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毕飞宇一直被认为是当代男作家中最关注女性命运的人。无论是在他的城市题材小说诸如《哺乳期的女人》《林红的假日》,还是在他的乡村题材小说诸如《玉米》《平原》等小说中,他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女性形象,展示了女性独特的生存状态。在代表作《玉米》系列小说中,毕飞宇重点书写了权力话语逐渐植入下的女性的生存经验。他笔下的女性也逐渐有了对男性的妥协,有了对生存环境的不满和出走,有了对权力的追求。女性作为毕飞宇小说中的弱势群体,其个体生命的困境成为作家反思和启蒙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多收了三五斗》是叶圣陶先生的短篇小说。叶圣陶(1894-1988)是现代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他早期小说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难中》等。后转向摄取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倪焕之》等,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九·一八”事变之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  相似文献   

3.
《多收了三五斗》是叶圣陶先生的短篇小说。叶圣陶(1894~1988)是现代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他早期小说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难中》等。后转向摄取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  相似文献   

4.
方方小说的创作题材广泛多样,但是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平民生活、爱情生活、城市怪相、警察故事、知识分子家族命运等几个方面。近年来,方方女性题材的创作倾向愈发明朗,逐渐成为作家一种自觉的创作追求。在这类作品中,作家深刻地表现了当下女性艰难的生存处境以及女性内心深处的迷惘、困惑与挣扎。作家向我们展示了自在与自为两种女性的生命形式,并表现出女性对于心灵的精神家园的渴望与追寻。  相似文献   

5.
靳以早期爱情题材小说,以对负心女性的谴责为主旨.不仅为其整个创作奠定了极端情绪化的风格,也极大地影响了他的人生观和创作观。恶魔般的女性形象,在其小说中一直挥之不去,靳以也曾赋予女性一种全新的面貌,即以忧国忧民、鼓动宣传为使命的纯洁少女形象。《前夕》中还出现了静宜这样自愿放弃个人幸福、甘为家庭奉献的人物.既是作家的自我影像.也是坚守个体岗位的知识分子在大时代中的缩影。  相似文献   

6.
张琦 《学语文》2011,(3):46-47
一、命运之探问“人”之所以有别于自然界其他生物正是源于人的社会性,这就要求人的存在首先要有一个社会身份。叶圣陶小说在将话题引向对“女性命运”思考前.先将聚光灯对准了“人”的认识上。纵观叶圣陶小说。我们很容易发现其中的女性形象很多都缺失自主的姓名权.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叶圣陶是以文学家和教育家并称于世的。他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之一,创作了大量的小说,童话、散文、诗歌以及文艺论著。特别是他的以教育为题材或与教育有关的作品,在新文学史上开拓了“教育文学”这一独特的创作领域。叶圣陶毕生献身教育,对旧中国的教育界十分熟稔。因此,描写旧教育内幕,表现教员和学生的生活,就成为他创作最重要题材。据估算,在他写的一百左右的短篇小说中,与教育有关的占到三分之二以上.著名长篇小说《倪焕之》,也是以教育为题材的。丰盈充实的教育实践给叶圣陶的教育文学提供了多姿多采的内容和坚固厚实的  相似文献   

8.
郁达夫是一个格外关注女性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本文主要将郁达夫小说中的女性归纳为“妖冶放荡型”和“柔慈博爱型”,并结合郁达夫的生平家事,指出郁氏小说中女性形象是与其幼年家庭的三个女性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五四时期最先觉悟的社会成份。中国的知识女性,在整个妇女界是最先觉悟的阶层。“五四”小说中知识女性形象反映了中国知识女性在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同时,对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爱情、婚姻、家庭等问题表现了极大的关注。“五四”落潮后,知识妇女的生活与思想出现了激烈的动荡,她们心灵发展的历程记录着“妇女解放”途中知识女性反抗当时社会、批判自身弱点的艰难曲折的历史,在个人的心理因素同社会环境的不断冲突中,由“个性解放”走向社会革命的路途。性爱与母爱的冲突——知识女性心理的矛盾性“五四”时期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中心冲突是觉醒的个人与整个社会的对立和冲突,反映在“五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异的作家,他一直以“乡下人”自居。沈从文以湖南湘西乡野文化与人性个性叙写而闻名于世,同时,也创作了许多都市题材作品。沈从文的都市小说和乡土小说在文学史上都有它的价值和意义,把沈从文的小说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乡土小说和海派小说进行比较是有价值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沈从文城市题材小说审美视角的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11.
<正>1979年第5期《文艺报》发表了一篇《忆“五四”,访叶老》,老作家叶圣陶畅谈了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以及他本人创作活动的一些情况,特别介绍了自己在辛亥革命以后、五四运动以前从事文言小说创作的一段经历。为我们了解当时文艺界概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如果从发表于1914年的第一篇文言小说《穷愁》算起,叶圣陶的文学创作活动至今已六十七个年头了。在漫长的年代里,作家创作了大量小说、童话、散文等作品,奠定了自己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叶圣陶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成就的作家,而且,他创作的文言小说在旧民主主义文学中留下了踪迹,给辛亥革命以后荒芜的文坛增添了一丝生意。他是从近代文学转向现代文学创作的一位有代表性的作家。与五四同时代的一些老作家相比,叶圣陶  相似文献   

12.
女性“自我”意识虽然是女作家以个的名义进行的故事叙述(即第一人称),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武断地将作品中的“我”等同于作本人。当然,这并不排队这个艺术形象上所呈现出的作本人的经验(他人的或个人的)特征,同时,也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女生“自我”形象与其它类别的女性形象的区别。它是关于“自我”的言说(第一人称叙事并且这个“自我”必然地折射出女性作家的心灵特征。  相似文献   

13.
苏童是少数几个尤其擅长写女性的男性作家。他对女性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把握都处理得恰到好处,非常自然。他笔下的女性一改过往的温柔善良、知书达理,相反的,大多都阴暗猥琐、粗俗野蛮、善于妒忌,非常具有特色,成为中国当代女性小说的独有景观。苏童的几个从女性视角描写的女主人公具有很多的共同特征,他将这些女性称为“颂莲”式女性。  相似文献   

14.
美国后现代叙事理论家苏珊·S.兰瑟在对西方女性作家的小说文本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三种叙述声音:作者型叙述声音、私人型叙述声音和集体型叙述声音。通过考察中国五四时代以来的女性作家小说文本,发现这三种叙述声音的特征对它们同样适用。在西方理论和中国文本相互观照的基础上,发现中国女性的叙述声音经过了一个由不自觉的隐匿(他者赋权)、自觉的显现(自我赋权)到与人物的声音交融(相互赋权)的过程,体现了中国女性作家书写的逐步成熟。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乡下人”角色认知,是作家的一种理性认识,表现了作家对自我内在精神的把握与需求。“乡下人”在他这里代表的是一种自然本真的生命,是与都市文明异化的人性相抗衡的力量。而他的“乡下人”角色认知,使他对于笔端的城市女性形象,流露出了不同于他倾注于湘西女子难以言说的温爱之情,对城市庸俗女性给予了无情的批判,对都市新女性则赋予了真诚的赞美,并以此作为作家寄托湘西心灵之梦的一个载体。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美国的浪漫主义作家爱伦&#183;坡在小说中塑造了几近完美的女性形象。她们的美丽不仅体现在容貌、智慧和心灵上,她们的死亡也在实践着一种美——震撼读者心灵的“恐怖美”。这些女性人物不仅是爱伦&#183;坡现实生活中亲人形象的再现,她们还寄托着作者对于母爱的强烈的心理渴望。爱伦.坡小说中的女性虽然大都芳年早逝,但是她们的死却成就了“美”的永恒和爱伦&#183;坡小说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周琳琳 《文教资料》2010,(34):10-11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中有一类特殊的女性群体——被侮辱被损害的妓女。沈从文有意识地为妓女鸣不平,努力挖掘潜藏于她们心灵中高尚、纯洁的人性美,但他在处理此类题材时.使用的却是男性视角,往往从男性心理入笔.忽略了更具灾难性的女性受害者。小说《丈夫》就是从男性视角出发来叙述故事,而在《柏子》中,他虽着重表现妓女也有人性,懂得爱,下笔却忽略了她们卖淫的社会内容.突出了她们的动物本能,造成了女性生命伤痕的淡化。  相似文献   

18.
现今评论界对萧红本人及其作品从女性主义角度作了大量的论阐释。主要凸现作家以其个人经历和创作展示生活在男性化空间里的女性的反抗与愤懑的决绝姿态。笔则从作家早期的小说与散作品中发现,萧红在成对传统女性生存处境之边缘性的“叛逆”之前,曾经也是欣然接受传统习俗,伦理规范下的女性角色,并进一步揭示女性的“自恋”天性是其体认传统角色的促成机制,这一点笔试从女性主义批评关于对女性的定义解析中找到理论依据,从而想填补萧红研究领域中的某些空白。  相似文献   

19.
对张雅茜长篇小说《此生只为你》的阅读过程,是一种不断会有发现的喜悦相伴随的阅读过程。作为一位已经有数十年创作历程的作家,她的小说创作基本上是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同步发展的。然而,或许是因为自己身为女性作家的缘故,与其他一些总是在小说的题材上四处出击的作家有所不同,张雅茜的小说创作可以说是数十年如一日地始终探究表现着女性在婚姻爱情问题上所面临着的种种困境。粗略地说来,  相似文献   

20.
冰心与叶圣陶早期小说中的儿童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心在早期的小说创作中,塑造了一系列“问题儿童”和“天使儿童”,这些儿童形象的个性是消隐在他们所承载的社会问题或理想宣言之后的,具有概念化的特征。叶圣陶也同样在早期小说创作中,寻找寄寓在儿童和妇女身上的作为“世界的精魂”的“爱、生趣和愉快”。相比之下他更忠实于现实,他将童心作为自己人生的安慰,为生存寻找一点烛火。冰心与叶圣陶的成人文学中的儿童形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五四”发现儿童、关注儿童艺术地再现儿童的特有文学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