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柳州师专学报》2019,(4):27-31
深受"五四"思潮影响的沈从文,在小说创作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呈现往往具有一种"挣扎后的喑哑"。在表层显示为一种中性的叙述态度,而在深层次上却潜隐着一定的褒扬或批判的意图,而这种深层次显现的最终目的在于其在历经自身成长境遇与身份转换后,试图构建理想的文化形态,即:一种基于生命意识与人性和谐呈现的美好状态。在"五四"运动影响下,沈从文小说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因子彰显出其独有的特点:一是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德"的优秀基因,二是积极吸收湘西边地所凸显的野性文化因子,三是受"五四"运动影响而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承继。  相似文献   

2.
五四运动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反帝反封建、拯救民族危亡,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历经百余年,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涵的五四精神,已成为一种思想和文化传统,融入民族精神之林和一代代有志青年血液之中。在新时代青年中传承五四精神,深化理解与践行,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深远而特殊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于五四"反传统"的合法性以及是否造成"文化断裂"的问题,学界始终众说纷纭,理解五四的深层精神,需回到历史文化语境中去考察,新时期对五四"新传统"的传承影响等分析,重审五四"新传统"与五四"反传统"问题。作为传统文化史中的一个特殊阶段,五四都不应该被看轻,或者回避,正确认识五四新传统,有利于重构当代民族文化传统的重任,且推动着五四研究往更深处发展。  相似文献   

4.
五四新文化运动被推崇为"中国的启蒙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文化大革新。五四新文学则被誉为"是以启蒙主义为重心的文学现代化运动"。以五四时期翻译活动为例,分析了五四时期翻译现代性的特征,重点探讨了五四时期翻译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现代化转型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五四新文化运动被推崇为"中国的启蒙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文化大革新。五四新文学则被誉为"是以启蒙主义为重心的文学现代化运动"。以五四时期翻译活动为例,分析了五四时期翻译现代性的特征,重点探讨了五四时期翻译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现代化转型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文化上的新保守主义的风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价值受到部分学者的质疑。出于新启蒙主义和新保守主义文化立场的学者,围绕对"五四"的历史价值评判,各执一端,针锋相对地对20世纪中国的激进与保守两股文化思潮的历史功过进行了阐发。对"五四"的重评,包含了学术界诊断中国历史文化症结和引导当下文化走向的强烈诉求;体现了在全球化时代学术界对如何化解启蒙与保守、西化与民族化之间的间隔,以及寻求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意见分歧。  相似文献   

7.
五四新文化所以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革故鼎新的地位,成为中国文化转型的里程碑,一个基本的原因是,与以往文化变革活动的结果不同,五四新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结构。这种结构一方面是以往文化变革的积淀和发展,另一方面更是文化变革中的质变和飞跃。五四新文化价值结构主要由以下四个层面构成:一、以新的文化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内容。五四新文化具有明确的足以界定自身的文化新质──科学与民主。这些新质已经上升为一种价值理想,具有独立的主体地位,不再依附于以往任何传统文化的某种形式;二、文化载体和形式。新的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文化上的新保守主义的风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价值受到一部分学者的质疑。分别出于新启蒙主义和新保守主义文化立场的学者,围绕对"五四"的历史价值评判,各执一端,针锋相对地对20世纪中国的激进与保守两股文化思潮的历史功过进行了阐发。对"五四"的重评,包含了学术界诊断中国历史文化症结和引导当下文化走向的强烈诉求;体现了在全球化时代,学术界对如何化解启蒙与保守、西化与民族化之间的间隔,寻求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意见分歧。  相似文献   

9.
"传统"和"现代"的关系不仅贯穿于五四新文学自身发展的各个阶段,而且生动地阐释着五四新文学与传统国学的复杂关系。将传统国学与新文学置于"传统"和"现代"的关系下来审视不仅能更好地看到新文学、新文化发生发展过程的必然性、复杂性和丰富性,更重要的是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复兴的今天,能够更好地思考我们为何要弘扬传统、怎样弘扬传统?又该如何对待现代、如何面对发展?王富仁先生提出的"新国学"理论构想认为应该将五四以来的"现代"文化纳入到国学的范围当中,这绝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反映了王富仁先生对于传统与现代关系的独特见解和对五四新文学研究在当下能否进一步拓展空间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0.
在学术界有这样一种倾向 :“五四”的偏激使中国传统文化与今日中国形成了断层 ,这是对“五四”的误读。在对现代中国特殊的政治、社会环境、中国传统文化中封建势力的强大惰性力量、对“五四”性质认识的偏差和思想教育的片面性分析的基础上 ,得出了与以上观点截然相反的结论即传统文化中的封建主义因素 ,消解了“五四”精神 ,使“五四”与后来的历史形成了断层  相似文献   

11.
"理水"者的文化自觉--金庸小说与20世纪中国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0世纪中国文化的宏观背景下看,金庸的武侠小说既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又鲜明地透显着"五四"以来新文学的现代精神.而金庸在武侠小说中以充沛的现代意识为主导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苦心孤诣的梳理与阐扬,正暗合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重塑民族文化本体的百年祈盼.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论之后,为我国的政治发展指明了方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质所在。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就要借鉴西方的民主理论,就需要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找可供利用的资源。"五四"新文化运动曾作过这方面的探索,然而"五四"新文化运动无论对西方民主理论的认识,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上都出现了失误。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角度,重新对"五四"时期在民主理念和传统文化上的认识失误进行了解读,目的是为了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以便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不再走前人走过的弯路。  相似文献   

13.
李喜所 《历史教学》2003,79(11):9-14
受中西文化关系和中国走向现代的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所制约,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始终以古今中西问题为主线,从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到戊戌、辛亥时期的维新、共和,再到五四思想解放大潮,说到底都是在试图解决中西文化的融合创新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在百余年的思想解放历程中,出现了甲午战争后与五四时期的两次民族觉醒,也相应地涌现了两次思想解放高潮.  相似文献   

14.
作为五四大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五四文学翻译,不仅是一种翻译现象,还是一种文学现象,文化现象。五四文学翻译思考研究的重点应该体现在中国文学流变与外国文学的深层联系,即外国文学的哪些因素被中国作家所择取,如何择取、变异及中国化的过程;20世纪中国文学某些特征是在怎样的情势下,以什么为参照与样板而形成的,即辨析20世纪中国文学某些新传统之原型及其最初的积极意义和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5.
在历史上,中国传统文化对知识分子的影响力可分为"硬塑造"和"软塑造"两个方面.到五四时期,由于社会基本面的变革和传统文化的衰落,其中"硬塑造"的作用已基本消失,但"软塑造"的作用却顽强延续下来,其表征是传统文化先验地决定五四知识分子看待西学的思维逻辑和评判依据,其重要影响是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首个传播高潮.  相似文献   

16.
有的学者认为“许多五四人物为了提倡自由、科学与民主,认为非全盘而彻底地把中国传统打倒不可”;“以后数十年中,文化反传统主义的各种表现,都是以五四时期的反传统主义为出发点的”。而在许多五四人物中,陈独秀又是一个“全面性反传统主义”者。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也是新文化运动在学术上的主要代表。本文试图通过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方法的分析,说明陈独秀虽然在新文化运动中竖起了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并提倡自由、平等等等西方学说,但他并没有要把传统文化打倒,五四新文化运动也不是要全盘而彻底地把中国传统打倒。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返回传统、回归自然、回归生命个体为特征的"寻根文学"风靡文坛,从而出现"文化寻根"的文学现象."五四"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次大的断裂,于是一些作家希望以文学来弥补这一"文化断裂带".  相似文献   

18.
孙犁抗战小说的叙述者,多居住在"房东"家里,和房东形成一种"拟家"结构,并以此为叙事模型,讲述"他"与房东家的各种关系。"拟家"结构为孙犁抗战小说的叙事奠定了温情脉脉的基调。"拟家"结构与五四新文学以来的"拆家"叙事一脉相承,它们都紧紧凝聚在中国家族文化这条根脉上,显示出"家"这一文化内核的重要意义。以"拆家"为宗旨的五四新文学强调"破旧","拟家"结构强调"立新"。"拟家"与"拆家"相接续,完成了破旧立新的文化改造工程。因而孙犁的抗战小说,是革命根据地文学的一面旗帜,是五四新文学和革命文学相接续的卯榫。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伤逝》和张爱玲的《五四遗事》都是描写"五四"知识青年婚恋题材的短篇小说,两位作家从不同角度消解了"五四"时代人们理想中的爱情婚姻。鲁迅较多从社会、外在环境这些方面来消解,张爱玲则从人的世俗性进行消解。通过两部作品的比较,可见出张爱玲与鲁迅的文化关系,两人在思想深层的共通之处。同时,两部作品的不同,又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以鲁迅为代表的"国家大事"和以张爱玲为代表的"日常生活"这两种不同的叙事法则。  相似文献   

20.
在历史文化交汇语境中理解“五四”和“五四”人物,使得对“五四”的理解有了历史的同情。“五四”是中外文化第二次交汇中的一次高峰,中国要面对文化水平远超过自己的西方文化,产生了民族焦虑,这种焦虑感直接催生了“五四”策略性的激进主义武的文化调整。“五四”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调整:在精神层面上,“五四”提倡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引发了文学革命和整理国故两大文化事件;在社会后果上,“五四”带来了政治和经济组织的重新定向;在制度上,打破了三纲五常,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妇女解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