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虹 《辽宁教育》2010,(3):34-35
传统语文教学要求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读中整体感知”。“整体感知课文”即不离开“篇”的整体意思和主旨来分析课文,要始终把“篇”作为感知课文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杜绝繁琐分析的有效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点深刻地阐明了阅读课文首先要着眼于整体,立足于全局,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就是从整体上把握全文。那么,我们通过哪些途径带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呢?我认为,要以“读”为手段,找准文本的特点,带课题疑惑感知、看课文插图感知、循文章主角感知、抓文本主旨感知。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要求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读中整体感知”。“整体感知”课文,在这里并非指某一个教学步骤,它强调的是把握课文的一种方式,即不要离开篇的整体意思和主旨来分析课文,要始终把篇作为感知课文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杜绝繁琐分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全日制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教学部分提到“讲解课文要处理好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一般地说,可以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我是这样理解的,落实在具体一篇课文时,应按照“整体感知——部分深究——整体优化”的顺序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4.
一、教材·学情·学法 《黄河颂》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按主题编排,主题是“爱国”。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来看,这个单元重点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强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从知识和能力角度看。要“整体感知课文思想内容”,“反复诵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单元教学目标细化在课文中,则是要求学生达到以下标准:  相似文献   

5.
抓好整组教学的关键,在于和谐地处理宏观与微观的问题。所谓“宏观”,即以“组”为单位,从大处着眼,统观全局,明确目标,以避免在教学各篇课文以至教学各篇课文的各个环节、各个训练点中出现盲目性与随意性。而“微观”,即围绕一组课文的整体教学目标,各个击破,最终达到整体目标。宏  相似文献   

6.
《第一场雪》这篇文章 ,是作家峻青于 1962年写的一篇有关“雪”的散文。其文语言优美、意境清新、诗意浓郁、情景交融。教学这篇课文时 ,如何紧扣语言文字的训练 ,渗透美育 ,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笔者谈一谈自己的想法、作法。一、初读全文、感知“整体美”。在教学这篇课文时 ,教师在开篇释题后 ,应及时设疑导读 ,通过读懂课文 ,让学生形成对“第一场雪”的整体印象 ,让学生感知“第一场雪”中的整体美———下雪前 ,天气骤然变冷 ;下雪中 ,雪花纷纷扬扬 ;下雪后 ,世界变得粉妆玉砌。学生通过初读全文 ,知道这是一篇结构完美的文章。有了整…  相似文献   

7.
一、单元教学的备课和设计 现行教材仍把课文作为主体,在教学单元内部,课文只是“要素”之 。除了课文,课本明确列出的还有单元“教学要求”、课文“学习重点”、“自学提示”、课后“思考与练习”,每个单元还安排了“作文训练”和“听说训练”。这样,一个教学单元基本上围绕单元教学要求,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单元教学要求教师建立整体阅读的教学观,立足单元把握教材内容和教材要求。即要求教者把每一篇课文放在整体单元中去考虑,从前后纵横的联系中,来确定教材内容的主次详略、深浅  相似文献   

8.
一、明确教材编排意图,强化单元整体教学意识 单元整体教学是指在教学中,要统观整个单元教材的教学目标,总体把握读写知识结构,明确各读写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它们的重点难点,使字、词、句、段、篇的双基教学,形成整体结构,产生综合效应。 小学语文现行教材从第8册开始至12册,把读与写的训练分为若干个重点训练项目。按照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的原则,将这些训练项目分布在5册教材中。每组课文突出一个训练重点,各重点训练项目之间又互相联系、互相渗透,构成一个读写训练序列。备课中,要把一组课文视为一个整体。从本组课文的整体训练目标出发,实施单元整体教学。 第8册教材,除两篇“看图学文”外,共32篇课文,分为8组,每组都安排有讲读课文、阅读课文(含“习作例文”)、独立阅读课文和基础训练。在每两组的课文后又编排了一篇“读写例话”,即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全册共四个:①怎  相似文献   

9.
一、单元整体教学法实验的理论依据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著名英语教学专家丁浩老师,创建了英语课文整体教学法。其主要理论依据是“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其做法是引导学生完整地接触课文材料,整体地理解和学习课文。单元整体教学法与课文整体教学法的主要理论依据一样,即“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但它们又有相区别的一面:课文整体教学的核心是要求教师整体把握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而单元整体教学则要求教师整体把握教材中的每一个单元。后者的要求是为了适应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编写方式。高中英语新教材是按单元来安排教学内…  相似文献   

10.
《全神贯注》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七组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教学这篇课文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段与段是怎样联系起来的。一、理解课文内容这篇课文的标题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可引导学生围绕“全神贯注”,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从“单元整体教学”角度设计“单元任务群”,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点走向。但受每节课教学时间固定的局限,“单元大任务”必然要落实到每一篇课文、每一课时中。整体把握篇章,明确单元目标;用心解读教材,发现表达特色;紧扣表达特色,创设实践任务,便是靶向素养培养、基于单元整体、立足文本解读,设计“单篇小任务”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一、抛开文体,随意解读文本教学中,从一篇课文教学的开始到结束,对文体不管不顾,一字不提该篇课文是什么文体,始终以“文章”称之。学生学完了课文尚不知是什么文体,只知学了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13.
“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目标教学已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中心课题。要成功地上好一堂课,必须制定明确、具体、合宜的教学目标,并根据目标设计有效的训练以达成目标。一篇课文的整体目标是分课时达成的,在分配课文整体目标时要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学习语文的规律”,做到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现以《秋天的  相似文献   

14.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优化阅读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学科化,课堂教学素质化”的关键。因此,改进阅读教学,在课堂上确立“整体导课堂,情趣贯课堂,训练进课堂”的“三课堂”教学思路,才有利于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落实素质教育。一、整体导课堂,历经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整体导课堂”,即将一篇课文的教学作为一个教学“整体”,  相似文献   

15.
苏辉 《湖南教育》2003,(18):31-31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迅速领悟的能力,是一种顿悟,更是一种文化积淀。《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呢? 一、创设情境,丰富表象 如在教《瀑布》这篇课文时,先  相似文献   

16.
一篇课文是一个整体,构成这篇课文的字、词、句、段是有机组成部分。要读懂一篇课文,就必须抓住课文的整体结构,强化部分教学。我认为: 一、抓审题,着眼于整体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它不仅概括了文章的主要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中,教好一篇课文,一般应引导学生从整体着手,让学生捕捉主题,理清文章思路,按照“篇-段-句 -词-篇”的程序进行多读训练,对课文内容融会贯通。下面以《三峡之秋》这篇课文为例,谈谈我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18.
6、摆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我认为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是一个整体,每个年段的教学只是它的部分;一册课文的教学是一个整体,每一组,每一篇课文是它的部分;每一篇课文是一个整体,每一段,每一句,每一个词,是它的部分。在教学中要十分注意处理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比如五年级的“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训练项目,与学生在四年级学过的“事物与联想”是相通的。教学时点一下,学生能在《别了,我爱的中国》中懂得作者抒发出来的对祖国的依依惜别之情,无限热爱之情。决心为建立一个新的中国而战斗之情,都是从眼前景物中展开的联想。尽管作者写得情景交融,但什么是情,什么是景,是分辨得清的。在下一篇《第一场雪》中,作者从描述雪景中联想到“瑞雪兆丰年”,抒发了自己  相似文献   

19.
赵飞 《小学语文》2013,(1):85-87
一、如何定位略读课文的教学 我认真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想要从中找到关于略读教学的定位,但其中只有简短的几个字“略读课文,粗知文章大意”。再回顾教材中的一篇篇略读课文,难道仅仅是粗知文章大意就行了吗?很明显,教材中的略读课文所承载的不仅仅是这样的任务。那究竟如何定位略读课文教学呢?  相似文献   

20.
教学一篇课文,也如同作一篇文章,应当成一个艺术整体,在这个艺术整体中,不仅要有“凤头”——精彩的“开讲”(这是大家都已注意到的);还应有“豹尾”——高扬有力的“收束”(这是大家不甚注意的),这个课堂教学的收笔也应如文章的结尾一样,可以使学生回顾学习过的课文,从整体上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感受和理解;引导学生汲取课文中思想和艺术的精华,激起他们继续作新的探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