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日.听了一堂数学公开课——人教版新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9加几”。老师让学生尝试箅“9+2”.用小棒摆一摆,并说说怎样想的。老师提示,我们已学习了“10加几”,想想如何将“9加几换成10加一个数”。一会儿,学生纷纷作答。  相似文献   

2.
"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利用"凑十法",再通过看、摆、说的操作过程及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并尝试自学解决问题,并自主探究其余"9加几"的算式。  相似文献   

3.
近日,笔者到某校听了一节三年级的数学课,内容是"有余数的除法".执教老师在教学例2"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多少组,还多几盆"时,学生列式解答"23÷5=4(组)……3(盆)"后,引导学生质疑.但执教老师对一位学生质疑的处理,却引起了笔者的反思.  相似文献   

4.
帖忍荣 《陕西教育》2008,(1):114-11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能源".我是从以下几方面来激发学生兴趣的.  相似文献   

5.
一、动手操作.出示例3"34+28".要学生在桌面上定好个位和十位;拿出34根小棒,在十位的对应位置上摆3捆(每捆10根),个位的对应位置上摆4根;再拿出28根,在十位上放2捆,个位上放8根.学生摆完后、教师提问:"个位上是几个一和几个一  相似文献   

6.
五年级学生胡某是全校有名的"捣蛋王".该生从一年级开始就是"问题学生",二、三、四年级"逐步升级",以至几任班主任为之头疼,同学畏而远之.新学年开学不久,班主任又多次接到状告该生的纸条,口头申诉.一天上午,胡某被班主任"抓"到办公室,在那儿"面壁思过".但胡某对自己的错误百般辩解,对老师的批评教育视若罔闻.难道这位学生真的"无药可救"?不!一定是我们的工作方法不对路,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支点".于是,我与班主任一起"会诊"分析了该生的家庭环境、性格特点及这几年的"成长经历",最后我们"敲定"了一套方案.  相似文献   

7.
正源起·追溯·思索【源起】"9加几"作为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时,历来受到教师们的青睐,经常用于展示课、研讨课的教学。然而,笔者在听了多位教师对这一内容的课堂教学后发现他们之间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1)9加几内容简单,很难上出层次感。(2)计算方法单一,就是"凑十法",课堂重复性高,趣味性因而不够强。即使有多样的算法也是为迎合教师的需求而出现。(3)很多学生在学习"凑十法"之前已经会计算9加几,倘若根据教材编排先动手摆一摆再提炼方  相似文献   

8.
案例一 一名二年级的小学生在上课时不注意听讲,老师和同学几次提醒后,他仍然坚持不住.老师"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从后面朝学生头上打了一巴掌,结果学生放在嘴唇边的铅笔将学生的嘴唇由里向外穿透.事发后,家长情绪激动,找老师大闹,并且要求学校"给个说法",否则将"对簿公堂""诉诸于媒体".  相似文献   

9.
我认为上好数学课,学生要多"动".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说一说都是较好的"动"的形式."动",  相似文献   

10.
在一个乡村小学,笔者曾听过一节二年级的数学课,老师教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没有用任何电化教学手段,老师先让学生说了几个生活中的"长方形",然后,只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长方形,告诉孩子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s=长×宽".学生懂了,老师就不断变换数据直到学生都能熟练计算.  相似文献   

11.
(十几减9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9加几的基础上,利用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进行的.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演示,并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使学生在理解加、减法关系基础上掌握算法,达到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2.
(十几减9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9加几的基础上,利用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进行的.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演示,并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使学生在理解加、减法关系基础上掌握算法,达到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计算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改革方向是强化口算,淡化笔算.以"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为例,许多老师在教给学生口算的方法后,往往通过大量的有关练习使学生"熟能生巧".也许学生能达到老师所期望的水平,但训练是否"科学、价值高",恐怕就没有更多地去深思了.  相似文献   

14.
一、现象 走进班级,说话最"随心所欲、肆无忌惮",要老师经常强调"纪律"的班级一定是低年级,而到了中年级,这种势头有明显的收敛,老师提问后,课堂上只有稀稀拉拉几个学生举手.到了高年级却是另一个极端,许多时候要老师故意创设情境,再不断引导、激励,课堂上才有三三两两的小手举起,而且常常是那些有非凡表达能力的"老面孔",大多数学生选择"沉默".在四十分钟的一堂课中,常常是老师一个人的声音回荡在"空旷"的教室里.  相似文献   

15.
一、案例描述 教学片段一: 在"9加几"的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8、7、6加几",完成知识迁移后,我设计了一个"自主探索,尝试总结"的环节.我准备一些打乱的算式卡片(其中,包含了8加几,7加几,6加几的算式)分发给四人小组,请小组内分工计算并要求学生把这些算式按照一定的规律和顺序来排一排.大致出现这样几种排法.  相似文献   

16.
王素琴 《江西教育》2005,(14):30-31
教学内容:"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的读、写,初步认识"十位"和"个位",知道了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个位上的几就表示几个一的基础上进行本节课的教学.以下是甲乙两位老师执教这节常规口算课的教学片段对比设计.  相似文献   

17.
某报有《九岁小学生罪状十八条》一文,说的是某校一名9岁小学生上学迟到,老师让全班同学对他进行评价,结果同学们对这名迟到学生提出了1 8个缺点.作者把老师的这种行为称之成为"典型的‘温柔暴力'",是对孩子幼小心灵的"摧残".  相似文献   

18.
当前,很多老师都在积极尝试"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和谐统一",取得了不少经验,但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下面这个"9加几"的教学片段。教师:出示题目9+4=?,请学生说说可以怎样算。学生甲:用数数的方法数出  相似文献   

19.
日前在幼儿园看了两个教育活动. 其一是"角色游戏".游戏一开始,教师分配一组孩子玩"娃娃家",另一组孩子玩积木,这时一个幼儿提反对意见,说不想玩"娃娃家",要玩"理发店",老师说"现在没有理发工具,还是听老师的,去玩娃娃家吧".孩子没生气,用手做成"剪刀",用一块积木当成"电吹风",欣喜地告诉老师"理发工具有了".但老师仍命令这个幼儿去玩"娃娃家",孩子很不情愿,游戏时不遵守规则.  相似文献   

20.
刘文东 《班主任》2004,(11):20-20
我们经常看到这种现象:学生犯了错误,老师找其"谈心",说上一大堆的道理,说得学生不住地点头说"是……对……".乍看,"谈心"起到了效果,可实际情况呢?过不了多久,学生又会犯同样的错误.于是,老师再找他来"谈心",如此反复.老师抱怨学生难教,而学生也越来越反感老师的这种所谓"谈心",两者都感到疲惫不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