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从文的小说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理性启蒙文化传统提出了质疑与批判.他不满于现代中国从底层到上流社会感性主体普遍缺失的状况,试图用审美精神激发生命,使生命的自然性得到升华,使本能转化为创造性力量,获得一种诗意的人生形式.沈从文的审美启蒙是对现代理性启蒙的推进与完善.  相似文献   

2.
《从文自传》是沈从文自我剖白之作,写作传记时,他在文坛已小试牛刀,写下《萧潇》、《三三》等文章,但尚未创作艺术水平更高的《边城》《湘西散记》,有学者指出《从文自传》衔接沈从文后来的创作,自传叙述的表层下隐含作者的"自我认知",[1]但他并未详细叙述自传中沈从文的自我认知是什么,他如何实现了这样的自我认知。而本文正是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杀戮书写贯穿沈从文青少年时期,尤其能展现叙事自我与经验自我形象,展现"当下"沈从文对"当时"沈从文认知的变化。本文将通过离析《从文自传》杀戮场景中的叙事自我和经验自我叙述,观察沈从文的自我认知:冷静对待自己曾不自知的愚昧,同时宣扬与愚昧混杂的人性之美。  相似文献   

3.
老舍先生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断魂枪》被收录在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二,同专题收录的还有鲁迅先生的小说《药》。纵观老舍先生的小说创作,我们可看到一个似断实续的基本主题——对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反思、批判。老舍先生继承了从鲁迅先生开始的关于"国民性"和"民族性"的思考,在某些方面还显示了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之一,老舍与一些男作家一样,关注到了女性的"生育"问题,但在叙事上与女作家直面生育之苦不同,他们不关注生育场面的描写。以"生育"为切入点,可以挖掘老舍复杂的文化、性别意识,回应其与时代、政治的关系,同时通过对上述方面的把握可以给予作家老舍更为客观、立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老舍的创作思想,除了对市民阶层及市民文化的表现外,还有另一种指向,即对国民性的深究。从《猫城记》到《茶馆》,老舍始终关注着国民性的表现。在这两部作品中,老舍深刻地揭示出国民的劣根性的种种表现,痛切地暴露出它们的危害,把国民性提到了亡国灭种的高度,具有文化反思意味和忧患意识。国民的劣根性现象县有人类性,表现国民性的文学也具有一定的世界性。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学界多从政治角度解读老舍提出的"葬送"说,并由此形成了"反描法"、"侧面透露法"等重要观点。其实对于"葬送"说,不仅可以从社会意识形态角度强调新旧社会的对比,或者生活对革命历史的折射,也可以从人性、文化角度进行探究和审视。在《茶馆》中,老舍通过三个时代被逐步"葬送"的过程,展示了人性的善与恶,追悼了日渐逝去的文化风习。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石兴泽著《老舍与20世纪中国文学和文化》说开去,在与西方知识分子精神气质和西方文化比较中分析中国文化和知识分子精神传统。在与鲁迅等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比较中分析老舍的精神气质。并就老舍城市贫民作家精神的某些特点作了精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老舍笔下的《茶馆》具有浓郁的北京风土习俗,深蕴着北京特有的文化特征,"京味儿"十足,体现了老舍对文学的高品位追求。同时从作品中我们也能充分地感受到老舍对祖国的文化传统,民俗民风的深厚的爱,作品中处处充满了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9.
以《边城》一书对湘西世风的展现和人性庄严的刻画为切入点,从情、景、理三个维度探究沈从文以构建人性"希腊小庙"的方式对国民性进行的反思和批判。与鲁迅等人对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揭露和无情批判不同,沈从文则试图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完成对国民性的反思。可以认为《边城》是一部人性诗学、更是一卷展现中国事理人情的文化地图。  相似文献   

10.
以《边城》一书对湘西世风的展现和人性庄严的刻画为切入点,从情、景、理三个维度探究沈从文以构建人性"希腊小庙"的方式对国民性进行的反思和批判。与鲁迅等人对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揭露和无情批判不同,沈从文则试图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完成对国民性的反思。可以认为《边城》是一部人性诗学、更是一卷展现中国事理人情的文化地图。  相似文献   

11.
从维新运动兴起到戊戌政变之间,张之洞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时务报》维新派都倡导社会变革。深入考察张之洞的代表作《劝学篇》发现,在“救时”的大局下,在《时务报》时期,“求大同存大异”是张之洞处理与后者关系的准则,这使他与后者之间保持着既合作、认同,又矛盾、冲突的独特文化关系。  相似文献   

12.
《边城》是沈从文站在现代文明之外用现代文明之眼来审视"天国的人间化"的湘西世界的。正是通过对这种原初的生命存在形式的怀恋和对虚构本身的怀恋,沈从文以"乡下人"的视角建立了自己独特的边缘对抗的文化世界。一方面,沈从文通过虚构本身为我们创造了一种外在于生活本身的诗化世界——湘西世界,另一方面,沈从文又在边缘立场中以对抗的姿态把湘西世界纳入现代工业文明之中,展开了对湘西世界在遭遇现代文明之后的必然命运的沉痛反思。这里既有对现代都市文明的批判,又有对苗文化与汉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碰撞切割后的湘西世界自身的反思。怀恋与对抗、感伤与背叛、柔情与憎恶相交织的复调旋律正是《边城》的文化意味所在。  相似文献   

13.
"改造国民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艰难的话题。老舍对"国民性"的思考不仅关注病态民族传统文化造成的国民劣根性,更重要的是试图重建国民精神,实行思想启蒙,以此"教导国民","改善社会",期望国民精神的振兴。  相似文献   

14.
老舍与沈从文同为现代文学大家,有自成一体的文学风格。然而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到40年代,基于抗战的需要,两人放弃自己原有的文学之路,在创作的题材、体裁以及写作手法上都发生了转变,形成了新的创作体系。面对同一时期的文学转型,老舍与沈从文之间虽有相同之处但仍有差异。  相似文献   

15.
潘婷 《考试周刊》2015,(52):11-12
老舍的《月牙儿》与《阳光》同收于《樱海集》,两部作品都创作于1935年,纵观学界对老舍作品的研究状况,《阳光》比起《月牙儿》稍显黯淡,不过把《阳光》与《月牙儿》做互文性阅读分析就不难发现,尽管学界很多研究者从很多层面剖析《月牙儿》这部作品,但大多数都把《月牙儿》中主人公"我"的命运悲剧归结为"贫穷的生活"、"黑暗的社会"等外在因素,关注造成她人生悲剧的内在原因的很少。本文通过《月牙儿》与《阳光》的互文性阅读,挖掘《月牙儿》所表现的女性悲剧的其他深层次原因,并从作者老舍的创作角度解析文本透露出的作者的女性观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老舍的《月牙儿》与《阳光》两篇小说以女性的口吻与视角讲述了两个出身迥异却殊途同归的女性悲剧。从《月牙儿》侧重对造成女性悲剧的传统社会的批判,到《阳光》中对女性个体意识及人性弱点的拷问,老舍在字里行间既流露出对外来"新"事物的质疑及嘲讽,又含蓄批判了传统封建思想观念对女性的戕害。这是老舍对传统与现代所持双重否定态度的体现,反映出老舍对男权社会里女性的生存及解放问题进行的犀利剖析与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17.
老舍早期小说中的中国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舍受到了古老的中国文化的熏陶 ,亲历了五四文化传统影响 ,在英国的时候对西方文化又有了切身体会。特殊的思想资源构成了老舍复杂的心灵世界 ,当这种灵魂被老舍情不自禁地写进他的早期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时 ,体现出老舍那种跨文化眼光 ,体现了老舍一方面深刻反思民族传统文化 ,另一方面又在深层心理和情感上表现出一种对民族文化的眷恋。这种复杂的文化心态 ,使老舍的作品 ,尤其是早期的作品既体现出了时代的文化选择 ,又充分显示出属于老舍的个性精神和独特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8.
从叙事视角来看沈从文的小说《萧萧》,作者站在"乡下人"和"城里人"的双重立场上,通过叙事过程的展开和推移,将其对于工业(城市)文明和农业(农村)文明的优劣判断形诸于笔端。对比同在20世纪20年代鲁迅对于女人命运的思考,如果鲁迅笔下的"娜拉"的命运不免受到"制度决定论"("封建礼教")的作弄,那么沈从文笔下的"萧萧"则直接显示出"文化决定论"的影子。这种居于"双重文化视角"下的"萧萧",如同作者沈从文一样,在"行动面前"选择了停滞,这既决定了小说主人公萧萧的命运,也预示了作者沈从文的文化价值观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以现代性及后现代性相关理论为支撑,从文本中个体庸常琐碎的日常生活入手,在哲学和社会学层面,对老舍小说《离婚》中现代人生存困境进行分析阐释。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一书作者是李泽厚,李泽厚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书评《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一文是因为有关"救亡"与"启蒙"的文章很多,其中,认为反对"救亡压倒启蒙"观点居多。本文试以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角度为切入点,将先参阅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一书中与五四运动相关的其他文章,主要是<胡适陈独秀鲁迅>、<试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和<二十世纪中国文艺一瞥>这三篇文章,借以论述李泽厚本人关于五四主要人物把重点放在启蒙和文化上的原因、启蒙如何先从属于救亡和后又如何完全为救亡所压倒这三个方面的问题,然后整合其他专著和论文的观点.以便探讨五四时期文化启蒙的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