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牛鬼蛇神》是马原“归隐”二十年后的新作,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以往的作品不同,小说没有使用马原惯用的元小说叙述模式,而是用较平淡的方式叙述带自传性的故事,然而不变的是,民间元素始终出现在小说当中,并占据重要的位置.文章试图从文化、宗教、信仰、哲学等方面对《牛鬼蛇神》中出现的民俗元素进行分析,探究其作用与价值.  相似文献   

2.
对一个遥远世界的发现——马原西部小说的视角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作迭出,新人蜂起。一个比一个更年轻,一部比一部更有异采。投身在新时期文学竞技热潮中的小说家们,不论是凭着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对历史与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还是凭着小说新品种的创造与引进、艺术形式的除旧与布新,要想取得引人注目的成绩,也并非易易。马原倒以他不多的创作,几篇西部小说——《拉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还有《西海的无帆船》,而有了“全国性的影响”。这是李洁非、张陵在《一九八五年中国小说思潮》中给予马原小说创作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马原是当代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发表于1986年的小说《虚构》不仅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他文学创作核心理念——“小说即虚构”的最好阐释。《虚构》叙述了一个汉族人进入西藏某麻风病人禁区,在与世隔绝的“玛曲村”与麻风病人朝夕相处的七个日夜的奇特经历。马原在《现实的虚构》中坦言:他的《虚构》既是现实又是幻觉并在时间上不存在。这种作者本人在其文本和其他批评理论中一再强调的元小说叙事模式,让批评家们对《虚构》的解读一直停留在马原文学艺术形式方面做的大胆探索上,而忽视了文本所透露出的深层意蕴——对被遗忘在“玛曲村”弱势他者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4.
明灯 《新作文》2013,(6):11-14
笛安,原名李笛安,1983年出生于山西太原,曾留学法国,中国知名青春文学作家。2003年其处女作中篇小说《姐姐的丛林》发表于《收获》杂志6月号刊首,其后又在《收获》《人民文学》等国家顶级纯文学杂志上发表多篇作品。2008年10月,笛安以短篇小说《圆寂》获得首届"中国小说双年奖",2010年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9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奖。其代表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先锋小说的兴起,伴随着马原、莫言、残雪,洪峰这个名字也逐渐被人们所知。洪峰早在1983年就开始了小说创作,处女作《啊,山冈上的小白杨》,发表于《绿野》,并获得了绿野金牛奖。文学界开始更多地关注他而让他声名大振是在1986后的那些作品,如《瀚海》《奔丧》《极地之侧》等。  相似文献   

6.
人性的坦露     
《收获》杂志2007年第2期刊载的晓苏小说《我们应该感谢谁》,是一篇不可多得反映当前中国社会底层有关伦理道德、传统文化、社会风尚的好作品。  相似文献   

7.
我喜欢乘坐无人售票车,从一个终点站乘到另一个终点站。倘若找不到接下去的路,就原路返回。我喜欢在车上看书,看小说。有不计其数的小说是在车上完成她们的使命的,其中包括我最喜欢的三本:马原的《上下都很平坦》、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和苏童的《枫杨树山歌》。  相似文献   

8.
冯皓 《继续教育研究》2011,(12):200-202
新时期科学发展观教育在合格政治素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发展观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马原》)课程建设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根据《马原》课程的特点,科学发展观进《马原》课程应该遵循全面性、主体性、渗透性和化整为零的原则,将科学发展观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全面融入《马原》课程中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教学内容的各个部分。通过课程主渠道的作用,有效地培养高校人才的政治素质。  相似文献   

9.
近日“春申原创文学奖”在上海颁奖,共揭晓了6个奖项:金仁顺的短篇小说《彼此》获2007年度最佳小说奖;熊召政的《去明朝看风景》获2007年度最佳文学著作奖(非小说类);《收获》杂志副主编程永新获首届文学编辑成就奖;兰晓龙的《士兵突击》获最佳影视原创文学剧本奖;《茉莉花开》原著小说《妇女生活》的作者苏童,获最佳影视原创文学奖;  相似文献   

10.
在国内文学研究界,以叙事学方法细读中国现当代小说经典文本,达到新的研究深度和规模的,刘阶耳先生是首家。其新著《喧嚣的罅隙——汉语小说细读》,以废名的《桃园》和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为对象,进行了精微的话语解读和透辟的叙事研究,构筑了一个原创性的话语世界,展示了叙事艺术的诸多秘密,并在研究方法上提供了可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马原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被“追认”为“先锋小说”的开创者,这种文学史的“共识”形成之后对马原的“先锋小说”产生了选择性的遮蔽。因此论文试图通过对“前史”的考察,厘清西藏以及“西藏新小说”圈子在马原的“先锋小说”形成中所起的作用,回到“先锋小说”产生的现场去获得更丰富的文学史信息与视角,并从中认识“文人圈子”通过对前史的筛选实现对作家形象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自元小说"是"元小说"的种概念,是指一部小说以自身为叙事对象。先锋派作家马原的小说《涂满古怪图案的墙壁》即是自元小说。自元小说的自指性特点,决定其叙事语式以自述式话语(即非引语型话语)为主,以叙事学理论为基础,考察作者、叙述者、故事角色、评论者以及读者间关系的交互性,同时关注叙事文本结构的层级性。  相似文献   

13.
著名艺术家黄永玉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已经写了十多年,中间数次停笔,作品的完成时日似乎遥遥无期。《收获》杂志从今年第一期开始以专栏形式首先连载《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黄永玉说:“小说写的就是我的亲身经历,而非虚构。如我这般的生活,没有人经历过,相信尤为引人注意。它是部很好玩的小说,一定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张生 《快乐阅读》2013,(14):10-11
尽管2012年我一直远在加州的圣芭芭拉小城享受宁静的生活,可也知道这一年对中国文坛来说是热闹而重要的一年。其中,现籍中国的作家莫言获得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可谓是标志性的事件。但我觉得这一年还有另一件重要的文学事件值得铭记,那就是搁笔多年的先锋作家马原的新长篇《牛鬼蛇神》的出版。虽然我也很欣赏莫言在小说中展现的生活的丰富性和残酷性,可从个人趣味来说,我还是更喜欢马原在  相似文献   

15.
正张忌,1979年生于中国浙江。小说家,人民文学新人奖得主。2003年开始小说创作,先后在《收获》《人民文学》等杂志发表小说近百万字,出版作品有《出家》《搭子》等。2016年其长篇小说《出家》一经出版,即引起广泛关注,是豆瓣年度读书榜单推荐作品之一,并被韩国Sallim出版社高价拍下版权,在韩国上市,另有繁体版即将出版。2017年,张忌和作家格非、阿摩司·奥兹等共同夺得首届京东文学奖。另有《夫妻店》即将被改编成电影。  相似文献   

16.
《香艳杂志》是民国初年的妇女刊物之一,其中侠义小说五篇,分别是《黄钟》、《周连芬》、《黄衫女侠》、《奇妓》、《伶侠》.本文针对出现在《香艳杂志》中的这五篇侠义小说进行简单的分类及归纳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元小说手法较为集中地出现在马原等先锋派作家的作品中,是先锋作家暴露虚构,解构现实主义写作成规的话语策略,文章以马原的作品为例,论述了元小说的主要特点,功能,探讨了元小说在当代文学中的意义。文章认为元小说在结构方面的特点是打破框架,在意识方面的特点是自反应,它的主要功能就在于暴露虚构和质询成规。  相似文献   

18.
作品信息     
<正>马原跨界写童话《湾格花原》读过先锋派作家马原作品的读者也许不会想到,这位曾经的先锋人物有朝一日会写起童话,而且还是一部写给自己小儿阅读的历险记体童话——《湾格花原》。《湾格花原》是马原的第一部跨界童话,日前由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湾格花原》是一部标准的历险记体童话,时间是当下,地点是史前的地球,全书仅有两位主人公——小男孩湾格花原和博士小风  相似文献   

19.
小说沉浮录     
小说确实有过无与伦比的辉煌!曾几何时,古小说流传于街头巷尾,唐传奇递送在锦绣府第,宋元话本则在瓦舍勾栏赢得叫好连连,至于章回小说更是赚得了无数痴男怨女的眼泪与喟叹。当代,稍上了些年纪的人也许还记得:在他们的生命历程中,有林黛玉、鲁智深、安娜·卡列尼娜、高老头、简爱、牛虻……始终陪伴着。他们肯定怀念“文革”解禁后,涌向书店,豪购名著时的那份激动。小说是不是真的正在如小说家马原说的那样走向博物馆? 在福楱拜写出经典名著《包法利夫人》之后的80年(20世纪30年代),另一位伟大小说家、布洛克说:“现代小说英勇地与媚俗潮流(tideofkitsoh)抗争,最终被淹没了。”另外的一个杀手无疑是如今铺天盖地的影视传媒。一项民意调查数据更令人不安:15至25岁的年轻人,认为在5年之后,自己不会再阅读平面媒体。著名小说家马原先生发表了题为《小说在我们的时代》一文,他对与之休戚相关的小说的命运深感忧虑与无奈。风靡了近两个世纪的小说真的会不幸沉沦吗?我们组织了年轻的学子就关于小说的传统与现代、高雅与媚俗、精典与快餐以及网络小说进行自由的讨论。小说是历史,犹如绘画是现实;小说可以存在的惟一理由是它确实企图再现人生、观照人生。卡夫卡以他的小说《审判》《城堡》《变形记》,成为20世纪现代小说的开拓者与奠基者,无比深刻地提示了面临“价值真空”、固有的人生意义的明确表达,以及无家可归像传染病一样蔓延的“现代人”的基本的生存处境。继而出现了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加缪的《局外人》《鼠疫》、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老人与海》、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划时代的巨著。21世纪人们更期待着好小说,如王安忆所说:“好小说,是好神话。”人一伸手就能够得着它来慰藉心灵。人类内心对于精神与梦想无限的追求永不泯灭。  相似文献   

20.
可爱的骨头     
《阳光搜索》2005,(6):62-62
被誉为“80后”代表女作家的苏德的长篇小说《钢轨上的爱情》得到了马原、虹影两位重量级作家极高的评价。在为这部青春小说所写的序中,大师级作家马原说:“终卷那一刻,我能给苏德的只有两个字:佩服。”诗人出身、具有全球影响的作家虹影则以诗一般的语言来评价这本书:“整部小说充满美感、青春的气息,那种种挣扎彷徨,犹如火车在引领我们穿越一个与现实相关又是虚构的世界,让我不得不惊叹一个22岁作家的才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