174
关联理论对字幕翻译有很强的解释力,将最佳关联原则作为字幕翻译的根据和评价标准,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译者的责任是在体会源文意图和评估观众认知环境的基础上,结合字幕信息的特点,采取适当的策略进行翻译,使观众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佳的语境效果。该文以电影《阿凡达》的汉译字幕为例对此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经济、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美国电视剧越来越受人们青睐,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此为出发点美剧的字幕翻译也受到人们的重视,字幕的翻译既要传递美剧的异域文化魅力,又要考虑到本国观众的理解力和接受力。  相似文献   

17.
要实现电影片名的等值翻译,译者应尽可能做到让电影译名在译入语国家观众中产生与原片名在原语国家观众中大致相同的效果.因此,译者应遵循忠实反映原片内容、了解中英文化差异、注重译名的美学价值、挖掘电影片名的商业广告宣传功能等四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8.
余洋 《海外英语》2012,(3):160-162
哥特式电影不仅仅渲染恐怖和神秘色彩,它有着对社会和复杂人性深度的剖析与思考,其表现力往往要超越一般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语言学习角度来看,尤其对于字幕翻译者或者当代大学生来说更是一个挑战和促进。分析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归纳了哥特式电影字幕的翻译策略,并将经典影片《小岛惊魂》作为个案进行分析。结论表明关联理论对该类型影片字幕翻译有着很强的解释力,为了实现跨文化影片预期的交际效果,字幕翻译应该以最佳关联原则为指导,呈现给观众最佳的关联效果,搭建哥特式影片与观众心理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9.
影视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组——以《绯闻女孩》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影视翻译作为一座跨文化交流的桥梁,文化意象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异化、归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可以较好地处理影视台词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组。在影视翻译中,译者有责任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运用归化或者异化,抑或两者相结合的翻译策略,既帮助观众理解源语文化意象,又丰富译入语语言。《绯闻女孩》的不同台词翻译,较合理地处理影视作品中的文化意象,使译入语观众与源语观众的心理接受达到一种和谐美。  相似文献   

20.
叶霭云 《培训与研究》2009,26(11):133-134,F0003
新闻电视的翻译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桥梁,是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关键环节。本文通过分析电视新闻的特点,结合"跨文化化"这一新跨文化新视野,提出电视新闻的翻译必须协调有声语言层面、文字语言层面和非语言因素层面,才能释放新闻信息交流中的深层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