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本文认为中唐诗人贾岛对晚唐诗人群“咸通十哲”的创作发生深刻影响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他们相同的自卑人格,二是他们相同的诗歌思想———苦吟。  相似文献   

2.
以科举求仕,是处于唐季的咸通十哲的重要生活内容。日趋衰落的国势和家境的贫寒,使汲汲于进士一第几乎成为他们唯一的出路。于是他们在觅仕干谒过程中饱尝了种种生活上的艰辛和精神上的痛苦,经受了屡试不第的悲哀失望和一旦擢第的酸甜苦辣。由咸通十哲的经历,可以窥见唐末下层士人的生活与心态。  相似文献   

3.
唐末诗人周繇为“咸通十哲”之一,《全唐诗》卷六三五存其诗一卷。但前代文献中关于周繇生平的记载颇有相互抵牾之处,《全唐诗·周繇集》中诗是否均为周繇所作,亦甚可疑。今考,有关记载实将元繇与周繇混为一人,《周繇集》中诗亦当分属二人,试申其说,以就正于方家。 一、周繇生平考略  相似文献   

4.
咸通十哲是晚唐时期颇具特色的诗人群体,他们大都来自南方,出身贫寒,久经科场,涉迹边塞,留有描写塞外风光的边塞行旅诗,其中多有对边塞自然风光的独特描写、对社会现实及诗人心态的如实反映,这三个方面体现了此类诗歌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唐末科场弊端丛生,"豪贵塞龙门之路,平人艺士十攻九败"的情况,注定了那些朝中无奥援、家中无厚积的文士往往久困科场.他们为求一第,或结为群体以诗名相吹嘘,以期博得主司的赏识;或奔走于权门大宅干谒请托,以求提携,因此诗坛上出现了许多与进士科密切相关的合称,如"咸通十哲"、"芳林十哲"、"九华四俊"、"三罗",成为一种颇具唐末时代特征的文学现象和社会现象.对合称的来源、含义以及诗人之间的交往等问题进行考察,有助于我们对这些诗人群体及个体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李义山“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句常被引以象征文、武、宣三朝的晚唐气象,而被史家誉为“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泳之,谓之小太宗”(《通鉴》卷249)的宣宗之后的懿、僖、昭之世的唐末局势则气局骤变,衰态毕露,动荡颠簸,以至于亡。此唐末气象可谓西风残照,哀怨悲凉。这种世运气象,在唐季诗人及作品中有充分表现。文学史上称为“咸通十哲”的郑谷、许棠、张乔、张嫔、李昌符、喻坦之等十二位诗人即生活于这末世中。他们的人生际遇,歌吟哀叹,即从某些方面深刻地展现这一时代,末世的衰飒悲怨之气笼罩他们,而他们也正显现唐末气象的某些方面。  相似文献   

7.
大足石刻孔子及十哲龛刻于北宋元祐三年(1088),在全国石窟中仅此一龛。大足的十哲造像是现存最早有确切纪年的十哲造像,其历史与艺术价值至为珍贵。大足的孔子及十哲龛是与佛教、道教造像并列开凿的,具有宗教的意义。宋人信仰儒教是为了聪明与智慧,儒教是信众们的智慧之神。  相似文献   

8.
"九华四俊"之一的张(虫宾),为唐末五代著名诗人.在家境贫寒、内外无援、累累落第的悲痛中,自强不息,经几十年拼搏,先入"咸通十哲",继登进士高榜,于艰辛磨难环境里,铸就了"诗皆佳,各有意度,过人远矣"的文坛高品,荣就<唐才子传>一位"佳主".本文对其坎坷、曲折、复杂、迷漓而又赋有传奇色彩的人生道路予以探索,对其籍贯、功启、仕途、诗品一一予以解析,试图将其进步的历史人生价值,转化为促进现代文明的一种动力.  相似文献   

9.
成通时期的诗人诗作,体现着小李、杜以后晚唐诗发展的基本走向。懿宗一代诗人数量颇为可观,作品得以传世者将近五十人。世事的混乱、儒道的衰微,逐步改变着咸通诗人的处世心态,他们不得不面对出世与入世的艰难选择。咸通诗歌在艺术取向上以平易浅俗为主,间有淡雅清丽之作,这预示着“元、白”与“姚、贾”两种诗风必将主宰唐末诗坛的发展主流。  相似文献   

10.
魏睿骜 《家教指南》2023,(1):121-130
张淮深于咸通十二年(871)发动了针对嗢末的战争,并再次成功收复了凉州。“五稔三迁”是指张淮深咸通七年至十二年(866—871),由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升任沙州刺史充归义军兵马留后,继而进称户部尚书的过程。唐王朝于咸通十二年停置凉州节度,新设河西都防御,阴季丰是张淮深再收凉州后的首任河西都防御使。乾符三年前,唐王朝将河西都防御的辖区由六州调整为凉、甘、肃三州。继阴季丰之后任河西都防御使的还有郑尚书、翁郜、郑从嗣和冯继文等人。  相似文献   

11.
论文对晚唐文人皮日休的生年、两次前往江左的时间、与陆龟蒙、崔璞交游的时间以及其离开崔璞幕府至入朝为官之间的行踪进行具体的分析、考辨或补充。论文以为在没有发现新的可靠证据可进一步考证皮日休生年情况下,闻一多《唐诗大系》定其生年为公元833年的说法更为妥当;皮日休两次前往江左的时间,论文认为分别为咸通五年春和咸通六年;文章又从皮日休的诗歌入手,认为咸通十二年春皮日休离开崔璞离任苏州后,皮日休亦离开吴中,并返故乡——襄阳,且皮日休和崔璞交游也并非始于咸通十年,而是在咸通十一年春。  相似文献   

12.
论文对晚唐文人皮日休的生年、两次前往江左的时间、与陆龟蒙、崔璞交游的时间以及其离开崔璞幕府至入朝为官之间的行踪进行具体的分析、考辨或补充。论文以为在没有发现新的可靠证据可进一步考证皮日休生年情况下,闻一多《唐诗大系》定其生年为公元833年的说法更为妥当;皮日休两次前往江左的时间,论文认为分别为咸通五年春和咸通六年;文章又从皮日休的诗歌入手,认为咸通十二年春皮日休离开崔璞离任苏州后,皮日休亦离开吴中,并返故乡——襄阳,且皮日休和崔璞交游也并非始于咸通十年,而是在咸通十一年春。  相似文献   

13.
一、《唐才子传》卷八《司空图》云:“图,咸通十年归绍仁榜进士。”陈尚君先生在此条下作补正云:“《五代史阙文》:‘少有俊才,咸通中,一举登进士第。’知图为一举登第。原笺未引。”(《唐才子传校笺》第五册,中华书局1995年版,437页)按:司空图曾有过科场失意的经历。其《榜下》诗云:“三十功名志未伸,初将文字竞通津。春风漫折一枝桂,烟阁英雄笑杀人。”(《全唐诗》卷六三三,中华书局1960年版)可见,司空图并非“一举登第”,陈先生的说法有误。二、《唐才子传》卷九《许棠》云:“初作《洞庭》诗,脍炙时口,号‘许洞庭’云。”周祖譔、吴在庆…  相似文献   

14.
曾参简论     
曾参,是孔子登堂入室的弟子之一,孔子曾因他传《孝经》。他的学问和人品都很高,历代书传无异辞,宋代大儒程朱辈也都对他十分推崇。孔门四科,有所谓十哲,《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曾子不在其中,为此,程颐替他辩护道:“四科乃从夫子于陈蔡者尔,门人之贤者固不止此。曾子传道而不与焉,故知十哲世俗论也。”由此可见他在孔门弟子中的位置,也可见他在后人心目中的影响。所以,研究孔子,不能不考察曾参,不能不考察孔子和曾参的关系。本文拟就此作一番历史的审视,希望有助于开展儒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唐末农民大起义之前,继裘甫起义之后还爆发过一次庞勋领导的以桂州戍卒兵变开其端的起义。这次起义的原因是戍卒反对长期在桂州留戍。究竟戍卒是哪一年开始南戍桂州的呢?史籍中有两种记载:《新唐书》和《旧唐书》的《崔彦曾传》都说是咸通六年(865年)徐州戍卒三千人南遣安南,分其中八百人戍守桂州。按旧制,戍卒三年一更。咸通九年(868年),戍卒以“至期请代”为理由要  相似文献   

16.
1.下图所示的《金刚经》卷页,是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卷末题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口”宇样。经卷图文风格凝重,印刷墨色清晰,雕刻刀法纯熟,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相似文献   

17.
过去人们依据裴廷裕《东观奏记》的记载;认定李商隐卒于大中十二年。此说有误。本文根据有关资料考定李商隐的卒年应为咸通二年,享年五十岁,从而解决了《锦瑟》“五十弦”的含义问题。  相似文献   

18.
“九华四俊”之一的张蠙,为唐末五代名诗人。在家境贫寒、内外无援、累累落第的悲痛中,自强不息,经几十年拼搏,先入“成通十哲”,继登进士高榜,于,艮辛磨难环境里,铸就了“诗皆佳,各有意度,过人远矣”的坛高品,荣就《唐才子传》一位“佳主”。本对其坎坷、曲折、复杂、迷漓而又赋有传奇色彩的人生道路予以探索,对其籍贯、功启、仕途、诗品一一予以解析,试图将其进步的历史人生价值,转化为促进现代明的一种动力。  相似文献   

19.
湖州飞英塔由内外两塔组成,俗称“塔里塔”,其构造之独特为我国古塔中所仅见,最近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于飞英塔的建造历史,最早见于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刊行的《吴兴志》卷十三:“飞英寺,咸通五年忠凯禅师募众建,刺史高湜表请为资圣寺.中和五年改为上乘寺.……景德三年改今额.……舍利石塔院在寺西,有上乘寺石塔舍利院本浮图碑云:僧云皎咸通中飞锡长安,僧伽授以舍利七粒及阿育王饲虎面像,遂归建塔.始中和四年,成于乾宁元  相似文献   

20.
关于沙州归义军都僧统年代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西都僧统是晚唐以降住锡敦煌的最高一级僧官。由于河西地区特别是敦煌,没有遭受“会昌毁佛”的法准,而且在吐蕃王朝的鼓励下,佛教压倒了其他各种社会思潮,造成了晚唐以后社会各阶层的崇佛风尚。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在咸通十年(869年)给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