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价值论在我国哲学领域还是新学科,涉足者少,且涉足不深,有许多问题有待于人们去探讨。本文作者认为,“价值主体只能是包括从最简单的生命组织到最高级的人类和人类社会在内的各个等次的自控制系统”。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作者肯定,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实践、价值、认识三位一体,难解难分,人(个体和群体)作为主体,必然既是实践主体,又是价值主体和认识主体。作者认为,把这种观点扩大到包括人类社会和动、植物界在内的一切有生存活动的自控制有机系统,就会看到:一切自控制、自调节的有生命系统作为主体,都必然既是生存活动的主体,又是价值主体和信息选择与接受的主体,不可能只是其中的一种主体。三种主体具有严格的相关性,三种主体与周围世界的三种关系(生存活动关系、价值关系、信息关系)具有不可分割的功能耦合性。根据以上观点,作者对有的论者把“实践-认识关系”归并在一起,作为一方,又以价值关系为另一方,据以论证没有“认识-实践”活动的无机物也可以单独具有价值关系、也可以作为价值主体的论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并对该论者把“作为一个完整体存在的规定性”作为判定价值主体的标准的论点作了比较深入的辩驳,断定无机自然物不可能是三种主体中的任何一种主体,它们根本不是主体。  相似文献   

2.
学生的课堂权利是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过程中依据国家法律、教育原则和规律等可以行使的权利和应当享受的权益之一.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教育工作者还存在着许多理论上的误解和行为上的"不法"现象.从理论上来说,比如教育过程中的学校价值中心取向和教师价值中心取向,即以学校利益和教师利益为中心的观点;比如在开展教育活动时,以面向多数学生利益的名义而不惜忽视少数学生利益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课堂权利就经常受到侵犯.  相似文献   

3.
有一种观点认为一切物都可以作为价值主体。我们认为只有人才可以作价值主体。这是因为人的需要是自为生成的,是社会的产物,并且对自己的需要是意识到的。价值对象是与价值基础相关联的另一个问题。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扩展,生产水平的提高,人类价值对象的生成越来越依赖于人自身,甚至可以说是人之自为的产物。但价值并不就是价值主体、价值基础、价值对象或是它们的关系,价值本质上是一种过程,是人与对象之间的双向互逆过程,是意义的瞬间生成。因此,价值基础、对象与本质是三位一体的。  相似文献   

4.
哲学的价值范畴目前仍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总结起来大致出现四种观点。其一:根据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中所述,把商品价值推广为价值的一般定义,认为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它反映一种社会关系;其二:把物的有用性当作价值,认为价值是客体能够满足主体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第三:认为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  相似文献   

5.
阿马蒂亚·森指出贫困的实质是主体缺乏进行活动的基本能力,消除贫困就是要赋予主体以进行活动的实质自由,这一过程就是发展;发展在价值上体现为基本能力平等.森的发展观不仅把贫困与发展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并使平等这种价值更具普遍性,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它具有伦理上的现实性,是一种伦理理念.作为伦理理念的发展,就不仅仅是一种价值要求或道德冲动力,而是一个具有现实性的文化设计.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写道“我的观点是: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马克思的这一理论,把历史的发展看作是一个有规律的客观过程,从而在人类社会领域内创立了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同时,它也没有抹煞或贬低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及其活动的作用和意义,为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确立了一个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长期来,哲学界一直认为:“狄德罗唯物论思想基本上也是机械的和形而上学的.”①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狄氏的哲学基本上摆脱了机械论和形而上学思想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能用辩证的观点看事物,但没有达到马克思主义科学辩证法高度,因而它是介于形而上学与马克思主义科学辩证法之间的一种哲学;在辩证法发展史上,是由古代朴素辩证法发展到马克思主义科学辩证法的一个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8.
在教育学领域中.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教学价值即教学客体属性满足教学主体需要的关系。教学是一种实践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我们研究教学价值的客体。这种实践活动的属性满足主体的需要就构成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古希腊人认为自然界渗透或充满心灵,从而没有人类与自然对立的意识.西方近代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现相对立而具如下特点:一、主、客体二分,由此引发主体如何认识客体、人类如何征服异在的自然的问题;二.机械论,认为自然不过是一架机器;三、自然科学万能论,认为在制服自然方面没有自然科学解决不了的困难.基于这种观点人们相信愈能征服自然便愈能过得舒适.到了现代,得到普遍纠正的只是关于自然的机械论.关于主、客二分、自然科学万能的信念则仍然根深蒂固,所以人类不肯放下征服自然之剑.实际上自然科学之所知相对于人类对自然之无知只是沧海一粟,不仅一个个人是有局限性的,整个人类亦是有局限性的,人类并不具有上帝的全智全能和永怛.人类对自然的每一次征服都受到了自然的报复.人类亟需倡导一种全新的自然观: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所以我们应该像保护我们自己一样保护自然.我们该从享乐主义的迷梦中猛醒,该放下征服自然之剑了.  相似文献   

10.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主体意识的正确导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主体意识的正确导向李树魁主体意识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自觉地把自己看作活动承担者和主人翁的一种认识和态度倾向,是一个人主体价值和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其结构上可包括哲学观点、政治态度、道德水准、知识基础、心理素质、社会经...  相似文献   

11.
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表现出来就形成作风.作风就主体而言,可分为个人作风、集团作风和社会风气.总的来说,作风是一种渗透性范畴,而不是一种关系范畴.它的着眼点并不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具体的方式,而是主体的态度、观点以及行为的惯性.作风并不是实践、认识、价值评价和审美活动本身,但又离不开这些活动.它以这些活动为载体,作为静态的形式沉淀在主体中;并作为动态过程渗透在上述活动中,对主体的认识、实践能力的发挥和运用往往起到引导、选择、激发和调节作用.作风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反过来又可以对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施加影响,这其中包括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加强党风建设,创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一一提起相对真理,人们常常把它和“局限性”联在一起.认为其“局限性”表现在:一是适用范围的局限性;二是认识真理的主体认识能力的局限性.这种相对真理观,是要表达这样一种思想:就认识的主体来说,确定的认识个体的能力太有限了,不能揭示事物、规律的本质全体;就认识的客体来说,本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但其现象与本质的联系极其复杂,本质的暴露需要一个过程,或者说,在确定的时空里,只能显露局部事态及在一定层次上揭示其规律;就真理的应用来说,作为对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应该具有普遍性,然而,由于前二者,真理的应用也就有适用范围的局限性.由此推出这样一个结论:由于真理都具有相对性的一面,因此需要发展.这种观点,我们可以作这样的理解:任何具体的真理由于都有其相对性,因而是有局限的.  相似文献   

13.
一、价值的本质价值学的基本问题,是价值的本性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西方价值学中有三种基本的态度: 第一,自然主义态度。认为价值是对象的客观特性,它受对象自身固有的本性所制约,与感知价值的人无关,并不依赖于主体的社会活动。这种观点不能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不考虑主体的社会需要,而只从客观的属性出发,怎么能得出客体是否有用的结论呢? 第二,主观唯心主义态度。认为对象的价值不是本身固有的,而是主体赋予的,它是主观的情感或意志,它反映着人对客体的某种心理态度。这种观点不能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东西迫使人们对对象本身抱这种态度而不是抱另一种态度?主观兴趣的“偏爱”无法从个体意识中得到解释,因为主观兴趣本身还需要解释。  相似文献   

14.
教育,作为一种系统性、艺术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特点在于:它是关于“人”的一种活动,亦即是说,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对象)都是人,而人是一切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的主体,所以,教育过程必然内在性地要求体现出强烈的“主体性”。教育理论对教育的主体性问题已略有论及,但这种主体性的内在意识根据或心理根据却似乎还未能说清楚。我认为,这种主体性与人的价值意识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一、人的价值意识与非价值意识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以独立的市场主体(个人和企业)为基础.企业作为独立的、特殊的主体,通过运用竞争性市场定位策略,选择目标市场,实现利润最大化;个人作为一般的主体,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中如何定位,如何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最大化,这需要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主体地位.一、市场经济应重人的哲学地位人,是许许多多科学研究的对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仍是作为主体地位而纳入哲学的研究领域,而且,倍加重视人的主体地位,并围绕“以人为中心”而展开诸多的经济理论问题的思考.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人的存在由两个层面构成:一面是理性,一面是意志.理性是与人所获得的科学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人的知识化过程;意志是以行为为目标,促使人实现理想与价值的过程.这两个层面紧密地逻辑统一便构成了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哲学人.正确理解与把握知识和价值的关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尊重人的哲学地位的基础.世界各国哲学都重视人的知识和价值关系问题.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也非常重视这一问题;在认识两者之间关系时,把价值放在主体地位,即追求的是社会价值、人类价值、宇宙价值等等.因此,中国哲学本质上是价值哲学.用价值来规范知识、人生或人的行为,必然产生价值为本,知识为末.这种价值哲学深沉的肯定和体验,是基于人在整个世界中必  相似文献   

16.
辩证唯物主义的价值哲学,目前在我国还处于初创阶段,其中许多理论命题需要在争论中逐步确立。有一个流行的观点:“‘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本文论证了它的理论缺陷,并提出要理解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的要义,必须把价值概念与自控制系统的“目的”性范畴关联起来,认为价值是事物在与一定的自控制系统的关系中产生的,一切事物,凡是符合于一定的自控制系统的目的,对于达到这种目的有所助益的,那么,对于这一自控制系统来说,就都具有正价值。一切事物,凡是不符合于一定的自控制系统的目的,对于达到这种目的有所阻逆、损害的,那么对于这一自控制系统来说,就都具有负价值。本文论证了“任何物都可以充当价值主体”和“只有人才能作为价值主体”两个针锋相对的论点都不能成立,提出“价值主体只能是包括从最简单的生命组织到最高级的人类和人类社会在内的各个等次的自控制系统”的观点,作为第三说。本文还从理论和事实的结合上论证了意识不能作为判定价值主体的标准,价值主体对于价值和价值物的反应有三个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水平的反应,心理水平的反应和意识水平的反应与反映。从主、客对应上对价值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王晓媛 《考试周刊》2011,(66):183-184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认为自己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观点忽视了人的发展其实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是人的身心两方面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同时也忽视了人作为独立主体,其能动性对自身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新课程模式下.学校和教师越来越多地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因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生的主动性在学习当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教育目的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完成,必须借助于学生的活动才能成为可能。离开了学生的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18.
长期来,哲学界一直认为:“狄德罗唯物论思想基本上也是机械的和形而上学的。”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狄氏的哲学基本上摆脱了机械论和形而上学思想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能用辩证的观点看事物,但没有达到马克思主义科学辩证法高度,因而它是介于形而上学与马克思主义科学辩证法之间的一种哲学,在辩证法发展史上,是由古代朴素辩证法发展到马克思主义科学辩证法的一个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19.
讨论学习问题,首先涉及的概念是主体。学习的主体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说, “是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具体来讲就是从事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人。”过去,一些教育工作者谈到教育的主体,往往不是把教师当成主体,就是把学生当成主体。单一主体论的最大问题是没有真正把学习当成一种认识活动。如果把学习当成一种认识活动,当然要考虑到活动中的人,所以,不管是教师、学生、家长,还是其他人,只要参加了教学活动或学习活动,都应该被认为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学习活动的主体应当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皮亚杰认为: “认识在当前越来越被看做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学习过程就是一种认识过程,一种文化生成、能力生成、素质生成的过程。在这  相似文献   

20.
一、探究性学习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并非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生动的建构过程,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时空,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基于这种观点,建构主义提倡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获取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是建构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促进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