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族遗孀林太太长期寻求外遇、"四海纳贤"。她的偷情行为既受到内心正当性欲的驱使,又受到明代后期市民阶层反封建礼教思想观念的影响。这体现出林太太对禁锢人身心的封建礼教的反叛。为了保全一位贵族夫人的切身利益,又不失去儿子,林氏并未改嫁,因而只能以偷情的方式来满足其正常性欲,这是林太太精明的表现。林太太和西门庆的交往各取所需,并非前者拜倒在后者的脚下。  相似文献   

2.
<正> 建安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历代的文学研究者,对于建安时代的作家和作品,特别是建安文学的倡导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续有论列,细微处所见虽或不同,但总的方面都是肯定了他们的文学成就,肯定了建安文学的不同凡响。解放后对建安文学的研究开始了一个新时期。基本的情况仍然是,对建安文学中的某一作家或作品所见虽有不同,共同点又都是肯定了他们在中国古代文学上的贡献,肯定了这些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更肯定了建安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整个历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怨主题贯穿始终,先后形成了七次高潮:先秦、汉末建安、南北朝、中晚唐至五代、宋末元初、明末清初、乾嘉之际。悲怨之所以与文学之发展密不可分,是因为它由人类的基本情感和人们所受的深重苦难所决定的。一流的作家作品莫不与悲怨有关。中国古代悲怨文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整个古代文学。从历史的视角看,通过中国古代文人参与形成的悲怨洪流,汹涌澎湃,始终左右着作者和读者的心灵,并在事实上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内驱力,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近乎永恒的文学母题,为治中国文学史者所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4.
江宏 《科学教育》2010,(3):15-18
古代文学是大学本科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课程名称通常为中国文学史或中国文学简史。该课程立足于文学本身,并将其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方面对古代文学作品及作家进行考察和论述。文艺创作做为人类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其对象包括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重点则是人类的精神生活现象。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更是人自我完善、自我完成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在古代文学教学实践的基础之上,结合文学自身的特点,以期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出若干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古代文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专科生的必修课,亦称为“中国文学史”或“中国文学简史”。该课程立足于文学本身,并将其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方面对古代文学作品、作家及文学流派等进行考察和论述。文艺创作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象包括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重点反映的则是人类的精神生活现象。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更是人类自我完善、自我完成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着眼于我国古代文学丰富的人文内涵,结合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现存的若干问题作系统论述,以期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出若干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王婷 《考试周刊》2010,(36):47-48
日本古代文学的最大特点是受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全面而深刻。这种影响,首先使日本人创造了一个体裁丰富、风格多样,随中国古代文学风格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汉文学系统。所谓奉汉文学,就是指日本人直接用中文创作的诗词文赋等文学作品,它与日本人用目文创作的文学共同构成了日本文学的两个支脉。本文以《源氏物语》为例,对中日文学加以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学是文学与历史相融合的学科,是文学作品在时间与空间中动态演进的文学历史。中国古代文学教学需要重视三个维度:一是历史维度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二是作为文学教育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三是东亚文献视域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史实、诗心与文献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高梓梅 《红领巾》2005,(2):123-125
鬼魂托梦的故事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俯拾即是,其神秘怪诞的色彩不知迎合了多少读者的猎奇心理.从故事本身看,托梦的原因大都是为了结生前的不了情.情本是人感应外物的自然产物,但在古代社会,情渐渐被维护封建礼教的思想家们所扼杀,造成无数情殇.文学家则针对这种社会现象,用鬼魂托梦的形式,曲折地歌颂人间真情.  相似文献   

9.
<正> 关于文学主体性问题的讨论曾热噪一时,对推动我国当前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发展可谓功不可没。然而在一些论者的眼中,似乎文学主体性也是西方的专利,与中国无缘。一些论者断言,中国古代文学中根本无主体性可言,因为中国古代文学以“礼”为规范,人物的个性被消灭了,人的主体性被一笔勾销了。对此,有论者已提出批评,指出这是偏见和无知,是民族虚无主义的表现。这也是恰如其分的。 其实,所谓主体性,无非是指文学实践中人的主体地位、人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等。这些问题在中国古代文学、文论中是早有论述的,只不过没有用今天论者们所用的字眼而已。本文无意对此作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只以《文心雕龙》为例,看看人的主体性在我国古代文学中的高场。 (一) “文学是人学”。文学的主体是人,包括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作为对象主体的艺术形象以及作为鉴赏主体的读者。而文学主体性的核心是强调作为实践主体和精神主体的作家在文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主导作用。 刘勰的《文心雕龙》作为一部专门研究“为文之用心”的论著,他非常重视并强调了人在文学实践中的主体性问题。 《原道》是作者统领全书,借以阐述文学起源、文学本质的重要部分,就其本质而言,也就是论述人在文  相似文献   

10.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诗言志,词缘情"的传统,表明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开始便倾向于一种抒情性文学。作为这种文学的创造者,评论者,古代文论家不可抑制地打上了"主观"的烙印,在此过程中,直觉思维便贯穿了整个的文学活动过程。本文试从文章创作与鉴赏两方面来解释直觉思维的应用并阐明该现象出现的原因,并探讨如何培养这种思维。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最终都有一个大团圆,以博得情感上的安慰、心理上的满足。所以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本体意义上的悲剧特别少。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甚至可以说是特定文化的产物,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从上古四则神话中可以看出文化背景、民族性格、审美趣味等文化心理是这种情结生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文学种类繁多,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个文学大国的文学相媲美。中国古代文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有着自己灿烂悠久的历史、丰富绚丽的内容和鲜明独特的风格,以及与整个中国文化息息相通的多渠道、多层次的联系。在文学的这艘巨轮上,几乎包含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与品格的全部遗传密码,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的形象。诗词歌赋不仅带给我们古典的诗意美,更具有画龙点睛之效,启人心智.  相似文献   

13.
一 在我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宋代词人李清照是寥若晨星的女作家中的一个。这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的出现,在那个二程(程颢、程颐)理学盛行,重重封建礼教宛如层层蚕茧束缚妇女自由,禁锢着她们个性和创造精神的时代,好象冰雪中的一株寒梅,迎风傲雪,疏影横斜,岿然屹立。  相似文献   

14.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笔下又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她勤劳、善良、正直、本分,可就是这样一个善良的人却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之下由人变成了鬼,然后在人群中消失。鲁迅先生借祥林嫂的悲剧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读《祝福》我们为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潸然泪下,却也为她那难能可贵的本能的反抗意识高声赞叹。也许祥林嫂对封建礼教的反抗是中国封建社会底层劳动妇女反抗封建礼教的第一声炮响,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文学中出现了众多描写女子借助易装或沙场建功立业,或科场一举夺魁,或勇敢突破封建礼教的藩篱而大胆追求理想爱情的作品,从中可以梳理出中国文学"女扮男装"母题的嬗变流程,并探寻其所揭示的反封建主题的演变与时代变迁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社会政治功用价值和审美乐功用价值构成了古代文学功用价值论的基本框架。这两种功用价值也是当代文化对文学的基本要求,因而古今文学功用价值论具有相通的特点。这种相通使古代文学功用价值论在当代具有重要意义,挖掘整理古代文学功用价值论有助于当代文学功用价值论的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17.
本世纪初,具有现代学术意义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和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相伴而生。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体系是随着中国文学史学科体系的定型而确立的,它们的基础都来自于传统文学观念的现代转换。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不仅接受了西方现代文学观念,采纳了西方价值标准和研究方法,而且使用了一整套西方权力话语,形成了不同于传统学术研究的新格局。其积极意义是促成了中国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使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与现代学术接轨。其消极影响是抹煞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事实上存在的差异,忽视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现象的研究,把中国古代文学作为印证西方文学思想的材料,丧失了与西方文学平等对话的权力。21世纪将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将摆脱一切向西方看齐的民族自卑心理,以我为本,转换观念,重新确立中国古代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在我们对茅盾及其文学世界进行新的审视和研究之时,我们有必要重视这样的观点,即作为人对现实审美关系集中表现的文学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自足世界。但是文学作为人类精神生产成果之一,也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系统的构成因子之一,又同其它的人类精神生产成果、同整个社会文化系统及构成它的各个文化因子之间有着相互依存、制约和渗透的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考察和研究文学,不能不考察文学和整个文化系统以及构成它的各个文化因子之间的这种关系。诸如考察文学作品产生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土壤,考察文学同其他文化形态和文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文学,上下四千年,源远流长,浩如渊海。在这丰富的文学史料基础上来构建中国古代文学史,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客观地表述中国古代文学的概貌和发展脉络,科学地阐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渊源和规律,力求反映出古代文学发展的本来面目。 中国古代文学史主要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但是,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它受着一定历史时代的政治、经济的制约和影响;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又和文化的其它领域如历史、哲学、宗教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文学史的撰述必须正确阐释文学发展中的内外关系。既要看到文学发展中文学和时代的经济、政治以及哲学、历史、宗教、艺术等的密切关系,从而认识文学作为优秀民族文化传统重要部分的历史价值;同时,更要着眼于文学本身,不使文学变成政治与经济的简单图解,成为哲学和历史的失掉个性的附庸,而单明其自身发展的先后继承、消长得失以及独具情性和美感的文学特性,成为一部真正的文学史。  相似文献   

20.
俯仰天地不仅是我们古人对宇宙和自身的认知立场,也是中国古代早期文学理论最基本的思想之一,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一种高远的精神追求。正是以俯仰天地这种精神而进行审美观照,古代作家才能在专制威权的现实世界中不断创造出刚健、大气、清通和自然的文学世界。而要改变我国当代文学萎靡不振、媚俗小气等现象,也只有靠我们的作家在精神上接上古代这种俯仰天地的气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