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新时代》2010,(7):15-15
天上的星星朝北斗,地上定位靠北斗导航卫星。2010年6月2日,我应邀自北京飞经成都抵达西昌,实地观看第四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晚上11时53分,火箭点火,随着一声轰鸣,火光冲天。如万道霞光,托着“长征三丙”运载火箭顺利升空,把北斗4号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  相似文献   

2.
《今日科苑》2012,(4):7
2012年2月25日0时12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十一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这是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是我国今年发射的首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  相似文献   

3.
《发明与创新》2011,(6):56-56
随着第八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我国2011年航天高密度发射也拉开帷幕。按照计划,今年将实施以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以及北斗导航工程为代表的20余次航天发射任务。  相似文献   

4.
《大众科技》2009,(5):1-1
4月15日零时16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2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此前,我国于2007年4月14日成功发射了第1颗北斗导航卫星。  相似文献   

5.
今年9月19日,载有第十四颗和第十五颗北斗导航卫星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的发射点火瞬间。 【工程名片】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与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盟的伽利略系统并称为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  相似文献   

6.
科技动态     
我国成功发射第二颗北斗导航卫星4月15日零时16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2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此前,我国于2007年4月14日成功发射了第1颗北  相似文献   

7.
4月15日,我国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推举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二颗卫星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约26分钟后实现星箭分离,卫星被送入近点约200公里、远地点约3.6万公里、倾角20.5度的预定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标志着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8.
资讯     
正北斗系统迈入全球时代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始提供全球服务。北斗系统于20世纪90年代启动研制,先后建成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北斗三号系统。首颗北斗三号卫星于2017年11月发射,到2018年底,已发射19颗卫星,基本建成全球系统;到2020年前后,全面建成由30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2017年11月到2018年  相似文献   

9.
2007年,我国航天事业捷报频传,继2月3日我国将第四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成功送入太空后,4月14日,我国又成功将一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标志着我国自行研制的北斗导航系统进入新的发展建设阶段。  相似文献   

10.
科技短波     
正北斗距全球组网一"星"之遥3月9日19时5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54颗导航卫星,北斗导航工程实现2020年"开门红"。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后,将进行变轨、在轨测试、试验评估,适时入网提供服务。北斗系统建设先后经历了北斗一号系统、北斗二号系统、北斗三号系统三个阶段,目前北斗一号4颗试验卫星已全部退役,从北斗二号首颗星起算,我国已发射54颗北斗导航卫星。北斗三号系统由2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3颗  相似文献   

11.
正2016年3月30日,我国第22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据悉,未来5年内我国还将发射近40颗北斗卫星,并拉开全球组网序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提供高精度、全天时、全天候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是一种可供军民用户共享的信息资源。特别是伴随着"北斗"向民用领域的拓展,使得"北斗"正在走向千家万户。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1):I0007-I0008
中国的私家车主就可以使用由“北斗”卫星提供的定位服务,且导航芯片价格要低于现在市场上使用的GPS系统。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透露,明年“北斗”系统将覆盖亚太地区。  相似文献   

13.
《科学大众》2013,(Z2):34
中国北斗导航卫星优势:互动北斗系统具备在任何时间、地点为用户确定其所在的地理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能力。北斗系统能使用户知道自己的位置,还可以告诉别人自己的位置,特别适用于需要导航与移动数据通信场所。美国导航卫星GPS优势:成熟GPS几乎已经成为卫星导航的代名词,其实它只是美国的卫星导航系统。GPS原是专门用于为洲际导弹导航的秘密军事系统。现  相似文献   

14.
北京时间2015年3月30日21时52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首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作为卫星总体单位,在任务要求高、技术难度大、研制进度紧的情况下,突破了多项核心关键技术,成功完成了卫星研制和发射任务。目前,卫星在轨测试工作进展顺利,卫星功能、性能均满足指标要求,状态良好。该卫星作为中科院导航卫星专用平台首发星,试验和验证了适应直接入轨发射方式的框架面板式轻量化卫星构型设计、基于星敏感器的姿态确定技术、高功能密度综合电子体系架构设计等导航卫星专用平台关键技术,为全球组网星组批生产奠定了基础;该星首次采用上面级直接入轨发射方式;首次验证相控阵星间链路与自主导航体制;首次大量使用国产化器部件以实现自主可控;自主提出了功能链设计理念,卫星分为有效载荷、结构热、电子学和姿轨控等功能链,极大地提高了卫星的可靠性和功能密度;也是中科院承担的首颗高轨道、长寿命、高可靠业务星。中科院导航卫星研制团队采用扁平化的管理模式以提高决策效率,按照更优化合理的流程开展工作以缩短研制周期,提出了创新的技术状态转移矩阵管理办法以确保研制过程受控,通过一系列管理创新举措,有效克服了年轻团队经验不足、设备条件相对薄弱等问题,充分发挥了执行力、体现了战斗力,为我国"北斗"导航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2007年,我国航天事业捷报频传,继2月3日我国将第四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成功送入太空后,4月14日,我国又成功将一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标志着我国自行研制的北斗导航系统进入新的发展建设阶段。  相似文献   

16.
邹健琨 《科技风》2014,(13):86-86
我国自主成功的研制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我国自主拥有其完全的知识产权。该系统有着三项功能:精密授时、双向通信、快速定位。该项研究可以作为基础以研究发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地面件事系统方面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7.
晓科 《世界发明》1998,(12):5-7
据专家预计,在这世纪之交.世界范围卫星发射将出现两个鼎盛时期,即出现两次“浪潮”。其中第一个浪潮是从1997年开始的,当年发射到地球轨道的卫星数量开始出现显著增长。1991年以来,卫星的年发射量一直呈逐步下降趋势。1993年,全球卫星发射量或准备发射的卫星已经减少到110颗以下,这差不多是30年以来的第一次。  相似文献   

18.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最重要的军民两用设施之一,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代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江西省成功举办第十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标志着江西北斗产业开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文章通过分析当前北斗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深入剖析江西北斗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提出推进江西北斗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正11月5日19时4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两颗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这是北斗三号卫星的首次发射,标志着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步入全球组网新时代。而这也意味着太空中又迎来了一颗从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下称"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升空"的小卫星。坐落于上海浦东张江的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从2003年12月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挂牌之日起,不到14载光景,这里研制出品的微小卫星已有20多颗成功升  相似文献   

20.
3月31日凌晨,我国第17颗北斗导航卫星,同时也是我国首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远征一号上面级的接力护送下,准确进入距地面3.6万公里的倾斜地球同步轨道,标志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迈出了区域运行到全球覆盖的第一步. 这次卫星发射与以往有何不同?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实现了哪些技术突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全球组网后,将发挥什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