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董解元西厢记》中的第二人称代词出现频率高低悬殊。其中“你”出现频率最高。主要做主语、宾语和定语。“尔”和“汝”在《董解元西厢记》中用例较少。“汝”的用法和“你”在语法上并无差异。可以表单数,也可以表复数。“您”单用时,可以表示第二人称复数。“恁”用作第二人称代词。是“你”的方言变体。“贤”是表示尊敬意的第二人称代词。作品中出现次数较少的“伊”大多用作第二人称代词。在《董解元西厢记》中,第二人称代词继承了上古汉语人称代词单复数同形的特点。但也出现了个别的代词后加“们”表示童数的用法但用例极少。  相似文献   

2.
《西厢记》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文中的张生是一个始乱终弃而又文过饰非的无行文人。此后至宋金,故事情节没有新的发展。至金代董解元《西厢记》出现,故事方有新突破,但艺术上尚显粗糙,感情描写尚欠纯正。直至元代王实甫《西厢记》天才创造,张生形象遂饱满感人,与董《《西厢记》有本质不同。  相似文献   

3.
同学们,这次咱们来谈一谈第三人称单数的问题。首先,咱们要搞清楚第一、第二、第三人称各是什么。第一人称就是“我”和“我们”。第二人称是“你”和“你们”。第三人称单数是“他”、“她”和“它”,复数则是“他们”。中文中第三人称单数的三个“他”写法不一样,读音却相同。但在英语中,三个“他”既有不同的读音,也有不同的写法,分别是he熏she熏it。在第三人称后不能使用动词的原形,而要在相应的动词后加s或es。请看下面的例词:look-looks play-plays w atch-watches wash-w ashes go-goes。有些时候,句子中或文章中并没有直接出现he熏s…  相似文献   

4.
《西厢记》突破了《莺莺传》在思想内容方面的严重缺陷、在宋金许多作品、特别是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加工创作,更加深刻地表现了作品的反封建主题,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我国古代爱情戏里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5.
中级阶段的波兰学生在人称照应方面发生较多偏误,表现为名词、代词和零形式几种不同语法形式之间的误用。通过“回数法”将其与汉语本族人语篇进行对比,第三人称代词照应呈现出代词“他”的过度使用、零形式使用略为过度的特点,第一人称代词照应则呈现出代词“我”的过度使用和零形式使用不足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西厢”故事是中国戏曲舞台上永远的经典,尤其是王实甫改编的《西厢记》使得“西厢”故事达到巅峰。《西厢记》的巨大成功根植于深厚的艺术传统之中,经过了长期的滋育和蜕变。从《莺莺传》到《董西厢》,才构成了杂剧《西厢记》的深厚艺术传统。本文拟抓住《莺莺传》到《西厢记》这条脉络,分别从世界、作者、读者、文本四要素入手,去探究和分析“西厢”故事流变的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考察《淮南子》中所有的“莫”字,从其语义和句法功能分析,《淮南子》中的“莫”有无定代词和否定副词两种用法,作无定代词占优势.“莫”作无定代词表示“没有什么人(事、物)”,作否定副词表示“不”.“莫”可用于叙述句、比较句、宾语前置句、“莫不”固定结构句.  相似文献   

8.
0.本文拟就《孟子》中“此”、“是”的语法功能及指代的语义特点,作一初步探讨,提出一些认识。1.“此”“是”的异同1.1 作为指示代词、形容词和语素的“是”在《孟子》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而且它的分布情  相似文献   

9.
(上接 1999年第三期第 90页 )二 蒙古与百蛮蒙古民族在八千年前已经形成 ,它的族称 ,也随着民族的发展而逐渐形成 ,这个族称便是———蒙古。蒙古 (mongGoL)这个族称源于古代蒙古语人称代词复数形式《man》 ,即“我们”、“汉字标记为“蛮” n峷?。“蛮”是蒙古民族的最初文字记载 ,蒙古的单称是“man”、“mang”的形式出现的 ,如“忙 勒 (mangGoL)、(《蒙古源流》)、而学者们转写“忙豁勒”时多用“Mang -Gol、Mankhol”。中世纪时 (monggol) ,但《蒙古秘史》所记“忙 勒”(MangG…  相似文献   

10.
在《水浒传》、《金瓶梅词话》、《红楼梦》中都存在一种人称代词宾语置于重叠动词之间的动宾结构形式VOV,以《词话》为最多,这说明VOV式的兴盛期在《词话》的成书时期。VOV有两种变式:一是VOV儿式。因为动词重叠后儿化形式不能带宾语,所以“儿”只能附着在VOV后,且表示轻松悠闲的意味。二是VO—V式。其中的“一”和后一个V是“同义”,起着舒缓语气的作用。《词话》中也有VVO式,而在《水浒传》中却没有,在《红楼梦》中则较多。这表明16世纪中叶是北方话人称代词宾语语序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  相似文献   

11.
汉英第二人称代词具有模糊性,除了确指听话人外,还可以指称第一人称、第三人称、泛指任何人等非常规指称。本文主要讨论英汉第二人称代词非常规指称使用现象,并分析说话人的意图及其语言表达效果。通过英汉第二人称指称的变化来构建双方关系、传递话语人际意义,在一定程度为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2.
关于“所”字的词性,历来学者认识不一,文章综合前人在这方面的研究,认为用法高先生所提倡的“代词性助词”较为合理.通过对《说苑》中的“所”进行穷尽式的量化研究,认为其中“所”作为代词性助词使用频率最高,占97%,名词“所”使用频率相对较低,而假设连词“所”基本消失,其中有3例可认为是假设连词,也可认为是代词性助词.根据这...  相似文献   

13.
《列子》的疑问表达手段有3种:疑问代词、疑问副词、疑问语气词。《列子》中用疑问语气词表疑问的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尽相同。《列子》除用句末语气词外,还可使用句中语气词表达疑问语气。  相似文献   

14.
“此其……”句式是古汉语常见的句式之一,学界大都以为“此其”乃代词连用。我们以为这一解释不尽妥善。这里略抒管见,以求教于方家。“此其……”句式中,“此”是个指示代词,这一点无庸置疑。问题主要在于“其”字上。按照“其”的性质,“此其……”式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代词+代词“此其……”全式是一个判断句,“此”是主语,“其”是名词性谓语的定语或者定语的一部分,可译为“他”、“它”、“那”等。如:“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吕氏春秋》) 二、代词+副词“其”表示一种推测语气,译为“恐怕”、“大概”、“也许”等,修饰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  相似文献   

15.
小like大能耐     
周晓霞 《阅读》2015,(11):42-43
Hello,boys and girls.我是"小不点"like,别看我人小,许多英语单词都喜欢和我交朋友,因为我的能耐大着呢。下面一起来看看我的本领吧!我后面可以接名词,若接的名词是可数的,且指的是一类时,要用复数形式,若接的名词特指某一个时,要用单数形式。不信请看:I like horses.我喜欢马。(指一类)I like that red apple.我喜欢那个红苹果。(特指某个)我后面也可以接动词的i ng形式(like doing sth.)和不定式形式(like to do sth.),虽然它俩的意思相同,但用法是有区别的。前者强调习惯性的爱好,后者表示一次性或偶然性的爱好。如:  相似文献   

16.
徐培培 《阅读》2014,(43):41-41
<正>提起leave这个单词,我们会想起它的中文意思"离开",但是同学们知道吗,它也是一个容易让人混淆的单词,让我们来看看它的不同形式吧!形式一:动词,离开1.The mother tiger leaves her children to look for food.(这里的leaves是leave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老虎妈妈离开她的孩子们去寻找食物。  相似文献   

17.
动词大变脸     
徐小红 《阅读》2015,(15):39-41
小猴皮皮是个出了名儿的“马大哈”,瞧,一不留神它又“闯祸”了:小兔:皮皮,你也太大意了!怎么擦山羊老师刚写好的板书?这些都是有用的呀!小猪:幸亏我喊得快,还有点痕迹。皮皮:我不是故意的,怎么办?小兔,你最聪明了,想想办法呀!小兔:好吧,我尽量试试。要还原这些句子,关键是那三个动词,它们应该都是“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  相似文献   

18.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说:“者”字是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它通常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还列有“语气词‘者’”一项。 这大体代表了语法界的一般说法。  相似文献   

19.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说:“者”字是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它通常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还列有“词气词‘者’”一项。 这大体代表了语法的一般说法。 郭锡良、李玲璞主编《古代汉语》将者字结构分成两类:  相似文献   

20.
    
[其]代词一、表示近指,指代人、事、时间。作定语。可译为“这”、“这个”等。《列女传·楚成郑瞀传》:且其人蜂目而豺声,忍人也。——况且这个人眼睛象黄蜂,声音象豺狼,是个残忍的人。《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