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今年是我国首次核试验成功50周年。父亲霍振礼作为一位核试验老人,带着几分自豪,拿出保存的几张照片给我看,讲起了他当年刚进科技档案工作大门的故事。照片共四张,一张是首次核试验的烟云照片,是国家公开发表过的,但是他在现场直接看到了那一瞬间的壮观景象;一张是他参加首次核试验现场的工作照;一张是庆祝宴会请柬;还有一张是核试验绝对保密时期的"祝寿照"。父亲讲的故事自然也离不开这几张照片。  相似文献   

2.
正抗战号角响青年勇向前这是1931年12月出版、第64期上海《良友》画报上刊登的一张摄影作品,名为"号角吹响的时候"。照片除背景外,占据画面四分之三部分是一位英姿勃发的青年军人在行军礼,照片的左上角题有"良友"及"孙宋庆龄"字样,照片的左下角有7行竖排小字,写有:正义的号角吹响了,青年准备的时候。仰望的心,期待着、期待责任使命的来临。一旦责任说道:"你应该去。"青年回答:"我必定去!"该照片右下方说明,照片中人物是上海青年  相似文献   

3.
<正>那一张手捧"红宝书",双目仿佛要从"宝书"中找出什么答案的照片,是我在"战斗"过的连队食堂前照的,这种"造型"无不留下那个年代的时髦,也更留下我的彷徨和惆怅。  相似文献   

4.
最近,原川沙县文化馆馆长林幼光先生(上海戏剧学院48级老校友)给我打来电话,他准备向上海戏剧学院捐一组老照片。这组老照片是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以下简称上戏)表演系76届毕业生奚美娟考学时的工作照。照片交到我手上时,我沉默了许久。这组照片是当年上戏为了感谢林先生对招生工作的支持,送给他留念的,  相似文献   

5.
最近翻阅自己的影集时,无意中发现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既不是在松涛起伏的高山上的留影,也不是在波涛澎湃的大海边的身影,而是一张工作照,而且这还是后来补拍的一张工作照。它照的是我和局馆人员身穿深蓝色工作长大褂,正  相似文献   

6.
贺莉丹 《青年记者》2012,(31):16-17
在凤凰县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前,我看到了那句著名的"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墓碑背面,是一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为张充和撰。这是2010年的春天。天微雨,山花烂漫,好一个春。跟我一起站在沈先生墓碑前的还有吴文忠老师,这位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的乡村代课老师那时讷讷地说了一句:"直到我到了凤凰县城念书的时候,我才知道,沈从文就是我们凤凰人呐!"吴老师的神情,是一贯的憨厚。  相似文献   

7.
同学们常问我,最喜欢哪一门类的书?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古典诗词。东坡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我则是,"宁可食不精细,不可一日无诗"。  相似文献   

8.
儿子十岁那年的"六.一"儿童节,我送给他一份特殊的礼物--我小学阶段留下的二份珍贵档案(一首诗、一张成绩单).在这之前,我曾问过他:"六.一"最想得到什么?他毫不犹豫地说:"我想得到礼物;不过最重要的还是过得开心".听了这些话,看着眼前泛黄的档案,还真叫我有点怅然.  相似文献   

9.
操作电脑时,不小心把两年来保存在电脑里的照片全弄丢了。那些照片,有我的旅游照、儿子的生日照,还有全家福,我心疼至极。下载了数据恢复软件,弄了一天,还是无力回天。我叹息着对儿子说:最可惜的是那些记录着你成长的照片!没想到,儿子笑着说:丢就丢了,照片虽然没了,我不是活蹦乱跳地站在你面前吗?儿子的幽默,一下子把我逗笑了,不由得想起好友丽。丽和她男友在一起很多年,一直同居,没有结婚。原本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丽,为了爱,努力练就了一  相似文献   

10.
“指上千般枝,胸中一点成,将帅增丽影,照片尽生情。”这是一位友人赠送给我的一首诗。我1951年开始给刘伯承、邓小平、贺龙等首长拍照,在半个多世纪的军事摄影生涯中,先后给十大元帅全都拍过照,用镜头“书写”开国元勋们的勃勃英姿:已有6位元帅出版发行的影集中收入了我拍摄的艺术照。还有数十张老照片被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成为我军发展史上重要的史料。  相似文献   

11.
无意中,在互联网上发现一组照片:两位电视台记者在做现场采访,而在被采访者面前一米左右(电视镜头不会触及到的地方),有人举着一张大大的白纸,上面用粗笔写着被采访者“该”说的话。 发布这照片的人给它起了个不无讥讽的标题:《“照我写的说”》。网友对此发表了很多评论。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网友的调侃:“怪不得记者不采访我,原来嫌我是近视眼,隔得远看不见那纸上的字”。 看着网友的批判,身为记者的我很为照片上的同行抱不平:记者也是出于善意啊,那不是让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好照片“一图胜千言”; 有人说,一幅优秀摄影作品,犹如一首诗; 也有人说,“新闻照片只有一天的寿命”。而我读于文国的新闻照片《窑主与矿工》,觉得它很有思想深度;那震撼心灵的形象和潜在人物背后的语言,冲击我连绵的思考、联想、分析、判断。读了好多年,方自以为读懂了。 1996年,这张照片见诸《工人日报》的时候,文字说明曰:5月16日,在贵州西南贫困山区,一个矿工在为赫章县野马川镇窑主(站立者)从半公里多的斜道井下一次拉上来  相似文献   

13.
近期,陕西省汉中市档案局(馆)组织人员,采取多种方式,征集和收集了一批珍贵照片进馆,以丰富馆藏档案资料。这批珍贵照片有:红军第二十五军军长程子华1933年在汉中市洋县和佛坪县从事革命活动的照片;1940年7月在汉中城被国民党特务绑架而杀害的革命烈士李华春的照  相似文献   

14.
阳早(1918-2003)、寒春(1921-2010)夫妇,是长期在中国工作生活的美国专家.2004年8月,笔者赴寒春女士寓所采访,看见书架上摆放着一张阳早与一位中国老人交谈的照片,工作台上另有一张这位中国老人的单独照.阳早、寒春夫妇在中国工作生活几十年,结交中国朋友并不奇怪,但在这个没有装饰的朴素居室里,见不到其他照片,为何却会有同一位中国老人的两张照片?寒春告诉我,那是他们的作家朋友魏巍.  相似文献   

15.
这事,我不说没人知道。不说,是因为这事实在“丢人现眼”,“丢人现眼”的事不是那种拿出来同别人一起分享的东西。 我不说没人知道——因为正常情况下不会有人怀疑6月22日《山西工人报》一版头条位置《朱朝辉一“飞”惊天下》的新闻组照中那幅朱朝辉驾车飞越于水天之间的“主打”照片不是我拍的(虽然是同通讯员联合署名)。我现在告诉大家,这幅最重要的——最大的——在一版最醒目位置的照片……不是  相似文献   

16.
走进73岁老人鲁贵如居所,一张湖北革命大学的同学毕业留影照片引起了我的注意。满头白发身子微胖的鲁贵如打开话闸,介绍53年前的这张同学照的来历和他个人追逐人生七彩虹的历程。 我于1929年生于广济县(现武穴市)梅川镇农户家,读过  相似文献   

17.
记者手记:5月27日的"爱心课堂"结束时,孩子们准备回家,我找了个高点,拍下了这张平淡的照片。初衷是为"王妈妈"、志愿者和孩子们留下一张合影。八年前,王雪娟为做生意"丢下"13岁的儿子外出,母子间交流越来越少,儿子越来越叛逆。尽管现在事业发展得不错,王  相似文献   

18.
照相偶拾     
我今年常到书店租书看,很多书里有作者的照片,我从中发现一规律:作家照相一般是坐着照的。根据我的认识,当身份雷同的人们身上,不约而同却理由不明地存在一个小特点时,这一定是个坏毛病。我以后要是印书,不能跟他们一样,我得站着或是躺着。  相似文献   

19.
1934年8月9日,红军到达康家河,村民都躲进山林。徐海东当晚就揭露反动派的载赃找到政委吴焕先和军政治部主任郑位三。三人一商量,决定郑位三起草一分《什么是红军》的传单,由军部宣传科长刘华连夜赶印出来。(见程子华、郭述申、刘华清等著《德高望重的郑位三同志》)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六十五周年前夕,刘华清同志在向姜为民、张明金回顾红二十五军长征时说:“当时我在军政治部任组织科长,这是长征出发前整编决定的。长征出发时的《宣言》是我亲自刻印的。同时还刻印了其它一些传单、张贴布告,书写标语等,对战士进行宣传动员,使每个同…  相似文献   

20.
黄顺铭 《新闻记者》2004,(12):71-72
2004年11月12日,《南方都市报》第A05版(第一重点)报道了一则新闻:《阿翁走了》。上半版是一幅压题通栏黑白照片,照片右下角有三行文字说明:"在这张2000年摄于巴勒斯坦伯利恒阿拉法特官邸的资料照片中,阿拉法特(中)正远离镜头而去。"文字说明中的"资料照片"是过去某个时候拍摄的,从时间的角度讲,它也就是"历史照片"。这是一幅精彩之作,堪称历史照片化为新闻照片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