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晋南朝诗歌中的感兴意象表现为两种类型,这就是即目写心的感兴意象与临空构景的感兴意象。感兴意象来自诗人在非自觉意识中主体情感与物象的异质同构,意象生成的无意识投射使感兴意象具有深隐曲婉、多义而开放的审美空间。感兴意象一般在空间的组合中结构意象,空间性增加了诗歌意象的视觉特征和绘画性。魏晋诗风向南朝诗风转变的突出标志就是诗歌意象从音乐性向绘画性的演变。  相似文献   

2.
南朝与魏晋抒情小赋的抒情特色有很大不同。在魏晋抒情赋中,抒情中参杂议论、描写、叙述性语言,情景交融的意象建构仅是一小部分而已。南朝抒情赋也继承了这些方式,不过出现了新的变异:其一,以情景交融的意象结构全篇,剔除了许多显示逻辑意味而不指代实在意象的虚词,叙述性和描写性语言明显减少;其二,南朝赋重韵——情韵与境界;其三,南朝赋中“诗眼”的运用。正是因为南朝赋的这些抒情特色,使它更接近文字简约、意境鲜明的五、七言诗歌,而不仅仅是“抒情”。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朝时期,文学理论著作层出,文学理论有了长足发展。意象理论在此时也渐趋成熟,陆机《文赋》与刘勰《文心雕龙》两部著作对意象理论影响最大。本文在分析魏晋南北朝文论的基础上,着重梳理诗经楚辞传统及汉赋影响下魏晋南朝意象理论的发展情况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朝大部分象征意象表层象征物本身具有一定的独立自足性,其象征意义在确定与不确定之间形成一定的审美空间。其优秀的象征意象常常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诗人自我精神、境遇、人格、命运以及诗人心灵中双重自我的无意识投射;“转蓬”等象征意象表现了生命追求归根反本的时代的集体无意识和生命飘泊孤独的人类的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5.
玄学思想方法对魏晋诗歌的艺术风貌有较大影响。委运自然的思想形成了诗境的平和淡远;言意之辨尤其是得意忘象的思想方法使诗歌意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冥观静照的思想方法又与诗歌的静态清趣之美有直接关联。此外,有关南朝诗论家对于玄言诗“淡乎寡味”的评价,应该从玄言诗人的创作追求与评论家的诗学观念两方面来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6.
在魏晋南朝时期并没有“玄言诗”的名字,“玄言诗”的概念是今人提出的。结合南朝人的论述不难看出,所谓玄言诗其实就是南朝人所说的受了玄学之风不良影响的诗。不过,南朝人所指的不良影响包括思想趋向、作品基调、辞采和词趣四个方面,而当下的研究却并未完全据此立论,往往脱离南朝人的评价,根据自己的理解,在魏晋诗歌中选出一部分作品,然后名之日“玄言诗”,并据此为他们的玄言诗研究提供支持。由于研究者所面对的作品互不相同,有关这个问题的研究也就无法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7.
王珍 《学语文》2014,(4):56-57
戴望舒在当时也受到新格律诗派"绘画美"的影响,在其诗歌中也融入了绘画的手法,但他更多地是受到西方立体画派的影响,注重诗歌意象色彩空间"体"和"面"的表现,从而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意象色彩进行繁复的渲染,戴望舒在意象色彩的渲染中更加喜欢冷艳的色彩基调,给人一种迷幻般的忧郁情调。  相似文献   

8.
花植根于中国文化中,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不少以花为意象表情达意的诗篇。花作为意象,渗透着诗人的情感,诗人以花喻美女、抒情思、撼感兴,从不同角度展示出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诗词与英美意象派诗歌在意象的营造方面存在着一些共同特点:追求简洁,突出意象,时空自由;会意性强,分析性弱,且多数诗歌具有明显的绘画效果。然而,基于中英两种语言的结构模式差异,中国古典诗词大致属于常规性语言范畴,而意象派诗歌基本属于变异性语言范畴。  相似文献   

10.
诗歌中剑意象大量出现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剑意象的第一个基本内涵就是与豪侠人格相联系,成为侠义精神的文学表征。剑意象的第二个基本内涵是抒发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和才能不得施展、人生价值不能实现的失意、苦闷、彷徨和愤懑。剑意象的第三个基本内涵是礼赞高雅、真挚的君子友情和傲岸、高洁的人格。魏晋南北朝诗歌中剑意象的大量运用,既有着先秦两汉社会剑崇拜文化的基础,又和魏晋六朝时代风气与社会心理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1.
象似性理论揭示了语言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象似关系,即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本在于遵循“模仿原则”,即形式模仿意义.文章通过研究诗歌、文字与绘画三者的关系,揭示三者间的“模仿”本质.可以利用象似性原则帮助译者从词汇象似性、句法象似性及篇章象似性三个层面分解并阐释原诗:通过词汇象似性帮助阐释并翻译诗歌的“意象”,通过句法象似性揭示诗歌翻译中形式与内容的重要关系,通过篇章象似性分析诗歌翻译的完整性——歌意象的完整、诗歌形式与内容的完整.象似性理论为诗歌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有助于探讨诗歌意象翻译的原则及方法.  相似文献   

12.
用器物类意象表达诗人的婚恋情感,是南朝乐府诗歌的一个显著特征.这种以诗言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及比兴传统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源远流长.本文即选择“香炉”、“团扇”等器物类意象进行研究,剖析南朝乐府诗中的婚恋象征.  相似文献   

13.
《柳州师专学报》2019,(5):36-38
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在空间观与审美意象上存在较大差异,针对空间观与意象造型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在空间观上,中国绘画采用以小观大的散点透视法、点与线相结合的空间塑形手法以及动态开放的空间建构方式;而西方绘画采用近大远小的焦点透视法、块与面相结合的空间塑形手法以及静态封闭的空间构建方式。在意象造型上,中国绘画秉持以意取象的意象观,通过水墨简约手法表现意象;而西方绘画的意象观经历了从逼真到变形的演变历程,以重彩夸张的手法表现意象。  相似文献   

14.
空间诗学是语言的能指与所指的滑动带来的诗歌意义空间的多层性和多义性的特性。发掘诗歌的空间性和自觉的使用将会为诗带来更立体多层的发展空间。而意象则是构成这种空间的主要因素。从意象的角度来解析诗歌的空间空白,提供了更多的诗歌理解可能。  相似文献   

15.
诗与艺术是共通的.特别是现代诗,由于漠视音韵而强调意象,这就与视觉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罗门在其诗论中,曾多次谈到诗歌与绘画、雕塑、电影的关系,认为诗歌与各种视觉艺术在意象的组合、错位、变形等手法的运用上,是有共通之处的.他说过:“由于诗人在诗中透过语言文字,能使无形的‘意’,变成有形的‘象’,诗人便也因此被看做是以文字来绘画的艺术家.”(罗门:《诗与视觉艺术创作世界的关联性》)诗歌意象,是传统诗歌与现代诗歌共同拥有的构成意境的基本元素,不同的是传统诗歌的意象组合方式有明晰的线索,而现代诗歌由于强调要“从目视的有限的外在现象世界,进入灵视的无限的内在心象世界”(罗门语),因而其意象组合方式便不似传统诗歌那样具有明晰性和直观性,而更多地以跳跃和抽象的形式来体现.为了实现从目视的三维空间向灵视的多维空间的穿越,现代诗人  相似文献   

16.
南朝赠答诗是在学习继承魏晋赠答诗紧扣时代脉博,反映社会现实,表现情感和采取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的基础上,再经过自己的艺术创造写成的,因而具有自己的创作风貌,那就是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手法灵活,融社会、人生、自然景物于一体,汇叙述描写抒情于一炉,代表了南朝诗歌的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17.
自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窥意象而运斤”之后,“意象”即被当作诗的原质而被欣赏者所重视。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也常引导学生通过把握诗歌意象来感受诗歌之美。不过,长期以来,我们对意象的理解常停留在单一的景(物)、情的关系上,其实,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充分领略意象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汉语是重意合的语言,缺少显性的外在衔接手段,主要是以意统形。汉语诗歌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语言凝练的特点。因此,诗歌主要依靠读者的联想与想象,使得读者对语篇的意义进行重组,从而形成连贯。这种想象与联想其实就是诗人创造出的一组相关的意象,通过这组相关的意象在读者的头脑中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从而实现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本文把意象分为时间意象、空间意象、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来探讨意象在诗歌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比较嵇康、陶渊明诗歌飞鸟意象的形态及内涵差异入手,认识他们建构自由人生的不同情致,并蠡测魏晋人实现人格独立的实际情形和嬗变过程。嵇康诗歌中的飞鸟意象大致有三类,从整体意义上代表了嵇康现实生活与心灵变化的特殊形式。陶渊明诗歌意象主要有两类,其不但具有象征意义,而且表现了飞鸟意象在文学史上的发展和演变。  相似文献   

20.
在汉代诗歌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意象群组合成不同的意境。意象是诗歌的基本艺术符号,是诗人感性、知性与客观物象的瞬间综合。意象既来源于诗人深刻独异的感性经验,又来源于诗人内在精神的律动。因此:通过对诗歌意象空间的架构分析,既可以探明诗歌意象的衍化路径,又可以揭示诗歌意象与诗人生命本体之间的隐喻关系;其次,汉代诗歌诗体的流变也呈现出多样性,表现在诗歌结构上是空间的多变化,呈现出诗歌的一种空间结构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