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乙己后传     
晓新 《山东教育》2003,(21):120-121
之乎者也先生孔乙己最后一次在咸亨酒店吃完酒,他双手扶地,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自此以后,鲁镇的人再也没见到孔乙己的身影。头两年,除了咸亨酒店的掌柜还“挂念”着他外。孔乙己早已淡出当地人的视野。本来嘛,孔乙己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相似文献   

2.
孔乙己,一个连自己名字都没有的读书人,一个身材高大却偷偷摸摸的盗窃者,一个生活悲惨却遭人嘲笑的可怜人。他在众人的笑声中出场、离开,走过了自己的一生,留给我们的却有太多思考。孔乙己为何如此装扮?为何这般性格?为何有此遭遇?我们来谈谈《孔乙己》中的几点矛盾。  相似文献   

3.
孔乙己上网     
话说鲁镇随着时代的步伐,也踉踉跄跄地迈进了数字化时代。孔乙己也不甘落后,学会了上网,网兴正浓着呢!  相似文献   

4.
经济人,即假设人的行为动机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是为了得到经济报酬,认为人具有完全的理性,可以做出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本文将从"经济人"这一角度探究鲁迅先生笔下孔乙己的经济困境与悲剧命运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孔乙己     
孔乙已是唯一上学不带书包的人。他身材高大,脸色青白,眼睛里时常夹着些血丝,一副似醒未醒的样子。虽然他有时也带书,可全是武侠小说之类。他对人说话总是你死我活,叫人半懂不懂。  相似文献   

6.
陈烨  孙德喜 《贺州学院学报》2009,25(3):40-42,67
孔乙己是一个矛盾的个体,在他的身上具有许多矛盾的特征.本文欲从三个方面去探究孔乙己的矛盾身份特征:穿长衫的人站着喝酒;读书人的"事"与是;去酒店喝酒的初衷与结局.对这些矛盾的解读,能让我们对孔乙己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们对作品的艺术与思想价值有更多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孔乙己的遗憾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霄 《学语文》2005,(1):8-39
孔乙己没有了消息,人们想他大概的确死了!孔乙己真的死了,他无声无息地走了,他留下了什么?留下了美名?留下了光荣?还是留下了希望?不,他无声无息地走了,只留下了他那可悲的往事,留下了他一生的遗憾……  相似文献   

8.
到了秋天,别人还常说:“孔乙己还欠两百个俯卧撑呢。”到了第二年的“五一”,还有人说:“孔乙己还欠两百个俯卧撑呢。”  相似文献   

9.
孔乙己,封建思想毒害下的死读书、读死书的悲剧性人物。他一生不曾考取秀才,但却又放不下读书人的身份,一生穷困潦倒,满嘴之乎者也遭人耻笑却又不自知,他是封建社会落魄读书人的代表。  相似文献   

10.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小说《孔乙己》中的悲剧人物。造成其悲剧的直接原因应该是教育,即封建思想教育对其思想的侵蚀,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误导影响其人生观的形成,社会教育摧残其身心,所以孔乙己的悲剧是教育的悲剧。  相似文献   

11.
在鲁迅的所有小说之中.《孔乙己》是他最喜欢的一篇。这篇小说以辛辣而略带悲凉的笔调.一针见血的反映在封建文化制度的奴役下,芸芸众生的麻木不仁、自私冷酷的心态,及士人对深受封建文化毒害的产品——“孔乙己”的凉薄。尽管文中的哄笑之声迭起.但在读罢此文后,一种前所未有的悲凉却涌上心头。这种以乐境写哀、以笑写悲的手法,使苦人儿孔乙己在走向穷途末路时更显得无限凄凉。  相似文献   

12.
<正>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要素,对理解小说主题至关重要。笔者从三个角度对《孔乙己》的思想内容进行了分析。一、孔乙己形象分析在语文教学中,对孔乙己的"可笑"之处,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孔乙己的"可笑"表现在他外貌的奇特和思想的迂腐上。单从小说对孔乙己独特的肖像描写来看,也约略可以判定,这是一个颓唐不堪、没有前途的书呆子。旧社会的生活对这个人物显得是那样残忍无情,几乎把  相似文献   

13.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小说中的精品,孔乙己人生轨迹的转变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的积弊,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剖析这篇作品,从中可以发现深广的社会和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读过鲁迅《孔乙己》的人,恐怕都无法将那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从记忆中抹去。可是,《孔乙己》的故事情节并不曲折,那么,它有什么魔法呢?这就是细节描写的功劳。  相似文献   

15.
孔乙己死了,他的死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是社会的必然结果,还是个人性格的悲剧.作为“侦探”似的读者,必须调查此人的生活环境及其周围的人物.  相似文献   

16.
品读经典小说《孔乙己》,遵循从文章的细处入手,探索文章选材构思上的妙处这一教学思路,在追求课堂有效度的同时,也收获课堂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7.
依据叙事学家的理论,文学作品尤其小说不能视为一种固定不变的结构,而是视为由各种不同的"符码"编织起来的一个网络,可以由不同的读者进行不同的解读。《孔乙己》的叙事"符码"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网络结构,以此来解构孔乙己形象,会获得形象内涵的新认知。对孔乙己在作品中表现出的显性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挖掘其隐性的文化意识和心理特质。  相似文献   

18.
《孔乙己》这篇小说,作者鲁迅先生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教育下灵魂被扭曲的读书人形象,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本文通过详细阐述了孔乙己的语言,进而对孔乙己扭曲的灵魂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本论文旨在对比两种翻译策略一归化与异化。通过分析《孔乙已》的不同翻译版本,本文指出:根据不同的读者群体,译者进而会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结合林语堂在翻译中平分秋色地运用这两者翻译策略的分析。本文总结道:为了让我国的文学作品走出国门,让更多的外国读者接受和喜欢,我们在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可以适当将归化和异化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让这两种翻译策略分别发挥出自己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孔乙己挪动着又红又肿的腿出了咸亨酒店。一路上许多“短衣帮”都对孔乙己指指点点。一个常去咸亨酒店的酒客打趣地嚎道:“孔乙己,那么久不见,你是不是又在偷东西啊个你看你被打成这样。活该啊!。说完还放肆地大笑起来。孔乙己在一片笑声中。脸色一会儿青。一会儿白。但他又能说什么呢?只是不停地挪动着,挪动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