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父亲     
一、父亲说自己老了父亲才四十出头,可是,“银丝”却悄悄爬到了父亲的头上。父亲的额头上挤满了小“沟”,脸上挤满了皱纹。每天清早,父亲都会伴着他的影子上坡去。看着父亲远去的背影,看着父亲那不健壮的步伐,看着父亲那微弓的身子  相似文献   

2.
阅读父亲     
张文烜 《新读写》2012,(11):13-14
为父亲的文集作序,可不可以无所忌惮; 为父亲的文集作序,能不能够毫无保留; 为父亲的文集作序,就是父亲变小了,儿子变大了; 为父亲的文集作序,就是儿子在说了,父亲在听了; 为父亲的文集作序,就是要让父亲知道,做儿子的我正在阅读着您!  相似文献   

3.
远方的父亲     
父亲已离开我们整整十年了,说来使人难以置信,在我的一生中,和父亲在一起,叫爸爸的机会实在太少太少了,我与父亲在一起最长一段时间仅仅是两个月。父亲一直在南京工作,父亲因病提早退休时,我却又分配到了外地工作。虽说父亲每年可享受探亲假,但因家庭经济拮据,父亲还常常放弃探亲假,挣钱使我们四个兄妹读书,母亲没有工作,只有在父亲退休时才去了一次南京接父亲。  相似文献   

4.
那一座山     
幼时的我总是被父亲抱起,放在他的肩头,小小的我可以看到更高更远的世界。童年的我总是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上,父亲宽阔的背为我挡住了烈日,挡住了风雨。少年的我由父亲牵引着,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进。现在的我,无法坐在父亲的肩头,也不再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甚至很少牵起父亲的手,但我看见了父亲的白发,看见了岁月在父亲身上留下的痕迹。于是我猛然间醒悟:父  相似文献   

5.
台阶     
“该死的台阶!”父亲骂道。前些天,方子在楼道的台阶上不心摔伤了腿,肯定是赶不上一月后中考了,父亲无奈,决定让他休学。方子执拗地摇了摇头,父亲只能应。方子看到父亲转过身去的时,抹了一把眼睛。此后,父亲便送方子上学,接方回家。方子记忆最深的,是父亲背上楼的情景。教室在四楼,台阶有几十级。父亲用瘦小的身板背起方子,吃力地往上走。到了二楼平台,父亲的脚步停下来,方子听到父亲大口大口喘气的声音。方子感到父亲的腿在抖,但身子却一动不动。方子看看父亲,说:“爸,你歇一下吧!”父亲转过头来,艰难地一笑:“不碍事。”然后,又深深吸了一…  相似文献   

6.
叶子烟     
黄家双 《家长》2016,(4):50
沉重的生活负担让父亲"不敢"抽好烟,是叶子烟在父亲最烦闷的时候,给了他慰藉,但也夺走了他的健康。我没出生时,父亲抽"春燕",我出生后,父亲抽"白鹤"。我上了小学,父亲开始种上了叶子烟。父亲把烟叶摘下来,用草绳串着,挂满屋檐,挂出一帘金黄金黄的风景。烟叶干了,父亲取下来用草绳捆好,塞进枕头下的谷草里,随抽随取。枕头高高的,父亲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电影中父子(女)关系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父亲”在“家国一体”的中国传统社会有着特殊的内涵,在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父亲形象因此成为中国电影关于家庭、国家、社会和文化想象的重要能指符号。在不同时期的电影中,父亲形象呈现出不同姿态。中国早期电影展示了父亲威严的悲剧性失落;第四代电影塑造了革命的父亲,并在文革后重建了父亲形象;第五代影片经历了消极病态的封建父亲向人性化父亲转化的过程;第六代影片反映了当下父亲形象的多样化;港台电影提出了父亲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面前的策略……本文通过对中国电影中父亲形象的回顾,探讨了随着社会的变迁,中国电影中父子(女)关系所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那年我考取杭州一所大学,父亲带我去学校报到,办完手续天就黑了,父亲想坐夜间的火车回家。我没让父亲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父亲为了我读书,没日没夜地忙碌着,现在出来了,他怎么也应该玩两天。经不住我左劝右劝,父亲依了我,但他只同意在杭州玩一天。这晚父亲得住旅馆了,父亲把我安置好,就走了,跟我说他去找旅馆住。但我在父亲走了后,一直觉得父亲不会去住旅馆。我们家很穷,我读书的钱,有一半是借的。父亲平时很节俭,从不乱用一分钱,他怎么可能花钱去住旅馆呢?  相似文献   

9.
父亲的泪     
父亲给儿子东西的时候,儿子笑了。儿子给父亲东西的时候,父亲哭了。——题记似乎父亲从来没有在我面前流过眼泪,也许,他想在女儿面前永远保持坚强的高大形象,也许就因为他是父亲。记得小时候,我是那么不听话,当父亲的巴  相似文献   

10.
无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儿女最亲的人还是父亲。我的父亲是一个脾气暴怒无常的人,动不动发脾气,打人。两年前,我却在无意当中发现了父亲是个很好很好的父亲。其实父亲很爱我们,靠父亲一个人干活供四个人读书,理所当然比登天还难,简直是要了他的命。为了交学费,父亲拼了命地干活。记得一次在给别人装修楼房的时候,父亲的左手受了伤,这伤虽然不算重,但也不轻。母亲见到了,劝父亲说:“受了这样的伤,还是到医院医治一下吧!”“不去,”父亲说话的语气加重了:“一去就得几十块钱,您怎么不想想,孩子还要读书,我们能省就得省,别说这几十块钱了,就…  相似文献   

11.
提笔欲写,却无言下笔。看着老师要求写作的内容--"父亲",我思绪万千,顿觉自己与父亲是那样的熟悉又是那样的陌生……父亲在我心中是那样的高大。每当我看到红色的方砖,我就会想起父亲。父亲的背驼了,那是在很久以前--父亲很小的时候,为了使贫寒的家庭免遭有人饿死的厄运,父亲便随奶奶到砖窑里挑砖。就这样,奶奶的背驼了,父亲的背也驼了。每每看到父亲的驼背,我都觉得那不单单是  相似文献   

12.
父亲的单车     
父亲的单车见证了父亲和母亲不曾轰轰烈烈却恩爱相守的爱情。父亲曾用它载着腆着大肚子的母亲前往医院,从此,我就注定与父亲的单车结缘。搭乘父亲的单车,是我童年快乐的一部分。父亲的单车是飞鸽牌的。父亲骑车十分  相似文献   

13.
12岁的叙利奥是一名五年级的学生,他一家人过着清苦的生活。为了补贴家用,最近,父亲又接了个抄签条的活儿,叙利奥见父亲挣钱辛苦,说要帮父亲抄签条,可被父亲拒绝了。一天晚上,父亲睡下后,叙利奥悄悄地爬起来帮父亲抄签条,父亲却没发现。于是叙利奥坚持了长达四个月的抄写签条工  相似文献   

14.
作为父亲,怎样做才算是成功与称职的呢?美国“国家父亲中心”创办人、研究员肯·坎菲尔德在过去的7年中,调查了全国7000多名父亲的亲身经历。这是些经历迥异的父亲,如:监狱中的父亲、军中服役的父亲、继父、离异的父亲,都市和乡村的父亲,还有宗教、民族背景不同的父亲。  相似文献   

15.
免接听     
儿子给父亲买了一部手机,这样,可以随时联系。那天儿子回家探亲,父亲摘下老花镜,对儿子说,老了,不中用了。你买的手机那么多功能,太复杂,学不会了。儿子拿起手机,再次手把手地教父亲,别的也不用学了,你只要学会接听电话就可以了。说着,儿子掏出自己的手机,准备当场试一下。这才发现,父亲的手机号码,他竟然给忘了。他羞愧地看一眼父亲,父亲还在埋头揉着眼睛。趁父亲没留意,他就用父亲的手机,快速地拨打了自己的手机,这样,自己的手机里就有了父亲的号码。随后,他  相似文献   

16.
小抄写员     
叙利奥是个男孩子,他家里人口多,家里很穷,但父亲很爱他们。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父亲一天到晚都要工作,父亲觉得自己老了。看见父亲晚上抄文件很辛苦,叙利奥想帮父亲抄写;可父亲却拒绝了他。于是每天晚上等父亲睡下后,叙利奥便悄悄起来抄写,抄了一些后便去休息。每天晚上,都是如此。  相似文献   

17.
父亲     
这是我第一次这么直接地面对父亲。父亲已不如先前那样健壮了。灯下父亲微驼的背提醒我:父亲老了。然而,如今比父亲还要高出半头的我确实已长大了。今天是我的20岁生日。20年前的父亲可能比现在的我还要英俊。记忆中的父亲是一棵高大  相似文献   

18.
父亲     
这里的父亲单指我喊“爸爸”的人。听奶奶说,父亲小时候最大的理想就是当兵,有一回部队招兵,父亲一听说愣是鞋都没穿就跑了去,报名时才知道要交两张照片。那时家里穷得丁当响,吃了上顿愁下顿的,哪有钱去照相呀!可父亲愣是二话不说就拿起柴刀上山去,三十几担柴终于换来了一元二角五分钱。那是父亲人生中的第一次照相。照片上的父亲穿着走了几十里山路才借来的白色的确良,还是紧张得眼睛都眯着。父亲笑着,笑得很灿烂,后来不知为什么,父亲竟没有被招上,直到现在,我还在为父亲遗憾,如果当时被招上了,父亲现在也是个军官了吧?只是没有。那年,父亲…  相似文献   

19.
父亲     
大家都听过这首歌吧!“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都说养儿为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不知为什么,这首歌让我想起父亲的根根白发和声声叮咛,想起父亲那饱藏深爱、满蓄谅解的双眸,想起父亲的皱纹和累垮的身体,也让我想起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日子。全家很高兴,而15000元的学费对于工资仅300元却要养活六口之家的父亲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但父亲还是东挪西借为我凑足了学费,让我去读书,为我架起通往幸福的桥梁。我真的很感激父亲。但父亲却说,自己只尽了父亲的责任。不,我想,父亲做的完全超出了责任,这…  相似文献   

20.
父亲的故事     
一开始,的确是儿子错,可那时儿子只是个少年。只因少年太想加入“红卫兵”了,他向组织揭发了一个有“历史问题”的老师的藏身之地。老师被揪出含冤而死,而老师正是父亲的至交。来看看儿子为此付出的代价吧——母亲去世时,他远在边疆,父亲没给他一个字。返城后,身为独子的他想尽办法求父亲宽恕而不能。幸好他娶了个贤妻,得知父亲病重后妻子以保姆的身份前去照料。儿子终于能亲手侍候父亲时,父亲却已看不到儿子,老人失明了。不久儿子患癌症先父亲而去,将角膜移植给父亲。儿子带着深深的遗憾走了,因为父亲最终也未能宽恕他。而父亲重见光明四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