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了十几年的《读书》,思想上受益良多。近读沈昌文先生的文章《回忆〈读书〉》(《南方周末》2000年11月9日),又觉得我们这些办杂志的人还能从《读书》中得到不少编辑方面的启示。一、“三无”境界谈到《读书》成功的原因时,沈先生一再强调“自己的局限和无能”,“因一己之无能才能联络到那么多能人,把这么一个其内容远远超过我们知识水平的杂志有声有色地办了多年”。他的同事又在“无能”之上加了“无为”和“无我”,构成一个“三无”境界。办杂志不是武大郎开店,刊物的水平当然要力求高于编辑自己的水平,否则就没有意思了。刊物的水平取决于作者的水平而非编辑的水平。编辑的能耐  相似文献   

2.
爱学习、善求知的人,大都有翻阅报刊杂志的习惯。工作之余,坐在办公桌前或家中书室,翻翻报纸,读读杂志,接触各种思想,吸收多种信息,实在是一种很好的精神享受和调节。但当今报刊林林总总,异彩纷呈,办得好的自然不在少数,而数量的激增,也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因此,读杂志也要“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有鉴别有选择地进行。文化界谈起当今的文化刊物,曾有南《随笔》北《读书》之说。这说明两刊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和地位。这两种刊物,我都喜欢读,而对《读书》更为偏爱。我爱《读书》,一爱它较高的文化品位。每打开一册《读书》杂志,一…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新闻出版局新近创办一个刊物——《书缘》。这个刊物以培养大众读书的兴趣,反映社会文化生活为己任。刊物要求以谈读书、写书为主要框架,希望贴近生活,贴近大众,希望大家都爱书。 《书缘》创刊号首页发表新风霞的文章,题为《以书结缘》,说一个读不起书的小女孩,学戏卖艺,心里却揣着一个美丽的梦想:找一个读书的人为夫君,以满屋子书为嫁妆。文中刊载新凤霞与丈夫吴祖光的大幅照片。刊物还刊登了刘心武等作家读书  相似文献   

4.
为什么要阅读——明心、博识、致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看一本杂志,一个作者写了一篇文章,题目称作《阅读的退化》。作者是大学毕业三年的知识分子,他谈了自己在大学中文系读书时遍读中外名著的感受,现在读书的境遇、心情和无奈的叹息,这可能有很大的普遍性。她说:“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在这个物质化的社会里,如果你想看点书、做点学问,那是需要忍受无数的寂寞。  相似文献   

5.
曾自 《出版参考》2009,(10):6-6
我保存着一张当年毛泽东和读书小组成员在杭州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的照片。这个读书小组里有我的父亲田家英。  相似文献   

6.
孔黔 《军事记者》2002,(11):55-55
《军事记者》从它的前身《解放军报通讯活页》算起已出刊500期,成绩有目共睹。它经历了44年,视野不断扩展,内容日益丰富,印刷装帧也不断改进,现在更是鸟枪换炮,今非昔比。40多年来,我始终是这个刊物的热心读者,同时也是作者。有了它,我才知道军报大院内朝夕相处的老友们于稿子、版面背后的所思所想,编采工作中苦心孤诣的一招一式。有了它,我自己也才愿意把日常积累下的、杂乱无章的心得理出眉目,给自己留下几篇可做报人生活回忆的资料。为此,我要向这本刊物的新老编者致深深谢意。长期阅读这本刊物,我留下一个突出的印象,便…  相似文献   

7.
新创办的书评刊物《读书》,即将由三联书店出版。《读书》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按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报道、评介、讨论古今中外的图书以及和书有关的人和事,重点在当代;以书为主也谈刊物。它的对象是读者、作者(著者、译者、编者)和出版工作者(编  相似文献   

8.
编辑个性与刊物风格高勇期刊编辑的个性直接影响着刊物的形象、风格乃至生命。在隽永的《读者》、新潮的《女友》、儒雅的《读书》、温馨的《家庭》等风格各异的刊物背后,都有一群个性鲜明的编辑。编辑的个性塑造着刊物的风格,刊物的风格又制约着编辑的个性。其一,编辑...  相似文献   

9.
1979年4月,《读书》石破天惊地打着“读书无禁区”的旗号创刊了。《读书》编辑沈昌文和陈翰伯、陈原、史枚等人,谨奉“以书为中心的思想评论刊物”的办刊宗旨,力将《读书》做成“知识分子的高级休闲刊物”加之《读书》作者如丁聪、王蒙、费孝道、金克木、董鼎山、刘晓枫、辛丰年等国宝级学者参与,《读书》在当时延续了一代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梦想。  相似文献   

10.
感谢与希望     
我是《新闻与写作》的忠实读者,刊物一到总是一气读完。该刊可谓我工作学习的良师益友。我之所以喜欢读它,是由于该刊已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和风格,有一个敬业精神很强的精干的编辑部,有一个层次很高的热心的作者队伍。在此不再赘述它的成绩,仅对该刊  相似文献   

11.
新书评点     
一年前的这个时候,我们看到图书馆学专著出版一派繁荣,图书馆人读书的品味也越来越高,于是想到建立这样一个栏目,作为倡导高品味读书的园地。但栏目创建一年,始终没有形成一定的人气。开始是我对稿件挑剔,到后来,编辑部也不想用那些稿子打搅我了。书评的首要目的,也许是向读者荐书。作者看到了自己喜爱的书,写下自己读书的感受,让更多的人去读它。从这一目的看,今天刊发的两篇,都是非常称职的书评。王素芳所评的《拓展社会信息空间》,是一部典型的于良芝式风格的公共图书馆研究专著,郑红军所评苏新宁  相似文献   

12.
《我的开卷》(蔡玉洗、董宁文编,译林出版社2008年7月版)是为了纪念《开卷》创办一百期而创意出版的。说到《开卷》,对民办刊物有所了解,或关注读书类杂志的人,对它应该都不陌生。它是一份由凤凰台饭店主办的民间小杂志,小32开,加上封面总共也才32个页面。刊物虽小,可因为它内容的纯粹,作者队伍的精粹,以及扑面而来的人文性和书卷气,深受读者的喜爱。  相似文献   

13.
《北京晚报》近日连续发表评论家孙郁的专稿——《’93中国文坛一瞥》,作者在评述近几年走俏的“文化散文”时,谈到“以《读书》杂志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人的精神园地,可以说是扭转当代文风的大本营。空洞的、教条的八股文最早在这里销声匿迹。看《读书》是难得的享受,在《读书》影响和启示下,一大批文化散文期刊在去年纷纷创刊。”评论作者还赞扬《读书》等刊物的编辑和作者们,“以颇有历史感和责任感而著称于世。”使读者会感  相似文献   

14.
在我所接触到的报刊中,我觉得《读书》是一家办得富有特色的刊物。它的特色之一是:编发的文稿各具自己的风格,或是清新,或是俊逸,或是含蓄,或是朴实,或是富有哲理。读来令人赏心悦目。这种良好局面的形成,有豁达的编者恐怕是个重要因素。《读书》编者笔下有情,他们处理文稿,很注意尊重作者的风格,尤其是语言风格。改稿的增或删,多不失作者的语言风貌。如若编者和作者的心不具有相通的灵犀一点,能有如此的默契么!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同志渊博的知识既来源于革命的实践,也来源于对文献的利用。毛泽东同志从八岁开始读书,一直到十三岁才离开本地的私塾,其间读了具有人民性的《西游记》、《水浒》和《三国演义》等小说。他读这些小说极其用心,在书上打了圈、点等记号,或写上批语。这是毛泽东同志一直保持着的一种优良读书习惯。从十三岁至十五岁,由于父亲需要帮手,使这个极爱读书的少年辍学在家,在田地里劳作。除了农活和帮助父亲记帐,毛泽东同志仍旧挤  相似文献   

16.
刘保全 《新闻实践》2004,(12):42-43
中国记协主席邵华泽曾撰文指出:"引导包含着指导,引导作用实际上也就是指导作用。指导性是新闻宣传的灵魂。但是发挥这种指导作用,前提是要人家愿意读,愿意听,愿意看。" 刊登在《浙江日报》2003年5月28日一版上的评论《人·自然·经济·文明》,就是一篇讲究宣传艺术,让人"愿意读、愿意听、愿意看"的好评论。  相似文献   

17.
记得1934年和1935年这两年,正是生活书店大发展的时期,《世界知识》、《太白》、《译文》、《妇女生活》、《读书与出版》等刊物陆续创刊。1935年邹韬奋从国外回来,立即创办了《大众生活》周刊。这些刊物对宣传我党的主张、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在这民族危机深重、蒋介石法西斯统治严酷的时期,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迫切要求民族解放,要求民主、自由,要求以革命的理论来武装自己。张仲实同志就在这个时候来到了生活书店,对生活书店的发展,对大量的  相似文献   

18.
如果不是看过来伟的性情字,你很难想象写这样字的人会和事务繁忙的两份杂志的主编联系起来,他同时还担负着《读书》、《竞争力》、《爱乐》等刊物的经营。来伟的他的书里,谈古典音乐,谈学,谈建筑绘画,也谈朋友,谈自己,谈情趣,谈时尚,谈吃喝……  相似文献   

19.
一个刊物,办得是否成功,不在堆砌着华丽词藻的“办刊宣雷”,而在于这个刊物是否和着时代的脉膊,按照读者的需求,真心实意地向人们捧献出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这种看法,在我认真地读了今年的《湘图通讯》之后,变得更加根深蒂固了。我不讳言,我是比较喜欢《湘图通讯》的。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一生酷爱读书,手不释卷。他在很多文章,书信中谈过自己的读书经验,还专门写了《读书杂谈》、《读几本书》、《随便翻翻》等文章介绍自己的读书方法。 背书法 鲁迅的背书方法与众不同,他制作了一张小巧精美的书签,上面写有“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10个工整的小楷字,把书签夹在书里,每读—遍就盖住书签上的—个字。读了几遍后,他就理解默诵一会儿,以加强记忆,等他把书签上的10个小楷字盖完,也就把—篇文章背下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