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鲜血梅花》从文本题目、文本语言和情节结构上看,都带有父仇子报式武侠小说文体类型上的明显特征。但是余华也在传统武侠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突破。从故事、情节、人物、图示和节奏五个方面可以探讨出作者是如何尝试文本的创体的。  相似文献   

2.
《太原大学学报》2015,(4):91-97
鲁迅《铸剑》、曹禺《原野》、冯至《伍子胥》、汪曾祺《复仇》以及余华《鲜血梅花》五篇作品通过对"子报父仇"的历史题材的新编形成了复杂的文本"对话"关系:五个文本在不同程度上对传统"子报父仇"模式进行解构和重构;并在深层内涵上赋予历史故事时代性意义,即《铸剑》中所表现的五四文学对"人"主体性的张扬、《原野》之于现代人生存困境的阐释、在西方生命哲学影响下的《复仇》和《伍子胥》对中国现代人存在与虚无的思考以及《鲜血梅花》独具先锋文学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3.
当代新写实作家余华的《鲜血梅花》是一篇“新历史主义武侠小说”。之所以冠了武侠小说的帽子,应该是小说在人物、情节的设置上以及文学意境上符合基本的武侠小说的一些要素。但是,却不同于传统的武侠小说快意恩仇等的主题。这部作品主要展示出对传统武侠小说的反叛与颠覆、人生虚无与神秘的寓言、暴力与鲜血主题的延续,这样三个方面的主题意蕴。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小说作品《铸剑》和余华的小说作品《鲜血梅花》都是讲述"血亲复仇"的故事。两者所塑造出来的复仇者形象在血亲复仇模式、复仇者角色的定位、复仇启蒙者的作用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同质性,但作为当代作家的余华,在继承鲁迅创作思想的同时,也有创新和发展,《鲜血梅花》中的复仇者形象更加虚无。两个形象表现出的不同的内涵特质,背后隐藏的是创作主体的独特生命体验、不同的时代背景及地域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5.
余华作为新时期“先锋文学”的重要作家在创作上深受卡夫卡的影响。本文从比较文学影响与接受的研究角度出发,以《十八岁出门远行》和《美国》两部寓言式的“成长小说”为例,具体地从人物设置、情节模式和主题内涵来发掘卡夫卡的文学创作对余华这部作品的影响,以及余华对卡夫卡的发展和超越。  相似文献   

6.
余华作为新时期"先锋文学"的重要作家在创作上深受卡夫卡的影响。本文从比较文学影响与接受的研究角度出发,以《十八岁出门远行》和《美国》两部寓言式的"成长小说"为例,具体地从人物设置、情节模式和主题内涵来发掘卡夫卡的文学创作对余华这部作品的影响,以及余华对卡夫卡的发展和超越。  相似文献   

7.
在民国武侠小说历程中,《蜀山剑侠传》正续集创作跨度长达18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典型文本.对《蜀山剑侠传》文本进行实证清理,在知人论世、集回形式、情节结构三个维度上,可以作为三四十年代民国武侠的一个缩影来进行考察.在文本的研究中进一步拓展至整个民国武侠的中时段历史,则可引入“后不肖生”的研究视角,正如“后金庸”研究视角一样,可以看到该中时段武侠继承与创新的逻辑基点与逻辑理路.  相似文献   

8.
鲁迅与余华用手中的笔表达着对生存的深深思索,体现在《铸剑》与《鲜血梅花》两文中就是作品表现了一种很强的虚无感。但是由于时代不同,他们的这种虚无思想的根源也不同。  相似文献   

9.
余华在《鲜血梅花》和《古典爱情》两个短篇小说中以其鲜明的反传统的特征展示了他独特的创作观念——以最“虚伪”的方式展现最真实的人生。  相似文献   

10.
平江不肖生以《江湖奇侠传》和《近代侠义英雄传》所表现的"江湖"和"近代"两大创作路向的并存,渊源于20世纪初由日本小说家押川春浪首创的具有国家-民族意识的现代"武侠"新观念,反映了现代武侠小说在追求趣味与追求品位之间难以兼顾的矛盾纠结,这种矛盾纠结,贯穿了整个中国现代武侠小说的始终,并成为中国现代武侠小说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1.
复仇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观念。所谓"复",就是报复;所谓"仇",始于血亲之仇,后逐渐扩大到朋友之仇,国家之仇。在中国文化中,"复仇"被赋予了伦理含义,其内涵逐渐由孝悌推及至忠义。本文主要以"赵氏孤儿"中复仇故事的不断改编为线索,以汉代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元代纪君祥《赵氏孤儿大报仇》、当代陈凯歌电影《赵氏孤儿》为对象,从复仇情节的演变、人物形象的塑造、复仇的社会内涵、复仇的意义四个方面来探讨这个复仇主题在不同文本中的不断演变。  相似文献   

12.
田江华 《文教资料》2008,(16):18-20
<鲜血梅花>是余华先锋短篇小说的代表之一,其对传统文体的颠覆,对复仇主题的消解以及对个体生命的观照使小说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小说对环境的隐匿则使对文本的深层解读遭到拒绝.  相似文献   

13.
温庆新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2):41-44,57
在《红楼梦》的书写中,"情"与"政"是作品着重表述的两方面。这两方面不仅是作品书写的本体,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构成了作品的书写模式。但解读者历来侧重对"借情言政"模式的探讨,而忽略、乃至有意淡化"借政言情"模式的重要性。从《红楼梦》文本描写的内在性特征及"作者本意"的相关表述看,作品主要是演绎诸"异样女子"之"闺情"、"爱情",可见"借政言情"模式对作品书写内容与叙事格局的重要性。它与"借情言政"的交织与变幻,从而构成《红楼梦》的双重叙事格局,为客观研读文本内涵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4.
作为美国当代元小说的杰出代表,威廉·加斯以其在元小说理论与实践上的探索,在后现代派文坛独树一帜.作为中国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余华也和加斯一样,坚持小说自成一体.小说家需要写作技巧来表现小说中的虚构世界.他们都强调小说的虚构性、玩弄文字游戏、对历史或现实的情节进行戏仿.本文拟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对比分析他们各自的代表作品,即余华的<鲜血梅花>和加斯的<在中部地区的深处>,以探讨中美元小说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5.
《鹿鼎记》不同于作者以往的武侠小说,呈现和建构了一个"非武侠"的世界。作者使用宏大叙事与大话文学的内在张力,体现对政治/权威的反讽,并通过"非武非侠"对经典"武侠"叙事的消解,体现对正统文化的解构,呈现出狂欢化叙事与文本的反讽效果。  相似文献   

16.
处在中西文明碰撞、新旧文化交融关节点上出现的《近代侠义英雄传》,是1920年代武侠小说的扛鼎之作,无论从其思想内容折射出的现代微光、对传统武侠元素的现代释义,还是从其艺术观念的现代革新等方面看,都充分显示了它在中国武侠小说现代性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余华在《呼喊与细雨》反复提到"恐惧和颤栗就是人的至善"这句名言,在小说《颤栗》中,余华甚至不惜笔墨,成篇累牍地诠释他对"颤栗"的感悟。余华对"颤栗"情有独钟,文章结合小说文本,探寻人物"颤栗"的生命内涵。  相似文献   

18.
摘要:本文从影响研究的角度,以《变形记》和《一九八六年》两部短篇小说为例,分析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对中国先锋作家余华的影响。余华的《一九八六午》在叙事风格、情节模式、细节处理和主题思路方面,均与20世纪现代文学鼻祖卡夫卡遥相呼应。这种影响使余华的写作无论是在形式层面上还是在思想层面上,都有了相当的突破与创新;在卡夫卡的深刻影响下,余华的创作同时有了一个自由表述的空间,而不再拘泥于现实的束缚。  相似文献   

19.
余华:1960年4月3日出生在浙江,父母都是医务工作者。中学毕业后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1987年1月发表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从此一发不可收,接二连三地发表实验性极强的作品,引起不小的震惊和关注,余华本人也因此名噪文坛,成为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鲜血梅花》、《命中注定》,中篇小说《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世事如烟》,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等。接触第一次读余华的作品,还是在上大学的时候,当时的中文系正在流行先锋派小说,所以也就胡…  相似文献   

20.
《第七天》是余华反映社会现实的力作,本文从余华在文本中叙事的荒诞与现实特征入手,认为余华构筑了荒诞的情节和叙事线索,用反讽的手法揭示出"死无葬身之地"的底层生存现实,具有客观现实内核,发出关注底层人民生活状况的呼喊,是一部艺术思想比较出色的作品;但是,本文对现实内核及所涉题材亦进行了一定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