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品德学科是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其生活性、社会性、开放性、活动性、综合性等特点决定了品德学科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要向课外前伸后延,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为了增强品德学科课堂教学的  相似文献   

2.
<正>"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是生活教育的主要观点。生活是品德学科教学的起点,更是它的归宿。要使教学真正取得实效,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努力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再从课堂走向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成长,在成长中享受生活。通过课堂教学的比较研究,本人探究出小学品德课巧用生活资源导学的重要策略。一、创设现实生活教学情境新课程标准把品德与生活(社会)定位为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这就要求我们在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以活动为纽带,营造有利的环境,创建学习平台,创设学习情景,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和感悟,提高生活品质,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4.
《课标》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课标像一股清新的气息吹进了校园,走进了老师们的生活,它猛烈地冲击着我们传统的教法,呼唤着充满生命的课堂。《品德与生活》是新课程小学低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把握课程的性质,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关注学生生活实践,让课堂回归生活,让孩子们在这一课程的学习中真正受益。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正如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并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事实也如此,如果课堂教学离开生活,那么教学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薄薄的教科书只是课程的一个支点,每个支点支撑一个主题,而这些主题又涉及到学校、家庭、社会的方方面面,生活才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教材。因此,在《品德与生活》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选用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课堂,缩短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变抽象思维为感性认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就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浅谈自己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6.
在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中,课堂律动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课堂律动内容与教学内容脱离不能达到优化小学生品德与生活学习的目的。课堂律动要与教学内容有一定的联系,要无痕地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课堂律动的音乐、主题、活动要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活动紧密联系,才能达到课堂律动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生活教育具有开放性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从教学组织形式、活动参与机会、合作方式等方面作为教学设计的重点考量目标,设计适合度更高的教学程序,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开放性学习形式。这样才能全面升级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品质。  相似文献   

8.
<正>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指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生活教育。"他认为这样的教育才能成为培养人的教育。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形成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所以,作为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教师就需要在平时的活动中,把生活内容点点滴滴渗透到活动的全过程,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品德教学的课堂,给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自然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和新鲜内涵,让品德课的活动贴近学生生活,使品德课堂生活化。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  相似文献   

9.
有幸和孩子们一起走进《品德与生活》这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其中的亲切与真实。同时也领悟到“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生活是品德教育的源泉。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学习的课堂。思考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我们更体会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评价方式也应在这种变革中产生新的突破,重建一种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掘人的潜力。促进人与人交流合作的全新的生活化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不难看出,"回归生活"体现了本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它所针对的是以往课程在相当程度上的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将品德与社会引进课堂,让课堂面向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一、寓教育于活动中,让课堂绽放生命活力。《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小天地,生活中的语文才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我们探索让生活中的语文走进课堂,再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大课堂。一、立足生活,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语文教材来源于生活,要让学生从教材中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就要求语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笔者认识到品德课堂也要拓展教学时空,在教学中紧紧围绕"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深入研究教材,积极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课程资源,重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活动为主线、以育人为主旨、重视道德行为的践行、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寓教育于活动中,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体会学习的快乐,感悟做人的道理。  相似文献   

13.
初中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只有源于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学生的生活过程中。"教育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这必将引起德育课堂的重新回归。下面是我对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所做的一些尝试。一、创设生活情境,教学内容生活化。课堂教学生活化主要是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创设生活情境是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一个有效手段。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把生活搬进课堂,用生活情境再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再次体验生活,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它来源于社会生活,是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把教材看作是引发、指引学生学习活动的工具.教材内容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引出现实生活的“话题”或“范例”,充分体现了其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生成性的特性,旨在营造学生感悟、  相似文献   

15.
柯国玲 《文教资料》2015,(1):148-149
小学品德课程的教育理念是"以生为本",注重生活资源的开发和运用,通过给学生一个真实和朴实的品德课堂,使学生得到知识的积累和道德的升华。因此,教师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要转变自己的角色,给自己合理地定位,把自己当成孩子,把孩子当成亲人,把自己当成"顽童",把顽童当成朋友,说话算话,与学生真诚地交流,做好"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  相似文献   

16.
刘朝珍 《今日教育》2013,(12):66-66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品德课的要求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品德形成为核心,以促进社会性发展为重要任务。因此,品德课堂应该体现活动性、生活性、社会陛、开放性、综合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正确的价值引导,又需要经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亲身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教育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有效地进行品德学习,培养并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我们遇到的新问题。中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一、创设生活情景教学内容生活化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生活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为目标,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门学科。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真正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9.
<正>如今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往往脱离了儿童的生活世界,不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触动和影响。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体验,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一、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品德源于社会生活,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教育家赞科夫说:"如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一脉相承——立足生活,回归生活。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离不开生活,生活也是对学生良好品德的最好检验。开展活动化教学是也《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需要,因此活动设计应以孩子的生活为圆心,各种活动为半径,使品德教学更丰满,更具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