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主的国度,四时在农业中尤为重要;古代中国也是一个诗的国度,田园诗则是诗苑中的一朵奇葩,宋代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抒写了以四时书写田园组诗的艺术典范,而这一成就的取得,则有着深厚的艺术渊源。  相似文献   

2.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主的国度,四时在农业中尤为重要;古代中国也是一个诗的国度,田园诗则是诗苑中的一朵奇葩,宋代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抒写了以四时书写田园组诗的艺术典范,而这一成就的取得,则有着深厚的艺术渊源。  相似文献   

3.
王逸<楚辞章句>受阴阳五行说影响的一个方面是将四时、四方与阴阳五行相结合,认为国家的治理、个人的修养都要顺应阴阳五行的规律;另一方面是阴阳五行说以自然现象比附社会人事,为王逸阐释<楚辞>中的文学意象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4.
阴阳五行之说,是我国古代在哲学史上的两大贡献。《周易》讲阴阳,《尚书·洪范》讲五行。战国后期,齐人邹衍加以推衍,既谈阴阳,又讲五行。大得统治者的青睐,汉人称之为阴阳家。司马迁肯定了阴阳家的“四时之大顺”对农业生产的意义,并对“五德终始”“天人感应”之说做了阐发。同时还对阴阳家的“拘而多畏”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5.
水书是水族先民用类似甲骨文和金文的一种古老文字书写而成的民族古籍.水书阴阳五行思想来源于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水书·阴阳五行卷》则是水族水书阴阳五行思想的集中反映和代表载体,按照阴阳相配、五行相生的理论,配以“四雄”择法,对水族社会中的丧葬、婚嫁、营建、节日、出行、占卜、生产等活动进行解释、预测和干预.虽然《水书·阴阳五行卷》科学成分与宗教成分并存,但不失为中华民族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6.
《四时纂要》是我国古代著书农书,现有时代朝鲜翻刻本存世。对这个刻本,特别是某些次序颠倒的向句子,学术界曾有怀疑。从古籍中稽查到的《四时纂要》引文与翻刻本对照来看,翻刻本是真的,从《四时纂要》刻印历史、流传情况、书目著录和明清古籍引用《四时纂要》数量变化来考察,现行的“在我们北宋时已经失传”之说不确,其佚失当在明清之际。  相似文献   

7.
能够预测未来的理论也是科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的中医理论能够准确预知病因、病机及生死转归,因而是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阴阳五行论的本质是日、月、五星在二十八宿中的运行舍次及其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古代称为运气学说。根据巫成纳甲(卜选祀日)、运气纳甲与河洛纳甲,不同坐标系之间可以进行信息转换,并通过卜辞的概率统计进行科学预测。《周易》预测学是在中医、天文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创新思维科学。这一古老的思维科学实现现代化之日就是中华民族创新型国家建成之时。  相似文献   

8.
敦煌悬泉置发现的《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被定名为《四时月令诏条》,其释文现已发表。由于书写其内容的泥墙墙壁破碎严重,致使其中部分文字无法修复和释读。因《四时月令诏条》源自《吕氏春秋》、《淮南子》,并与《礼记·月令》有密切联系,现结合上述文献对其中9条月令中尚未释读的部分文字作了新的释读和补证。  相似文献   

9.
一阴阳五行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它的起源很早,依据现存材料,阴阳说可说最先表现于《周易》,五行说可说最先表现于《尚书·洪范》。在其后的《左传》、《国语》、《老子·道德经》、《列子》、《管子》、《吕氏春秋》、《黄帝内经》、《淮南子》、《春秋繁露》等典籍中,都有关于阴阳五行说的记载。总的来看,所谓阴阳说,是古人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以阴和阳来代表,阴和阳是互相依存、互相斗争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就是在这种对立统一之中不断发展变化着。五行说的五行,  相似文献   

10.
秦汉时代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与之相伴的却是自然灾害的频发及生态环境一定程度的退化。“敬奉天时”“顺时施政”“以时禁发”“勿犯四时禁”等思想逐渐成为时代的强音,这在近年来考古发现的秦汉律令文献中得到了充分的佐证。云梦秦简《田律》《法律答问》、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敦煌悬泉置《四时月令五十条》及居延汉简中都有明确的环境保护律令内容。秦汉时代环境保护理念及实践的发展,从社会根源看,源自于生态环境退化的社会现实;从思想根源来看,则是上古环境禁忌及传统农耕文明孕育的“月令”图式与现实环境问题互动耦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具有悠久的文明,《尚书·尧典》记载了传说时代古人利用正南方天空出现的星辰确定四季,战国楚帛书描绘了十二位上古时代传说人物的创世历史。《夏小正》是中国最早的天文历法,出现了节气以及四季的天象物候记录;商代的甲骨文中出现了六十干支纪日法和阴阳合历,并有君王与巫祝通过天象观测传达天意,预卜吉凶,颁布天象与历法的远古占星术记录。  相似文献   

12.
两汉荒政不但缓和了社会矛盾,恢复和发展了生产,稳定了封建统治;而且对整个汉代的社会文化乃至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则是丰富和完备了汉代的礼乐文化,有利于封建统治秩序的道德化、规范化;促进了汉代思想文化的发达,使天人感应和阴阳灾异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实用性;而在科技文化方面,荒政既有利于汉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又影响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由此,对汉代荒政的评价,不能简单地视为迷信、欺骗。  相似文献   

13.
阴阳道与阴阳五行学说不同,它是在日本逐渐形成的.中国的阴阳思想在6世纪经过朝鲜传人日本.7世纪中期,天武天皇设立“阴阳寮”,形成了初具日本特色的“阴阳道”.自阴阳寮成立到奈良末期为日本阴阳道形成初期,此时它被视为是“珍贵的科学技术”.初期的阴阳道带有很浓郁的学术色彩,是包含有“历法”、“天文”、“漏刻”、“占卜”等与阴阳五行理论相关的综合学科.  相似文献   

14.
现在,"一年四季"是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而在古代,"季节"用"时"来表示。作为季节的"时"在古代有四时、五时之分。  相似文献   

15.
从语言的角度对古文字材料进行研究对古文字学、汉语史和古代文献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古文字材料的语言研究是古文字学的重要内容:阐释古文字材料中的语言问题是古文字学的研究目的之一;古文字材料中的语言问题是古文字学的研究内容;古文字材料中的语言现象和语言规则是考释古文字的重要根据之一。汉语史研究也不能不利用古文字材料和古文字学的研究成果:古文字材料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语料,汉语古文字材料的语言研究是追溯汉语历史的最重要的途径;古文字本身也是汉语史研究的根据。古文字材料的语言研究是释读古文字文献的基础,这种研究的深入也可以明确古文字材料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的阴阳思想于6世纪传入日本后逐渐形成了富有日本特色的“阴阳道”①,经历了一千五百多年,期间对日本的政治、宗教、文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阴阳思想被当时的日本高层借鉴有其必然性,与当时日本国内的历史背景关系甚密。其一,它迎合了当时日本统治者的需求,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其二,大陆的阴阳五行思想为朴素的、尚未形成理论体系的日本原始信仰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借鉴。其三,为儒家思想韵传播提供了方便。其四,推动了日本古代历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谶纬是汉代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是以天人感应为核心,以阴阳五行来解释经学而产生。谶纬盛行是与经学自身的发展分不开的,它与汉代儒生的社会地位有关,又是“学随术变”的必然。在特定的环境中,谶纬被一些人用作王权争夺的工具。王权们不断改造谶纬的功能,使谶纬限制王权的积极功能减弱,加上学者对谶纬的怀疑批判和古文经的突起,导致谶纬逐渐衰落。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其几个阶段之间的发展规律与一年四季很相像--有一个"完整"的循环周期.在这个周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吕氏春秋》十二纪和《淮南子.时则》适应国家统一的客观形势,兼儒墨名法,融九流百家,以阴阳五行配置、对应自然气候物候与社会人事政事之一切自然变化和社会活动,为王朝帝国规划整合出一种自然社会人伦秩序化的模式和框架。其学术体系功能具有为王者规范天下和限制君主专制权力的两面性,这种思想体系对后代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