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学应用题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数学基本概念和计算掌握起来较为容易些 ,而应用题是数学和语文知识的综合应用 ,是把抽象数学理论、数量计算和实际生活相结合的典范。所以数学应用题学生学起来感到困难。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 ,常常出现难教难学的情况 ,主要是在学生头脑中没有弄清题中的数量关系。往往是按照例题套着做 ,较难的不会做。在教学中要突破这个难点 ,就要引导学生分析各种应用题中各数量之间的关系。我们所讲的数量关系 ,就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量与量、数与数之间存在的联系和依存关系 ,而这种关系又是千变万化、以各种各样的…  相似文献   

2.
“比多比少的应用题”包括求两数相差多少,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义务教材将它集中于第二册教学。这类应用题反映的是两种事物间多与少的数量关系,比第一册反映一种事物内部联系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本节教学内容为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教材第83~84页例4、例5),第1课时,新授课。 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里的“稍复杂”主要表现在,研究的对象是一个数量的两个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例4),以及两个量之间,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多(少)几分之几的关系(例5)。这一类应用题,在以往的教材中是安排用2课时完成的。  相似文献   

4.
“相差关系”应用题教学是低年级应用题的重点和难点。此类题由“求两数相差多少”、“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两大类构成,其特点是两个同类量进行差比,在教学中,学生容易在认识上出现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5.
小学阶段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各种数量关系,究其根源,都可以归结为差比关系和商比关系这两大类,其中差比关系包括两个数量之间相比较的相差关系和整体与部分之间的部总关系,涉及到加减法运算,其应用题形式表现为加减法应用题;而商比关系包括两个数量之间相比较的倍数关系和总量与每份量之间的份总关系,涉及到乘除法运算,其应用题形式表现为乘除法应用题。  相似文献   

6.
“比多(少)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虽然属于简单应用题,但却是以后学习复合应用题的基础。但不少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常出现一些错误,如片面理解“比多(少)”,尤其是间接叙述的题,更易造成概念不清。数量关系模糊,表现为见“多”就加,见“少”就减,不去具体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为此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掌握概念,明确数量关系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必须让学生掌握“同样多”、“甲比乙多”、“甲比乙少”、“谁多”、“谁少”、“求多”、“求少”等概念。上新课前可先复习一些旧知识,通过复习,找出两…  相似文献   

7.
把两个同类量进行倍比,是人们认识事物数量间的关系的常用方法之一。在解答应用题时,运用倍比法解题,可以将繁难的计算,变得简捷明快。由于两数相除,不可能全是整数倍,并且绝大多数情况是分数倍,因而在用倍比法解题时,常常需要根据分数乘、除的意义来列式。例1:用一批纸装订练习本,如果每本30页,可  相似文献   

8.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怎样突破这个难点?教学实践表明,正确地、切实地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这是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中的关键所在。本文围绕分析数量关系这个中心,谈如下两个问题。一、何谓分析数量关系所谓分析数量关系,确切地说,应该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要分清应用题中的两种数,即已知数与未知数(题中指明要求的未知数与题中未指明要求的未知数);二是要明白应用题中的两种等量关系,即基本关系(不同类量之间固有的等量关系)与同类量关系(同类量在题目中所特有的等量关系)。  相似文献   

9.
应用题教学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提高学生解题能力,教师应该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尤其要熟悉小学应用题中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小学应用题有四种基本数量关系:部分数与总数的关系;两数相差关系;每份数、份数与总数的关系;大数、小数与倍数的关系。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在应用题学习中,把文字表达抽象为数学形式感到非常困难。笔者在几所学校的初一年级进行了运用解题卡片加强应用题教学的实验,收到良好的效果。先看几个实例。从以上例题可以看出,应用题解题卡片有如下优点: 1.将文字形式直观地表为数学形式。分析应用题,就是要把数量关系的文字形式,简洁地表为数学形式。应用题解题卡片把已知量、未知量及各数量关系,很直观地排列在表中,表中的“量”与“数”对应,“关系”与“方程”对应,只要把表填好了,方程便相应出来了。而填表比抽象分析要直观得多,容易得多。 2.揭示了应用题的知识结构。—般来说,初一应用题,包含二至三种事物的状态,每一状态有三至四个基本量,每一种状态的基本量之间,都有  相似文献   

11.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两种应用题都是求两数相差关系的应用题,它们共同反映了大数、小数、相差数三个量之间的联系。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教学,则便于及时对比、提前比较顺叙题和逆叙题。我们的具体设想是:一、精心设计准备题,理解基本概念教学“比……多”、“比……少”应用题,必须与“求相差数”应用题挂上钩,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同样多”、“谁与谁比”、“谁多谁少”、“相差数”等数学术语。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三组题。  相似文献   

12.
《相差关系》应用题由“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和“求两数相差多少”的三种形式组成。其特点是两个同类量进行差比,因此数量关系相同。但由于已知条件和问题不同,解答方法也不同,因而分为三类。如: 例1 有5朵黄花,红花比黄花多3朵,红花有多少朵?(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可改编为:  相似文献   

13.
比和比例这一章教材渗透了函数思想,是常见数量关系的发展、概括和提高。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有密切关系,而且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教学时,要特别注意两个问题。第一,要理解教材内容做了哪些改革。比和比例的教学内容与传统教材相比,改革是很大的,主要反映在: 1.比的概念不仅讲同类量相比,也讲不同类量相比。用“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来定义比,这就为正、反比例的改革,与简化比例应用题的解题过程做了准备。  相似文献   

14.
小学数学第三册应用题主要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与“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三种应用题。在一、二册已学过“求总数”、“求剩余数”和“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这些应用题之间有的结构特征相似,但解法不同;有的数量关系相同,但条件和问题互逆;还有的题目中关键词语相同,但数量关系不同……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有必要加强对比训练,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数量关系,解题方法,对照比较区别异同,提高解题能力。  相似文献   

15.
怎样教“比较两数多少”的应用题都安县教研室邓孟高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出现的加减应用题,主要是“比较两数多少”的应用题,其中包括求两数相差多少,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这三种不同的应用题的主要特点是两个同类量进行差比,因此数量关系相同。但由于已知...  相似文献   

16.
应用题是根据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用语言或文字表示数学关系并求解的题目。应用题由情节及数量关系两大部分组成。情节是应用题所叙述的事实,数量关系是应用题中已知量与已知量、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应用题的线段图是以线段的长短和线段之间的关系来表示事物数量的大小和关系的。它体现了数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画线段图可以使应用题的条件由抽象变为具体,由隐蔽变为直观,有利于应用题的数  相似文献   

18.
十四、求平均数应用题有什么特征?怎样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 求平均数应用题的特征是,已知几个不相等的数或同类量、要在总数量不变的情况下,移多补少,使它们成为相等的数量,求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解题时,先要求出这些数量的总和以及这些数量的个数(即份  相似文献   

19.
陶永清 《云南教育》2004,(28):46-47
小学数学第五册“两步应用题”的教学内容分为三组。第一组中一个是求比两数的和多(少)几的数的两步应用题;一个是比较两数差与倍数关系的复合应用题,需要用两步解答(第75~77页例1、例2)。第二组在数量关系上的特点是已知两个数的倍数关系与其中一个数,求两数的和(第82页例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数学四种常见数量关系中,尤以相差数关系的三个概念易于混淆.学生比来比去,把握不往比的标准,谁比谁多.谁比谁少.给解答有关应用题增加了困难,遇到复合应用题时更觉思维混乱,束手无策.为此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探索解答规律.一、形象教学,明确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以大哥比小弟大2岁,小妹比大姐小3岁,大象比小鸡重,小白兔比大公鸡轻……等实例,引导学生易立差数比的概念,明确比的标准。谁多谁少,揭示较大数、较小数和相差数的本质特征,及其联系与区别,探索规律性的东西,得出大数比小数多相差数小数比大数少相差数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