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散文集《野草》是鲁迅先生对生命进行哲学思辩的结晶 ,其生命意识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生命的矛盾意识 ,包括黑暗与光明、生和死、绝望与希望、理想与现实几对矛盾范畴 ;另一方面是生命的抗争意识 ,即生命在对外界的压迫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意识 ,这两种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2.
透过《野草》探索鲁迅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的作家越来越关注人的“生命意识” ,但实际上 ,“五·四”以后的新文学在表现人们的“生命意识”方面已有很大的突破。鲁迅的《野草》看似是一些随时而发的、零星的“小感触” ,却是鲁迅在经历了 40多年的人生悲喜剧后 ,以相当成熟的心理状态 ,写下的充满睿智与苦闷的人生哲学。笔者试图从《野草》中探索鲁迅关于生存的思考 ,进而更深刻地了解鲁迅其人  相似文献   

3.
鲁迅生命独语《野草》处理的是内部世界的幽暗焦灼。其核心问题是个体如何在虚无的存在中存在?鲁迅选择直面虚无、抵御虚无、直至反击虚无,在紧张的对抗中保持生命的激情。鲁迅思想震荡的脉络并不呈线性而是网状。《野草》的叙述相互纠缠,伴随大量象征、隐喻。文本既有思辨性又有艺术性。  相似文献   

4.
《野草》是鲁迅内心思想、生命体验的表达,包含了鲁迅的哲学,从《野草》中我们可以窥见他真实的精神世界:虚无精神、自立精神、复仇精神和牺牲精神。  相似文献   

5.
《野草》展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也展示了其超凡的艺术创造力。通过对作品艺术形象的解读,挖掘《野草》的思想内涵,可以重新理解鲁迅先生写作时的心灵历程,进而感受《野草》中所蕴涵的生命的哲学,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6.
《野草》并非是鲁迅的绝望的徘徊,《野草》的深刻在于:道出了卑微生命置于“非人间”的本质意义与生存秘密,看似言辞徘徊,实则力透纸背,恰如绝望处逢生,更具笔力于力挽生命走向其存在之应然,是在对生命敬畏之际,彰显出了人生此在的崇高与伟大。在《野草》中,鲁迅先生保持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多的清醒。《野草》旨在找寻精神出路,于深沉忧思中开启存在之所以存在的理性与智慧,为有限人生赋予了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7.
《野草》展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也展示了其超凡的艺术创造力。在教学中,通过对作品艺术形象的解读,挖掘《野草》的思想内涵,可以重新理解鲁迅先生写作时的心灵历程,进而感受《野草》中所蕴涵的生命的哲学,提高对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死火》写于一个艰难的时代,文本构思新鲜,意象奇特。随着《野草》研究的不断深入,"死火"的意蕴得到了新的不断的阐释,"死火"象征了鲁迅内心的矛盾心境,是鲁迅反抗绝望心理与生命哲学的例证;《野草》在整体上表达的主题是,希望和绝望之间绝境,死火象征一种悖论的世界;觉醒之后的现代性追寻。"死火"意象超越了当时普遍的悲观主义的梦魇,成为一种凝结的生命意象。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在他的创作中无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鲁迅说过他的全部哲学都在《野草》里。蕴含着作家自己深沉凝重的生命体验的《野草》,反映出了鲁迅灵魂的“真”与“深”。运用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的原理,对《野草》中几篇和梦境有关的散文诗进行分析,力图探索作家写作的心路历程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丰赡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0.
《过客》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重要篇目,其丰厚的意蕴色彩历来是文学探讨的热点。本文结合鲁迅生平作品及言论,从孤独的革命者、三种生命的载体以及逾越绝望之坟等视角摄入,全面诠释其文中意蕴。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70年代,闵抗生先生以《野草》为其鲁迅研究的开端,并成为《野草》研究的开拓者之一;继而在上世纪80-90年代引进了比较文学的方法,使其《野草》研究得到了重大的拓展;21世纪初,他对鲁迅“独战”等的研究,则体现出对鲁迅与《野草》研究的深化与提升。  相似文献   

12.
《雪》是鲁迅《野草》中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诗。文章认为《雪》展示了鲁迅在"彷徨"时期透过苦闷引发的关于生命价值的思考。而且在创作构思和情感节奏两方面,充分地表现了鲁迅讴歌生命强力的非凡诗情。鲁迅的《雪》,证明用汉字可以创作出色的散文诗。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野草》贯穿着焦虑的生命体验,主要表现为孤独焦虑、死亡焦虑,反映了“五四”落潮的时代困境、进化论观念局限、伦理与情爱矛盾等对鲁迅早期思想的影响。在《野草》中,鲁迅通过反向形成的心理防御方式用象征手法实现了内在焦虑的平衡。焦虑的存在使他获得了正视自我批判自己的勇气,并从中激发出他独特的反抗哲学。自我生命体验哲理化,这正是《野草》深刻哲理内涵的转化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创作总是与他的生命状态联结在一起的,《呐喊》、《彷徨》、《野草》都是创作于作家生命中苦闷、孤独的时候。完成于鲁迅生命最后历程的《故事新编》必然与他晚年的心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历时13年之久的创作历程也必然反映了鲁迅对某种创作道路的执著探索,这条道路是不同于《呐喊》、《彷徨》的一条新的创作道路。其整体风格庄严而又荒诞,突出体现了鲁迅观察人生世相的特殊眼光,不仅是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也是他借以突围生命困境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野草》是一部具有神秘色彩的象征主义散文诗集。发表方式的独特,出书编序的慎重,隐晦难懂的意蕴,说明《野草》的创作有别于《呐喊》和《彷徨》。鲁迅似乎并不在意读者懂不懂,但《野草》却是鲁迅的最爱。鲁迅一再申明,他并不希望青年读他的《野草》,《野草》只属于他自己。真正走进《野草》的艺术世界,才发现这部诗集实为爱情讴歌,为爱情作证。其实,《野草》是一部具有象征意蕴的爱情散文诗集。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野草》与《苦闷的象征》作了比较研究,认为《野草》与社会、人生,生命的对话方式是象征。本文还用较大的篇幅探讨了《野草》梦境的显现方式,鲁迅敏感的艺术本能建构了心灵与梦幻形态之间的内在关系,创造了一个带有梦幻与象征色彩的艺术空间。文章还论及了《野草》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文本互证的方式,联系<野草>其他文章以及鲁迅书信,阐述了<过客>里所蕴含的鲁迅独特的生命意识"反抗绝望"和"夺取爱的生存",并借此感知鲁迅那鲜活的生命,真的生命.  相似文献   

18.
《野草》是鲁迅一生当中唯一的一部散文诗集。鲁迅在不同的场合表示过,《野草》包含了他的全部哲学。鲁迅自己并未曾明言《野草》到底包含了他的哪些哲学。《野草》主要包含了鲁迅的批判精神、对绝望的抗争、对生与死的超越和对事物发展的辩证等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9.
《野草》是鲁迅写于一九二四年九月到一九二六年四月的一部散文诗集。由于鲁迅写作《野草》时,正是新文化战线经过了一次大分化之后,他因寻不到“新的战友”,而感到苦闷、彷徨;在写作方法上,《野草》又较多地运用了象征主义。这样,《野草》成了鲁迅著作中最难读懂的一种。《野草》自一九二七年七月由北新书局出版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陆续有人撰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野草》容纳了他的全部哲学。本文通过对该集子的分析,揭示鲁迅个体生命意识的实质.并通过与中国传统文人的比照,阐述其现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