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龔鵬程 《中国文化》2022,(2):148-155
中國是世界原創意義上最早發明樂譜的兩個國家之一。近來由於受日本回傳中土的文字讀《碣石調·幽蘭》之誤導,受衆普遍認爲唐代卷子本《碣石調·幽蘭譜》爲中國現存的最早樂譜。綜括對史書、宗教、音樂等歷史和文獻的梳理考證,本文揭示了中國現存最早最有用之樂譜,是歌唱《詩經》的聲曲折譜,并以步虚詞曲等形式在道教和民間祭祀音樂中傳承不絶。這一鈎沉索隱,不僅將中國樂譜的存世歷史上推了千年之久,而且在跨學科研究中國早期音樂方面“示來者以軌則”,具有創新價值和典範意義。  相似文献   

2.
前月得手書,知有志於學,學已有成。乃欲拜鄙人为師,申弟子之敬。鄙人何敢當也!愧恧於中,故闕然久不報,幸勿为過。昨又得仲明一札,代達足下之意,望勿拒之門牆之外,鄙人非敢如此也。足下既早畢業於上庠,都講其間,復已十載,抗顏为人師久矣。有專門之業,足以名家,猶飲然不自慊,欲從師而益進焉。即此虛中能受之誠,自可風厲多士,亦足为我之師矣。昔柳子厚《答韋中立書》有云:“为眾人師且不敢,況敢为吾子師乎?”每誦斯言,惟增自慚耳。我國罷科舉,興學校,迄於今將百年矣。百年之前,則有童子之師,有鄉會試之師,有投拜之師,而以投拜之師为最無意義。弟  相似文献   

3.
一 引言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關於"文學典範"或"文學經典"的問題,在歐美理論界成為討論的熱點.從九十年代開始,這一問題也受到中國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在中國文學批評傳統中,雖然將風騷傳統的代表分别冠以"詩經"和"離騷經"①,但此後的文學典範就難以用"經典"命名.在談到"經典"或"典範"的規範意義時,通常以格、式、條、例來表達,在推崇某一作家、作品的崇高偉大時,往往使用上品、第一、正宗、大家等語彙.這些術語和語彙也同樣貫通於漢文化圈諸國,流行在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的傳統文學批評中.如果忽略其表述上的差異,而注重其實質上的涵義,它們與今人使用的"經典"或"典範"一詞是可以大致通約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從《泰州志》的文獻着手,發現紀念胡瑗的安定書院與王艮的異時空交會,分别對於明末泰州學派的誕生與宋代以來泰州儒學典範中的胡瑗,提供了新的解析與觀點。先從地方史、書院史的角度剖析地方儒學,再分别從三次并祀現象説明胡瑗與王艮的事迹,最後從後現代史學的觀點討論了歷史上兩種泰州學派若即若離的關係與各自的發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嶄新的“ 學”的命题,論述中國書道構成的基本質素,認為書法是中華民族最獨特也是最高層次的文化表現现審美精神,是這個民族的靈台智府的超等級造詣的特殊寫照。全文分六節,從書道的工具,書法的對象,書法的“力之運動”的内涵,到書法美學的哲學意蕴,都作了深入的解析。就中對“ 學”之命名樹義,對“轔轢”學理的闡释,對漢字構成的諸種複雜因素,對中華民族觀察宇宙萬物和表現内心感受的“超象”与“非象之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多屬創獲。作者提出,如不理解书道之精諦所在,則很難做到對中國文化有深湛的認識。  相似文献   

6.
傅杰 《中国文化》2006,(2):32-38
丁福保(一八七四——一九五二)字仲祜,號梅軒,又號疇隱居士,曾任京師大學堂及譯學館教習。而“壯歲辭教習,不服賈,不作吏,購書十五萬卷。讀書日有程課,與作諸生時無少異,如是者三十年”。除本書外。還編有《佛學大辭典》、《古钱大辭典》、《文選類詁》、《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歷代詩話續編》、《清詩話》、《正續一切經音義》、《道藏精華錄》拟及《四部總錄》等。生前不計,即其身後而論,從一九五九年中華書局的《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到二○○五年北京圖書館出版社的《道藏精華錄》,丁氏所編的多種工具書及數據書由於“都是博大淵深,包羅宏富,一帙在手,尋選必要的參考數據,有左右逢源之便”而一再印行,為文史研究者廣泛取用。  相似文献   

7.
前輩寫真     
正憶胡厚宣先生一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在杭州大學古籍研究所師從姜亮夫先生學習中國古典文獻學,一度迷戀於古文字,不自量力地想成爲古文字專家。偶識來杭州開會的擔任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組長李一氓先生秘書的中華書局編輯沈錫麟先生,他主動表示可以帶我去拜見胡厚宣先生。胡先生是舉世公認的甲骨學大師,不必算他聲譽卓著的《甲骨學商史論叢》,就憑他是《甲骨文合集》的總編輯,憑他是裘錫圭先生的導師,就足以讓人心向往之——何况在那之前,我已經從舊書店買過他的《殷墟發掘》,從新書店買過他的《五十年甲骨學論著目》。而亮夫師也跟我論及過胡先生。  相似文献   

8.
唐圭璋教授,滿族人,先世駐防江寧久,遂寄籍。生於一九○一年。少孤家貧,刻苦求學,一九二○年,畢業於江蘇第四師範學校;一九二八年,畢業於中央大學中文系。歷任中央大學、東北師範大學教授。自一九五三年起,任南京師範大學教授三十七年,晚年为博士研究生導師。一九九○年卒,享年九十。君幼承鄉先哲端木子疇先生遺教;中學時,受校長仇亮鄉先生指引;大學時,親受長洲吳瞿安先生教誨;遂畢生致力於詞學。其最大成就,首推編《全宋詞》。詞在今日,公認为宋代文學代表,而  相似文献   

9.
《思復堂遺詩》的作者陳卓仙(1887-1964)是"海外新儒家"代表之一唐君毅先生的母親,但《遺詩》的償值并非僅僅基于出自名母之手。《遺詩》以其特立獨行而又圓活自在的理學風尚,彰顯了濂洛風雅亦能出自閨閣,更昭示了求道、體道、踐道的"復性"追求在日常爲可能、在女性爲可行。作者以一鄉曲女性、家庭主婦、人妻人母的身份走上了"以全幅生命唯道是求"的精神超越之路,其體道的歷程與抵達的境界在詩集中灼然可見。陳卓仙依其詩作證明她之於中國詩學、乃至中國文化的疆域均其獨立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相似文献   

10.
王國維在1902年前已經在介紹西方"新學"方面做出了開拓性貢獻。清光緒二十八年十月至二十九年十二月,王國維應張謇之邀,擔任通州民立師範學校教師,協助張謇創辦通州師範,是第一位在中國師範學校講授"倫理"、"國文典"課程的中國教習。任職通州師範期間,王國維在詩詞創作上形成了以寂寞心寫哲理詩的個性風格,在翻譯、哲學和教育研究上成果豐碩,在近代中國首倡美育和德智體美四育并舉的教育主張一九○三年,王國維成了一名教育家、文學家和知名學者。  相似文献   

11.
正余所治學,早年為古典文學和文學思想史,特別對《紅樓夢》與明清文學思潮用力較多。現當代文學和文學理論也曾涉獵,出版過幾種論著。但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後,開始轉入學術史和思想史研究。引領我"出文入史"的是王國維、陳寅恪、錢鍾書三位學術大師。讀他們的書,如醉如痴,足以忘我,結果自己不想寫文章了。於是編纂了一套《中國現代學術經典》,收晚清民國以還現代學者的著作四十四家、三十五卷、兩千多萬字,1997年出版,歷時七年時光。好處是使我有機會系統接觸現代學術的譜系,王、陳、錢之外的其他學者,也成了我熟悉的前輩老師。此處"老師"一詞,我  相似文献   

12.
數千年的古老文明造就了中國社會完密的階層,精細的分工,嚴整的制度,繁縟的禮儀,深邃的思想,其社會關係之完善,於先秦時期即已頗具系統。顯然,中國之有社會學是毫無疑問的。昔嚴復、梁啓超皆以中國傳統之社會學肇端於荀子之群學,然而荀子之思想並非其所自創,必有更古老的來源本文通過考辨商周甲骨文、金文"羣"字,從羣字造字本義及字義的發展、中國古人主張人獸之分及相關概念的借用等角度,構建了前荀子時代的群聚與群分思想,最後通過梳理荀子群學思想的特點,分析其群學理論的思想來源及理論基礎,指出其源出周人思想的事實,從而建立了中國社會學思想的完整文脉。  相似文献   

13.
正關於《列子》的成書和旨趣問題,從宋代到近現代學術界一直都在討論,參與討論者不乏國學大師一流人物,今人甚至有篇幅不小的專著間世~1。古今研究者公認的事實是:《列子》的思想、語言和故事與佛學有一定的聯系。而在先秦時期,佛敎尚未進入中國,如湯用彤先生所言:"佛敎自西漢來華之後,自已有經典,惟翻譯甚少,又與道流牽合附益,遂不顯其真面目。……及至桓靈之世,安清、支讖相繼來華,出經較多,釋迦之敎乃有所據。"~2也就是說,在東漢中後期,漢譯佛典才開始較多出現,而佛經的廣泛流行,則  相似文献   

14.
“文化讬命”与中国现代学术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國現代學術以何時為開端?歷史學界通常把1840年鴉片戰争至1919年五四運動,稱為中國歷史的近代時期,而以1919年五四運動至1949年為現代時期。但學術史和文化史的分期也以此為依據,不容易解释清末民初以來的許多文化現象。用政治事變來例同學術文化變遷,反映不出學術文化本身的嬗變規律。實際上,中國傳統學術向現代學術轉型,可以追溯到晚清的经今文學運動,現代學術的種子即埋藏其中。但今文學運動本身还不具有現代學術的特徵。1898年嚴復發表《論治學治事宜分二途》,1902年梁啓超發表《論學術之势力左右世界》和《新史學》,1904年王國維發表《紅樓夢評論》,現代學術思想和學術规範得到比較集中的體現。因此中國現代學術發端的時間,應為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之交;標誌是承認學術具有独立之價值,並在研究中開始吸收西方現代的觀念和方法;代表人物是嚴復、梁啓超、王國維等,而尤以王国維扮演着現代學術開山祖的角色。王國維1927年自沉於颐和園魚藻軒,社會上異說異是,察察為揣。惟史學家陳寅恪能够從文化興衰和一代學者的命运的角度,對王氏的死因给以正解。包括王、陳在内的中國現代学者中的大師巨子,聲聞顯晦或有所殊異,但与本民族的文化共同着命运,欲以學術為宗基“承續先哲將墜之业”,同為一代文化所託命之人則一。他們的學術流向包涵着省察傳统和回應西學兩個方面,既不忘記本民族的地位,又能够做到与世界文化對話交流,為中國現代學術奠立了難能可貴的傳统。但中國現代學術的發展仍然困難重重。就學者的主觀认知而言,有四重障蔽應予以破除。第一、學術是手段还是目的;第二、“有用之學”舆“無用之學”;第三、中學和西學之争;第四、新旧古今之辨。這四個問题所以產生,主要是中國傳统學術一向缺少學術独立的傳統,特别是“經世致用”之說束縛了人們的頭腦,使人們忽視學問本身的独立價值。王國維、梁啓超等現代學術的開聞人物,為破除這四重障蔽曾作出巨大努力,可是時至今日,也不能說此一問题已獲致完全解決。任公先生說:“就純粹的學者之见地論之,只當問成為學不成為學,不必問有用与無用,非如此則學問不能独立,不能發达。”又說:“為學問而學問,斷不以學問供學問以外之手段,故其性耿介,其志專一,雖苦不周於世用,然每一時代文化之進展,必賴有此等人。”信哉斯言。學術之求得独立,首先還要有独立的學者。四重障蔽不能破除,宜乎中國現代學者難於安身立命也。  相似文献   

15.
賀昌群(1903-1973)字藏雲,四川馬邊人,著名歷史學家.曾就讀於滬江大學,後任職於商務印書館,抗戰期間任浙江大學、中央大學教授,1949年之後任南京圖書館館長、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副館長等職.先生治學範圍涉及宋元戲曲、中西交通史、敦煌學等領域,著有《元曲概論》、《漢簡釋文初稿》等. 南京大學圖書館收藏有賀昌群與吕叔湘、李小緣先生之間書信多封,這些書信作於1943年,為我們了解以上幾位先生之間的交往,以及先生治學等情况均有參考價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基於相論視角,區分了人類知識體系中幾種對現象的代表性理解,并分别從熊十力、海德格爾兩條綫索追問出德性易象學的基本思維方式。進而通過《周易》卦序的詮解揭示出易象學的基本内涵,以及易象學對傳統中國學術的奠基意義。論文最後從易象學角度初步探封了時間的意義以及歷史本身的先天結構,并對黑格爾、馬克思、胡塞爾歷史學説中的相關問題意識作出了新的詮釋。  相似文献   

17.
北宋前期的宋學學者均以復興儒家内聖外王之道爲目標,但是,隨着王安石變法的失敗,宋學主流對王安石的政治批判和學術懷疑進一步加深,他們逐漸更爲强調内聖的重要性和根本性宋儒反對走王安石從《五經》尋求富國强兵的外王路綫,轉向從《四書》在尋求内聖工夫。宋代士大夫的内聖追求推動了宋學思潮的轉向,與此同時也推動了《四書》學身心工夫論的建構和發展。宋儒的身心之學不僅僅是道德修身的德性學問,同樣也表達了個體存在的終極關懷。  相似文献   

18.
<正>上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如何可能大家都知道,中國的改革開放始於二十世紀70年代末,自那以後,中國社會經歷了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改變,法律生活的改變無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我個人的經歷而言,當我1978年考入西南政法學院學習法律專業的時候,這所成立於1950年代初的法學院是在停辦大約十年之後首次恢復招生,而在當時,全中國在辦的法律院系總數不超過十所。三十年後,這個數字變成了六百多所,在校學生人數則增加了超過兩百倍。我還記得,我入學的第二年,中國才有了自1949年以後的第一部《刑法》和《刑事訴訟法》,現行憲法則是在我畢業的那一年頒布實施。因爲這個原因,在那四年當中,我  相似文献   

19.
儒學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視爲生命的學問,因此體知與體證對於儒學的理解和發展都具有特别的意義。颜回是孔門高弟,位居"四科"之首,"優入聖域",在儒家道統中居於極爲重要的地位。顏子之體證境界,建基於好學,其踐屣工夫如"克己復禮""不遷怒,不貳過"颇多可述。宋儒津津樂道之"孔颜樂處"正是顏子"優入聖城"的表徵,颜子的儒學史地位不在於理論上之創發,而在於生命之詮釋。  相似文献   

20.
1913年,辛亥革命後的兩年,王國維(1877-1927)完成了現代戲劇史的開山之作《宋元戲曲史》.從那時起,中國戲劇史就成為系統性的學術研究之對象.王國維的興趣主要是在宋元兩代的戲曲,他的書却采用了主導着西方近代學術傳統的進化史學和精英史觀,以宋元戲曲為最高成就描畫了一條中國戲劇發展的軌迹,追溯其起源,整理其發展之脉絡,從中探尋獨特的中華美學傳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