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说“以为”     
在古汉语中,“以为”是一个常用词。这个词,有时可译为“把……当作”,有时可译为“认为……”。学生问:这里有什么规律呢?是否怎么翻译都可以呢?我们说:这个词的两种译法可谓大同小异,然而联系到上下文,它究竟该怎样翻译,也确实有其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要给“欧洲的历史意识”一个近乎准确的定义是不可能的,因为在我们还面临着“意识”一词的潜在意义这一难题的情况下,我们或许就在翻译这个题目中的第一个且主要代称的努力中被完全击败了。“欧洲的”这一代称可能意指一切,因为它不是根据任意一种“科学标准”创造的。“欧洲的”一词可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Box”这个词在英语当中作为“盒子”这个意思是凡学过一点英语的人都知道的。然而,它作为“拳击运动”这层意思就不一定是每一个学英语的人都知道的了。为什么同是一个形式,却具有两个毫无联系的意思呢?我们可以先从语义学中的歧义谈起。语义学是研究词以及语言的其他部分意思的学科。歧义是语义学的概念之一。Doris.T.myers在Understanding Languge一书中给歧义所下的定义是:“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意义的语言单位。”Fromkin等在所著的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中也指出:“如果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可以从不止一种方式去理解或翻译,那么这个词或句子便称作有歧义。”在英语中,“cricket”这个形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所说的“是”就是西文的Being。亚里士多德称研究Being的学问为“第一哲学”;海德格尔说西方的哲学命运系于对Being这个词的翻译和理解。我国也有学者提出:如果不正确理解这个词,便根本不能理解西方哲学。过去我们一直是用“存在”或“有”来翻译这个词,很少把它作为“是”来理解。汪子嵩先生指出:由于将这个词译为“存在”,并且简单地将它和“思维”对立,让它成为“物质”的同义词,所以对如何正确理解哲学基本问题,怎么会产生“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争论,都应该从这里寻找原因。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萧诗美博士在多年的教学和科研中深深感到我们过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诸多误解也与对这个词的翻译和理解有关,于是他花了三年时间深入研究这个问题,并于去年五月通过博士论文《“是”的意义问题和是态论导论》。作者在文中采用我国老一辈学者陈康、吴寿彭和王太庆等先生所主张的译法,将Being直译为汉语中的系词“是”,以此重新理解西方哲学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并把这个“是”的思路大幅度地推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参加答辩的专家认为:此文在深入辨析西文Being的中文翻译解读的基础上,批判了国内外流行的各种自然主义和实体主义思维方式,依据“是态论”建构了一个立足于人类活动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翻  相似文献   

5.
“But”是一个十分常用的词,它既可以作连词、介词、副词及代词,又可以和其它词组合构成短语来表示许许多多的意思。由于其用法比较复杂,给我们的翻译及正确运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里根据本词的功能从四个方面较为深入的论述其用法及其翻译。  相似文献   

6.
编者按本文所说的“是”就是西文的Being。亚里士多德称研究Being的学问为“第一哲学”;海德格尔说西方的哲学命运系于对Being这个词的翻译和理解。我国也有学者提出:如果不正确理解这个词,便根本不能理解西方哲学。过去我们一直是用“存在”或“有”来翻译这个词,很少把它作为“是”来理解。汪子嵩先生指出:由于将这个词译为“存在”,并且简单地将它和“思维”对立,让它成为“物质”的同义词,所以对如何正确理解哲学基本问题,怎么会产生“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争论,都应该从这里寻找原因。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萧诗美博士在多年…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对“good”一词在一个文件中英汉翻译的个案研究。该研究把话语分析中的上下文分析和翻译中语篇对等的理论应用于翻译实践,力图探索上下文分析在实现翻译语篇对等方面的作用。“good”一词在该文件中存在很大的理解障碍,通过上下文分析,笔者将其解释为不可数名词用作了可数名词,表示一具体事例。在翻译中,该词又存在零对等的翻译困难。通过上下文分析,运用语篇对等理论,笔者造了一个新词———“利物”与“good”一词实现语篇对等。  相似文献   

8.
商务英语翻译的若干技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茜 《考试周刊》2008,(19):238-239
商务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中的一个分支,是英语在商务场合中的应用.商务英语翻译也有其不同于普通英语翻译的特殊性.本文通过分析对商务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对译文风格的处理以及译入语中无对应词时的翻译方法,浅谈商务英语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9.
1986年钱钟书将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的刊物题为《中国翻译》。根据冯友兰哲学思想推断,中国翻译是人文社会科学。“科学”一词是模糊词,中西方学术界的界定有差异。受伍铁平《模糊语言学》启迪,本文从模糊语言学角度对“科学”的含义进行论述,力图解决译论界争论了十几年之久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翻译学的性质及其定位。  相似文献   

10.
<正> “摩尔”是国际单位制中的一个基本单位,也是初中化学课本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摩尔”概念比较抽象,学员不易理解。“物质的量”这个词在结构上和用字上都不够理想,教材中用“摩尔数”来代替“物质的量”,这样处理也不够严密,易和“摩尔”概念相混淆,给教学增加了难度。为此,我根据学员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1.
针对美剧出现的“警察”一词,认为在翻译美剧“警察”这个词的时候,要充分考虑美国的警察体制,并结合剧情背景选择合适的词汇进行翻译,以确保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汉语文化负载词是指那些标志着中华民族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或习语,它们反映了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它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由于其所负载的文化内涵,其可译性若用传统译论的标准来评价则非常之低。但若从目的论的角度来探讨则其可译性大大提高。目的论强调“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手段”,其翻译标准是“充分”。根据该标准,只要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译文在译语语境中能充分达到翻译目的的要求,从而充分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不管译者采取何种翻译手段,管它是直译,意译,还是二者之中和,都可以认为该译文很“充分”,该源语文化负载词具有“充分”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13.
一、定语从句的位置。下面是某学生翻译的句子:情把我发给你们的成绩单拿给你们的父母看看。Pleaseshowyourparentsthat/whichlhanded”“tt“y”utheschoolreports·这个句子的译文肯定错了,原因在哪里呢?是定语从句的位置设有找准。翻译含定语从句的句子,首先要找准先行词,根据汉语意思学生一般能较易地找出来。由于定语从句必须位于它所修饰的名词或代词之后,即先行词之后,一般是紧靠先行词,也就是说,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要紧靠它所修饰的词。因此,这个句子应译为:Pleaseshowpurparentstheschoolreportswhich/Ihatlhandedo…  相似文献   

14.
谈谈“-ism”词的语义及汉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谈的“-ism”词,是指以“-ism”为后缀的英语名词。初看起来,这是一个不值得一谈的话题,因为大凡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ism”是英语构词中的一个后缀,就是汉语的“主义”之意,如“capitalism”就是“资本主义”,“colonialism”就是“殖民主义”。因此,在翻译带有“-ism”后缀的英语名词时,就往往将其译为什么什么主义。然而,我们在此之所以认为有必要谈一谈“-ism”词的语义及汉译问题,就是因为发现“-ism”这一后缀在实际的英语构词中,其语义并非如此单一,翻译时宜谨慎为之,如在“commercialism”(商业用语)一词中的“-ism”是表示…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第一册荀子《劝学》中“学不可以已”一句,教师用书译为“学习不可以停止”;其他参考书,要么照“用书”翻译,要么就是译为“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一类,很明显,“可以”被当成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表能愿的词了,笔者认为不妥。查检《辞源》等古汉语工具书,找不出“可以”这个词条。其实,“可以”不是一个词,它是由“可”和“以”两个词构成的一个短语。那么,“学不可以已”中的“可以”该如何解释,“学不可以已”又该如何翻译呢?其“以”,通“已”。请看其他文献中的佐证:①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九歌·国殇》)——…  相似文献   

16.
英语拼缀词大多数“来去匆匆”,生命期较短,词典没有收录,这给翻译造成一定的困难。因此,对于英语拼缀词的翻译。不应仅仅局限于“个案”分析。而应该且有必要从整体上对该类词的翻译方法进行探讨归纳。本结合若干英语拼缀词的汉译以及笔在遇到这类词时的翻译实践,归纳出几种较为常见的英语拼缀词翻译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日语里的“気”是使用频率相当高的一个词,它是在中国产生,而后传到日本的。然而经过日本人千百年的运用和改造,现在日语中的“気”和汉语中的“气”的意义用法已相去甚远,以至中国人在看到由“気”构成的词组或复合词时,有时竟找不出一个确切的词来翻译它。从“気”这一单词的意义着手,在理解其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具体实例,寻找其不同的翻译方式,将有助于我们对日语中“気”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词尾“化”,是“五四”时从日本的译文中传到中国来的,用来翻译英语的动词词尾—ify、—ize。①例如: beautify 美化 idealize 理想化 simplify 简化 normalize 正常化这种用“化”作词尾的词,我们称之为“化”尾词。“化”尾词的产生,是为了适应翻译的需要,但也因此而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增强了汉语的表达能力。也由于“化”尾词有其不可替代的表达能力,我们自己也出于表达的需要而创造出一些“化”尾词来,如:绿化、  相似文献   

19.
目前各种汉英词典以及某些外语类期刊对“地方志”的英译五花八门,但往往没有包括其真正的英文等词gazetteer。“中国翻译”杂志刊载的一篇文章更是断言“地方志”不能英译成gazetter。根据gazetteer的含义以及它在汉学家著作中的广泛使用,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地方志在英语中的对应词即为Gazetteer。  相似文献   

20.
一个词汇有多种意义 ,这是任何一种民族语言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学生在做俄汉互译时容易步入一个“误区”。这个误区往往导致译文失准有误 ,而译者却不易察觉。这种似是而非的作法对提高翻译水平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如不清除 ,隐患无穷。因此我们应重点把握一词多义的语言现象 ,尽可能把词的“言外之义”挖掘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