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研究从西方现代性的角度探讨我国学校的运作逻辑,指出西方的现代性主要表现为普遍主义的进步观和理性主义指导下的科层社会组织形式——科层制。而我国现代学校的运作逻辑则是西方现代性在中国的延伸,是建立在进步观基础上效率优先的组织,是在科层结构中运行的关系场域。随着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解构,后现代性表现出的多元性、多样性、本真性和鲜活性,据此在后现代性的关照下,本研究提出两种新型学校的运行模式:一是建构自我管理的学校;二是建构"面向当下"自我发展的学校。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作为一种社会生活和组织的模式,集中体现着现代社会理性化运行的机制和规则。把现代性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应当穿越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随着后现代社会思想的产生,现代性这种具有广泛涵括性的发展模式是否将自然归于终结,这只是一种单向型的结论。后现代或者可以看作是反思现代性,是后期现代性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结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长篇小说《丰乳肥臀》,分别从《丰乳肥臀》中表现出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内涵、建构主义及在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发展过程中对《丰乳肥臀》时代地位的主要影响因素两个方面进一步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4.
自我解构是《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文本特征。小说在塑造主人公霍尔顿统一主体性的同时又暴露出人物主体的破碎与多重性,这种自我解构的人物塑造模式同时体现了小说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特征。小说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于一身的现象既揭示了后现代主义小说与现代主义小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融关系,也说明出版于1951年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已具备了后现代主义小说的雏形。  相似文献   

5.
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关系角度分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部后现代主义作品中意义产生的偶然性与意义的繁杂和多元共存,以及这部作品形式上的后现代文化策略对现代性特征的不断消解,说明现代性的建构与后现代性的解构是同时进行的,现代性中孕育着后现代性的因子,同时证明用经典叙事学理论分析一部后现代主义作品的可行性以及两种叙事理论的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既是一种时间概念,又是一种价值观念。现代性的发展史即现代性的反思史,现代性问题之浮出水面是必然的。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新阶段而非终结。我们应该在后现代的语境中,解构与建构一种现代性的诊疗学方案。  相似文献   

7.
武宏阳 《文教资料》2010,(25):113-115
启蒙运动在推进人类科技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现代性危机。后现代性是对现代性的反省和否定,但由于其解构和摧毁了传统的价值观念,引发了哈贝马斯和吉登斯等人对后现代性的辩护。在后马克思主义领域,后现代性的民主思潮与现代性的民主思潮之间的辩论尤为引人注目。二者的对抗和辩护为我国的政治体制和政治文明的建设提供了思想和方法论的资源  相似文献   

8.
“别现代”是对一种在时间空间化状态中似是而非的现代性的概括,而别现代主义则是对这种似是而非的现代性和别现代性的价值判断与理论主张。其产生来自于如何建立与中国的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哲学、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强烈的问题意识。其核心主张包括识别真伪现代性,通过深别建立真正的现代性,实现现代化;实行跨越式停顿,通过自我更新和自我革命,走出时间空间化进入世界历史;从后现代之后回望别现代从而在借鉴现代、后现代和后现代之后的积极成果的基础上,走出自己的路;落实生命股权,为人类幸福感和美感的生成,为人类永久的和平和福祉找到坚实的基础;将西方的审美现代性改造为审美中的现代性和文学艺术中的现代性,以促进新的启蒙和思想解放。别现代的发展趋势在于可能形成几个别现代主义理论的热点和焦点,引起更大范围内的国际学术讨论,并有可能与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与文艺创作相结合,形成学派、流派,并进而成为世界哲学四边形之一边、哲学时刻等。  相似文献   

9.
启蒙运动所兴起的科学与理性精神是现代性的重要特征,在理性精神的引导下,促生了主体性意识,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念,体现了社会进步。但对理性的过分强调,使理性走向了它的反面。后现代针对现代性所存在的弊病进行了批判,反对现代性的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强调社会的多元性和异质性。对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争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在当前既要强调现代性的积极方面,又要警惕后现代所揭示的现代性的消极方面,同时要防止后现代性本身的颓废因素对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损害。  相似文献   

10.
追求教育现代化目前已经是世界性的潮流,教育现代化进程离不开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后现代性是现代社会中与现代性相生相伴甚至对立的另一大思想观念,它同样影响着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理解并把握好现代性、后现代性与教育技术的关系对现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化阶段的不可逾越、经典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缺陷决定了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必须建构“新”现代性。在“主体—客体”和“主体—主体”理性观的基础上重构理性是建构新现代性的根本。立足于中国现代化的双重语境是建构“新”现代性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心理学处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夹击之中,但它的发展无需在二者间作非此即彼的强迫性选择。心理学必须进一步贯彻实证精神,又应对后现代主义的时尚,关注实证心理学的不足。建立心理学的中层理论和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是心理学处于现代与后现代压力下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泛后现代话语,重绘东方武侠影视,分析其在当下语境,受众面广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本文首先分析金庸武侠影视剧,满足观众消遣娱乐、消费英雄主义、和介入现实的需要,从而确证其与现代性的关联。然后从其对人性异化的关注,对生存困境的反映,对现代性负面质素的批判,指认其与审美现代性的内在联系。最后通过考察江湖权力话语的运作,描述“正义性”消解的后现代症候,在更深层次地论述其文化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背景下,关于当代文学及文学理论批评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是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关注和讨论的前沿性问题之一。本文对这一讨论的缘起、理论界关于西方现代性问题的理解,以及对我国文学理论现代性的内涵、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生成等问题的探讨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并对当今文学理论批评应当坚守的现代性立场阐发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论大学治理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治理在大学系统内的推行,大学治理已逐步成为具有确切内涵、被广泛使用的核心词汇。考察大学治理的内涵及现实,分析大学治理中“去中心”与“元治理”、后官僚制与官僚制、民主与效率这三对主要矛盾的关系,可以发现,大学治理在秉承后现代性理念的同时,不应完全抛弃现代性的某些本质内涵,应体现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统一与交融。  相似文献   

16.
当代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核心主题及理论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当代社会科学领域,“现代性、后现代性、全球性”已经形成了一条特殊的逻辑线索,并以主题的形式进入了社会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教育社会学在现代性的主题思考与建构中,其理论如同社会学理论一样形成了“宏大叙事体”和“基础主义”;后现代性试图在超越现代性的同时,将教育社会学理论变成多元和具有反思性; 当一种扩展的现代性——全球性进入我们的视野时,教育社会学家不得不把自己的研究视野从传统单一的“民族”、“社会”、“国家”扩展到国际乃至全球社会,并在研究范式上打破以民族国家中心论、人类中心论、西方中心论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性研究范式”,使得建构一种适应全球的教育社会学概念和理论体系日益成为必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中国文学理论面临着有效性维度上的尖锐质询.切实超越形而上学,是中国文学理论取得新突破的根本途径.作为重要思想参照,现代性思想的"生活世界"说和后现代性思想的"小叙事"说都为我们的讨论划出了形而上学界限,提供了超越形而上学、积极推进新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有效性建设的学理根据.  相似文献   

18.
本体是传统西方哲学中的一个根本性的范畴。而亚里士多德和斯宾诺莎分别是古代和近代两位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哲学家。将他们两人关于本体的学说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可以突显出它们之间“多”和“一”的不同,并据此来反照现代性和反现代性之争的本质,以及帮助我们思考哲学发展的最新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